我国农村养老模式的研究综述

发布 2021-03-08 06:12:28 阅读 6022

作者:薛苗。

**:《管理观察》2023年第33期。

摘要:人口老龄化是中国一大基本国情,人口结构的转型给社会养老带来压力与挑战。我国农村老龄人口绝对数量大,对农村养老模式进行**关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本文着眼于农村养老问题,在养老模式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对目前主要的农村养老模式分类、影响因素、学者对农村养老模式的**等进行综述。同时结合我国社会转型现状,强调“持续照顾”理念和非社区照顾。最后构建以家庭养老为主导,强化社会养老保险,推进农村社区养老的多元化主体多渠道多阶段的农村养老模式。

关键词:农村养老模式持续照顾多元化主体。

21世纪的中国是不可逆转的老龄化社会,预计中国到2023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067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2.

37%①。拥有如此庞大规模的老龄人口,倘若消费结构、产业结构、社会管理体制等没有和人口年龄结构的改变相适应,便不利于社会和谐与稳定。相比城市而言,农村老龄人口绝对数量更大,老龄化速度更快,老年人口数量增长也更快②。

,而最关键的切入点之一便是养老。陈赛权(2000)提出中国老年人口的3/4居住在农村,农村养老问题多,但是相对说来研究较少。十五年过去,学者们的重心大多仍在**城市养老问题,对农村养老模式**不够。

因此对农村养老模式进行系统性综合性的梳理和分析,有利于更好的找准未来的道路。

一、养老模式的概念界定综述。

在进行对农村养老模式**之前,有必要对“养老模式”这个基本概念进行一个界定,2023年前学者争论焦点大多集中在对于养老方式的分类问题,并没有对“养老模式”这个说法达成共识。自2023年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之际“养老模式”这说法便引起了学者们的热烈讨论。穆光宗(2000)从文化的角度认为养老模式体现的是一种文化模式并且具有可持续性。

陈赛权(2002)认为当前未能在农村养老模式概念上达成一致意见。宋健( 2001) 提出所有概念归为 “养老体系”、“养老模式”和 “养老方式”三类。宋健(2006)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认为养老模式是从古至今沿用,流传并通过种种途径固定下来的养老样板,是事物的标准样式。

公维才(2007)根据经济主体角度认为“养老模式是指由谁提供养老支持,即由谁负责养老的经济责任”。陈建兰 ( 2012)从城市的特征出发定义了城市养老模式,认为养老模式是为城市养老中核心的、相对稳定的、区别于农村养老的特征和存在形式。李中秋 ( 2013) 定义养老模式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养老体系,分别包括主要和辅助的养老方式,以及为这些养老方式提供的法律制度和政策措施支持。

丁方等(2014)从养老的内容出发,定义养老模式是指在一个特定的社会中满足老龄人口各方面需求的典型的生活方式,主要指满足老年人经济**、生活照料及精神慰藉三个方面需求的生活方式③。

笔者认为,养老模式并不能简单用养老方式和养老内容给予定义,在具体分析问题时我们可以就单独某一方面进行研究讨论和界定,对于整体“养老模式”的讨论,应当是一整套的模式建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以及代际关系等诸多因素的合力,甚至可以说养老模式代表着我国解决养老问题的战略思维。本文要讨论的农村养老模式,主要从地域着眼和城市相比进行的养老模式综述,它是对由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经济制度、思想观念和社会习俗决定的有关养老的内在规定性及其运行原则的理论概括④。

二、目前主要的农村养老模式的分类。

陈赛权在整理了2023年以前学者们的观点基础上认为虽然学者们各持其说,但养老模式仍不外乎以下几类:完整的家庭养老、社会养老、自我养老,不完整的家庭养老、社会养老、自我养老和居家养老等⑤。刘孟芳(2005)根据养老资源由谁提供将我国农村养老模式分为:

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社会养老保险模式和自我养老模式三种,丁方等(2014)结合中国养老问题与养老模式的发展现状,综合2023年以往各位学者的研究,认为现阶段我国的养老模式主要有自我养老、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居家养老以及以房养老五种。余甜等(2015)梳理了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服务和住宅形式、机构养老服务、互助养老、旅游养老、以房养老六方面国内较关注的养老模式,并进行相应的优劣分析。张澜等(2015)在分析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就目前我国农村的现状,将农村养老模式大致分为三种:

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自我养老。

三、农村养老模式的影响因素。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个不争的事实。农村养老模式是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正如社会学家费孝通指出的那样:“养儿防老是均衡社会成员世代间取予的中国传统模式。

这种模式有其历史上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的改变,这种模式当然也是要改变的⑥。最重要的一个表现便是养老金对农村养老模式的影响。这些方面学者已经有较为全面的研究:

engelhard et al( 2005) 使用工具变量估计,发现社会保障收入提高了美国老年人的独居率。刘宏等(2011)认为养老金对养老模式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老年人的居住安排、照料模式,以及子女对老年人的经济赡养或代际转移等方面。程令国等(2013)以“新农保”为切入点,使用倾向分值匹配基础上的差分内差分方法( psmdd) ,论证新农保提高了老年人独立居住的意愿以及实际独立居住的比例,并评估了新农保对农村居民养老模式的影响。

魏海兰(2015)从农村养老保险角度分析土地面积减少等对农村养老模式的影响,强调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养老模式中的重要作用。

农村养老模式还受其他因素影响,陈赛权(1999)认为,一国或地区甚至整个人类在一定时期内究竟选择什么样的模式,不由人们的主观意志来决定的,而是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制度、社会文化等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刘孟芳认为影响我国农村养老模式选择的主要因素包括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一定时期的经济运行状况、经济政策导向、制度安排、人口的数量和结构、历史文化传统以及微观个体心理动机和利益⑦。张澜等(2015)认为历史文化传统和个人心理动机也是影响农村养老模式的重要因素。

同对“养老模式”概念界定原理一致,在我国处在经济、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阶段,同时也是人口结构年龄结构转型的阶段,农村养老模式的选择是由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等大环境客观条件下与个体心理文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是一个多因素合力的结果。

四、农村养老模式的**。

结合目前学者的学术**期刊等关于养老模式的**,绝大部分目光都聚焦在中国宏观情境下的养老模式分析,并且从分类的结果不难推测出他们大多进行分类的立足点仍旧是城市地区,而对农村养老模式的**却相对分散。对于农村养老模式**有:“三维”模式、“内敛式”模式、多元化模式、互助养老模式、农村社区养老模式、社会化养老模式以及医养结合模式,讨论较多的有多元化多层级模式和社会化养老模式。

一)社会化养老模式。

徐勤 ( 1997) 认为在家庭供养资源减少、供养力下降的形势下,只有发展社会养老才是解决养老问题的根本途径。孟艳春 ( 2011)认为在当代单靠家庭养老或个人养老很难解决中国的养老问题,必须将家庭养老、个人养老与社会养老结合起来,并着重发展社会化养老。王贝芬(2014)认为家庭养老难以维系,因此对目前社会化养老模式进行研究综述与展望,应当大力发展社会化养老模式。

陈芳等(2014)通过对农村养老模式的转变之处欠发达地区农村养老的出路是走向社会养老。目前,农村社会化养老主要有五保供养、农民退休养老制度、社会养老保险几种形式⑧。

二)多元化多层级模式。

王**(2002)提出了由基本保障、补充保障、附加保障三者共同构建的“三维”模式,可以实现农村养老的灵活性和弹性。王亚柯、杨震林(2003)构建出一个沿着“个人-家庭-社区-**”的由内向外的养老层次,实行“内敛式”的养老模式。杨燕绥等 ( 2004) 认为应形成 “养老金 ( 退休金) +家庭供养 + 社区服务 + 国家最低保障”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杨翠迎( 2005) 认为在转型时期应发挥家庭养老、社会养老保险、社区养老三种主流养老保障方式的合力作用,建立多层级多水平的养老模式。

邓大松等(2007)主张“最低生活保障+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个人储蓄养老”,旨在实现农村居民基本养老和补充性养老结合。李新(2008)结合我国农村各个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提出了多元化的农村养老模式是转型中国农村养老的理性选择,应当建立我国短期和长期不同的养老模式。李月(2014)结合西方发达国家农村的养老模式针对我国当前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提出了构建多元化的养老模式即以家庭养老为第一层次,以差别性的、缴费性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为第二层次的农村养老模式。

三)其他模式的**。

李士梅(2007)提出“旅游养老” 意即将旅游资源和养老服务结合起来。但是对于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农村地区并不适用。张晓峰等(2010)通过对兰州市社区养老模式的调查认为可以借鉴城市社区养老模式中多元化的供给主体、多种类的服务内容、社区养老服务意识的培养等经验构建农村社区养老模式。

郭丹阳(2013)对农村互助养老模式进行定性研究,认为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具有投入低、效益好、操作性强、满足老人不离土不离乡情感需求等优势,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具有可行性。刘斌(2014)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对农村养老模式的二维性进行分析与讨论。通过ordered probit的方法对模型参数进行估计,分析居住模式、经济**及医疗条件、健康行为等其他因素利用居住模式与经济**相结合的二维养老模式视角对农村养老问题研究⑨。

邹纯青(2015)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对农村医养结合养老模式⑩探析,认为**要以新型城市化思维要多措并举强力推动农村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蔺静茹(2015)认为“候鸟老人”养老模式是对家庭式养老、土地式养老、保险式养老、社区式养老的有力补充,成为一种新的模式探索与尝试,应当完善相应的措施对 “候鸟老人”的养老模式实现完整构建。

五、建立多元主体多层次的农村养老模式。

基于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这基本国情,地区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以及我国农村人口绝对数量大决定了在一定时期我国的农村养老模式是一种多元化的局面,因此笔者认为农村养老模式应当构建成多元化主体多渠道多阶段多层级的模式,实现以家庭养老为主导,强化社会养老保险,推进农村社区养老,建立多种模式并存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1 1。

多元化主体包括**、家庭、社区以及机构等社会其余力量,要强化**责任、在制度层面和资金支持上进行保障,充分发挥**的保障和引导作用,扩大集体收养规模,并且在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机制的同时,积极构建农村养老的社会支持体系。调动家庭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增强家庭养老功能,回归养老本质,孝道,通常理解为一种道德文化,其实它更是一种制度、一种社会体制1 2。这种社会体制的核心是创造了最成熟的家庭养老模式,因此景天魁(2015)提出弘扬传统要实现尽孝到尽责的转变,子女尽孝,是尽道德责任、社会责任的主要形式。

同时机构要定位清晰,实现机构收养快速发展,培育个人养老意识、提升个人养老能力1 3。同时在农村社区照顾较为缺乏的同时,大力发展非社区照顾:构建以农村地域为基础的小范围社区服务网络,可以招募志愿者让中小学生和大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参与进来,同时可以和社会团体以及**会等建立联系,引导企业资金或建立福利设施。

景天魁(2015)提出志愿服务应成为每个有服务能力的社会成员的必尽义务。

大中小学生应将志愿服务列入学籍考评,作为升学毕业的基本条件;所有公共和私营部门的工作人员,应将志愿服务列入考核内容;公务员更应做出表率,将其列入任用升迁的必要条件。建立志愿服务备案制,应透明化,奖罚分明。”

但有人批判认为将志愿服务强制化可能导致道德绑架,实施难度也较大。笔者在这里不讨论实施可能性。在这里笔者想强调“持续照顾”的理念,此概念是指关注老年人生命历程的不同需求,尽可能使需要不同程度护理照顾的老年人能长期居住在熟悉的环境中获得良好的照顾(桂世勋,2001),建立小范围的农村社区养老服务网络,目的在于实现资源的供给和支持,在引进企业或志愿者的同时,实现养老照顾人员的可持续性很重要,处理好多元化主体的分工责任才能真正实现**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动员、多管齐下1 4,构建出多元化、多渠道的社会服务体系1 5。

我国农村养老模式的研究综述

作者 薛苗。管理观察 2015年第33期。摘要 人口老龄化是中国一大基本国情,人口结构的转型给社会养老带来压力与挑战。我国农村老龄人口绝对数量大,对农村养老模式进行 关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本文着眼于农村养老问题,在养老模式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对目前主要的农村养老模式分类 影响因素 学者对农村养老模式的...

农村养老模式的研究

中国农村养老模式的研究。无论是国际动态给我国的导向,还是国内老龄化形势的逼迫,养老都已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由于我国人口本身特有的特点,导致我国人口老龄化引发各种社会和经济问题,同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更为突出 复杂。因此,根据我国人口老龄化所具有的人口多 发展快 与经济发展不同步等特征,要求我们采取...

我国养老模式分析

一 养老市场分析。中国老年学学会养老与护理专业委员会最近对北京市场开展了老年养老需求的社会调查,主要调查结果如下 1.在个人情况方面 1 性别比例 男性占46.57 女性占53.43 男女比例基本协调 2 婚姻状况 有配偶所占比例最高,83.2 排在第二位的是丧偶,仅占14.5 最后是离婚和未婚,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