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备考高考材料作文,千万不能因审题而满盘皆输

发布 2021-02-22 04:37:28 阅读 4713

【高考作文备考】高考材料作文,千万不能因审题而满盘皆输。

大家都听说过南辕北辙的故事,里面的楚国人没有搞清自己所去的方向,认为只要行动起来,早点出发,总有一天会到达。其实不知马车跑得越快,驾车技术越高,离目的地越远。

同学们写作文如果不知审题就像那个楚国人,离题十万八千里,再好的文笔,一点用处都没有。怎样才能使自己不因审题错误而满盘皆输呢?因此我们要走好第一步,让写作文有一个好的开始。

写好作文,从审题开始。到底该如何做才算审清题目了呢?

首先,有必要对时下材料作文的概念作重新界定。简要地说,命题形式就两种,一种是材料作文,一种是命题作文。给了材料,就是材料作文;不给材料,就是命题作文。

在话题作文出现之前,材料作文审题要求抓住材料的核心内容,立意要求遵从材料的倾向性,学生作文几乎只能阐释材料的含义,不能对材料隐含的观点作出补充,更谈不上提出不同意见了。而上世纪90年代出现的话题作文,在降低审题难度尤其是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得之见方面作出了贡献。

高考作文由材料作文走向话题作文,是对材料作文在审题和立意方面限制过多的反思,是对“让学生乐写、敢写、善写”这一作文教学改革理念的践行。然而,话题作文也存在不足,那就是审题要求过宽,其最为严重的结果是便于学生套题。于是,2024年开始,上海的高考作文题又回归到材料作文。

但这种回归不是倒退,而是扭转话题作文弊端,摒弃材料作文死板的“新材料作文”。和传统的材料作文相比,其相同之处是立意要围绕材料的内容,要明确交代观点与材料的关系,行文要有对材料的引用或分析(但不要大段甚至全部照抄材料),不同之处则是对材料内涵可以肯定,可以否定,也可以在肯定的基础上予以补充。命题者往往会在写作要求中明确“自选角度”以便给考生更多的自由。

写作者引用分析材料,主要作用也是为了告诉读者:我读懂了这则材料,我是围绕材料立意的。显然,它吸取了话题作文的长处,避免了话题作文的缺陷。

倘若广大师生都能确立上述概念,教师便不能在评价中先入为主地设立条条框框,更不会仅以学生作文是否符合阅卷老师自己对材料的理解为评价标尺,学生也就敢于大胆地抒发自得之见了。

学生的自得之见要得到首肯,必须在正确理解材料的基础上,确保你的理解不致走偏。不妨参考下述步骤:第一步:

阅读材料,分清层次,用一句话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并且根据主要内容总结出关键词;第二步,总结材料隐含的观点或倾向性(但这几年倾向性往往不明显甚至根本没有倾向);第三步,我的观点;第四步,验证我的观点是否针对材料的主要内容。

以高考作文为例:

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他的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材料分三层,第一层次论其书法对前人的继承借鉴,第二层次论其书法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第三层次论其书法的独特性。因此主要内容可初步概括为“郑板桥书法的特点”,但这显然流于宽泛,指向不够具体落实。于是从材料的总结层次(往往是最后一层)找关键词——创新。

不难发现,第一层讲继承借鉴可理解为创新的前提,第二层讲整体与局部是其书法创新的特点,第三层则是其创新的结果。于是,材料的主要内容可具体概括为“郑板桥书法与创新的关系”。此时,第二步已经可以自然生成:

创新是艺术乃至各种事物发展进步的前提。根据写作要求,自选角度,你既可以写创新与继承借鉴的关系,也可以写创新中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还可以对“不可无一,不可有二”进行理性思辨。第三步自然水到渠成,不必赘言了。

只要你的观点与材料的主要内容有关,就不会有审题错误之虞。

不过,这还不够,因为在这个层面上的审题所得出的“我的观点”,会有两个不足:第一,它基本是材料的倾向;第二,绝大部分同学都会想到。如此缺乏独特性的观点,想要获得高分自然难度不低。

审题只是行文准备工作的第一步,能确保的只是审题正确,而把你引向观点独特深刻的是对立意的深入思考。这一步才是佳作产生的必由之路。思考路径如下:

首先,对审题第二步骤的结论作诘问,“材料隐含的观点或倾向性对不对”“如果正确,有什么可以补充吗”。再回看审题第三步骤的结论,对“我的观点”也同样诘问“正确吗?有什么可补充吗?

还有其他角度吗?其他人会想到吗”。或者问“既然如此,为什么一般人做不到”。

这样思考的结果,往往会否定审题时初步得出的观点,你会觉得那个观点太平常甚至太肤浅。比如写创新,你就不会空谈创新的意义和价值,通篇充斥正确的废话,而会进一步思考如何创新,甚至从思考“为什么一般人做不到”入手,针砭时弊,提出切实有效的措施。

这就是三思而后写。一思而写,你的观点会淹没在数万考生之中,落入俗套难以避免;再思而写,你至少与过半的考生立意不同;三思而写,你的立意自然会在所有考生中脱颖而出!

或许有人会担心如此求新会导致偏题。也有防止之法。简言之,行文无论怎样由此及彼纵横捭阖,都不要脱离你所总结的关键词。

出问题、走岔路的往往是每一层次一个关键词,而这不同的关键词又不能够从不同角度指向材料的关键词。

以一则材料为例总结审题原则和步骤。材料:

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黎锦熙早年在湖南办报时,曾经叫他三位学生誊抄文稿。第一位学生照抄不误,第二位发现稿件中有问题会与老师商量并代为润色,第三位只要文稿观点与自己不同就拒绝誊抄。后来,第一位默默无闻,第二位成了著名的戏剧家,第三位成了影响历史进程的伟人。

主要内容:三位学生对待誊抄的不同态度。

关键词:态度。

倾向性:要学习第。

二、第三位。

我的观点:做第二人或第三人。

是否针对材料主要内容?是。

三思结果:1.第三人的不足及其命运的风险;2.第一种人的意义和价值;3.教师对这三种人成长的意义——我们今天怎样做老师。

上述题目,笔者曾经在一所学校高三班级作过讨论,除所列的三思结果外,审题正确而角度各异、与众不同的答案,不下于十位种。

以一个去年模拟考的例子做结。有一个区考的是:上海的大街小巷和许多公共场所,除了中文标识外,还有各种外语标识,这体现了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的开放性和多元化;而在以德、法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公共场所除了本国的文字外,很少有其他国家的文字标识,欧洲人认为这是为了保持本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纯洁性与独立性的需要。

以此材料写篇文章。

很多文章肯定这则材料,观点集中在要保护母语的独立性。但有学生认为,我们固然要保持本民族语言的纯洁和独立,然而为了方便外国人,体现开放、多元,在中文下面标注外文,并没有错,由此批评这则材料小题大做,可不可以?往往,一些对材料隐含观点有补充的或是有反对意见的学生,绝大多数是有思想、有水平的。

高考作文辅导1 高考作文“20不”

高考作文 20不 高考作文水平取决于平时作文的基础。想临时提高作文分数是不现实的,但以下20个 不 字可以帮学生减少失误。一 取材的八 不 1 不要用已被用滥了的文化名人的例子,这些人物已毫无新鲜感。2 不要写敏感的政治人物或政治事件,因为你说不清楚。3 不要写早恋一类的故事,因为阅卷老师对此早已厌...

高考语文高考作文的不

记住 高考作文25个 不 每年高考结束,作文阅卷负责人都会通过一定的方式披露和分析考场作文的种种问题,呼吁语文老师和下一届的考生注意纠正。虽然语文老师很重视专家们的告诫,但考试作文存在的问题依然没有根本解决。这说明作文教学中的 纠错反思 是一项必须常讲不懈常练不怠的基本教学内容。笔者把这些问题汇总起...

高考作文指导高考作文备考方向

高考作文备考方向。2017年高考作文备考方向。导语 在本次考考作文辅导中,小编将从思想方向 思维方向 表达方向三个方向,为考生们梳理高考作文中需要注意的内容及中心思想。1.思想方向。1 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念 富强 民主 文明 和谐 自由 平等 公正 法治 爱国 敬业 诚信 友善。2 要培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