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2019高考作文

发布 2021-02-21 04:59:28 阅读 3713

周京昱解读2013高考作文“手机”

一、2024年作文评阅之问。

1.今年这个题是否向“古墓派”宣战,让“古人开会”彻底没戏?

2.这个题目是否造成城乡不均?没有手机的考生怎么办?

3.这个题是否会推动“穿越体”成为教学新宠?

4.这道题和我们开了个玩笑,平时教学都落空了,白干了!

5.杨振宁和莫言的对话我们考前关注了,有的学生考完很兴奋,但成绩出来并不很理想,问题在哪儿?

6.这个题可遇而不可求,属于“一次性”题目,那明年我们准备什么?ipad吗?明年北大有什么新动向?

7.过去我们比较青睐旁征博引的文章,欣赏学生的文学修养和文化成绩,现在评阅似乎更倾向文章的逻辑性,不知最新的评卷标准是什么?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

二、从“经历阵痛”到“走出低谷”——说成绩。

平均分2024年为40.14,2024年为41.2;试题区分度提高。

走出低谷”的原因:命题方、评阅方、教学方、写作方。

2024年作文题有点高校自主招生的味道,有点作文竞赛的味道”

三、“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说题目。

1.落实“课标”理念: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的表达、有创意的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关键词:认识、思维、观察、想象、表达、个性、创意、自由、广阔。

2.命题特点。

1)鲜明——淡化知识概念,强调思维构建。

北京卷作文命题,尽管需要阅读,但“读”的任务不重,题意相当显豁;更绝非知识答题,比“概念常规解释”更有价值的是合理构建、合理创建。在符合题意的前提下,尊重富于智慧的思维方式,这理应是命题者、评阅者、教育者、应试者共同持有的最为基本的观念。

2)普适——回避社会盲热,强调普适生活。

北京卷作文命题,从不赶潮跟风。12年的作文试题,一以贯之地追求普遍意义——切合普通生活、平凡人生的话语方向。任何人均能在试题中找到自己,从而表达对生活、对人生的看法、态度。

3)开放——秉承开放精神,强调多元认识。

北京卷作文命题,绝非打靶游戏——十环九环为优,八环七环次之。只要不脱靶,尊重任何一种主张,讲“立意自定”进行到底。而诸如“最佳立意”甚至“唯一立意”的种种说法,必将为时代所淘汰。

4)个性——减少外在束缚,强调个性表达。

如果说年的北京卷作文命题的材料限定略重,而2024年“我有一双**的翅膀”,2024年“世乒赛中国包揽金牌的思考”,2024年“汽笛为老计而鸣”,2024年“手机的科学与人文之思”,试题材料的约束虽清晰却浅淡。

3.“老计”与“手机”作文题目比较。

1)共同点。

个体的代表性:老计与老计们;“手机”与“信息时代”“科技进步”“文明进程”

角度的多样性:一个人、大山深处、负责、独自行走、庄重敬礼、鸣响汽笛、久久回响;科学家、文学家、爱迪生、21世纪、手机功能、手机应用(交往方式、思想情感、观念意识)、不同人的不同看法。

2)不同点。

感情倾向有别:“老计”是正面形象;“手机”是双刃剑。

要求指向有别:“请在材料含义范围之内”表述比较模糊;“科学家与文学家各自对手机的看法,引发了你哪些思考、想象”表述比较准确、清晰。

思考维度有别:“老计”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无论何人都是需要的;认识“手机”的时间维度(“爱迪生”过去现在未来)、学科维度(科学家、文学家的科技视角、人文视角)、立场维度(不同情态下的褒贬态度)

文体导向有别:“老计”议论体、记叙体、书信体;“手机”议论体、记叙体、书信体、说明体、剧本体、辩论体、广告体、寓言体、相声体、**体。

四、“记得来路与探寻去路”——说评阅。

1.高考作文评阅的基本原则。

1) 客观性原则(零度观)——试题的白纸黑字即是一切”

2) 整体性原则(比较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 主体性原则(综合观)——不以一眚掩大德”

4) 鼓励性原则(审美观)——慢慢走,欣赏啊”

5) 终极性原则(理性观)——将个人好恶关在门外”

6) 唯一性原则(优劣观)——没有行不行、对不对,只有合不合题意、写得好不好”

7) 延续性原则(稳定观)——捍卫已有成果,巩固正确认识,促进持续发展”

2.2024年试题的具体处理。

1) 关于“按要求作文”——符合题意。

问题:1 针对“科学家”“文学家”对手机的看法,还是谈考生自己的看法?

a.“你对科学家与文学家各自对手机的看法有哪些思考、想象”——必须顾及、关注、围绕科学家与文学家对手机的看法。

b.“科学家与文学家对手机的看法,引发了你哪些思考、想象”——不必然顾及、关注、围绕科学家与文学家对手机的看法,重在谈“你”(考生)对手机的看法。

2 “科学家与文学家”都要谈,还是只谈其一即可?

答:各自,只谈一个就行。

3 对话中的“爱迪生”如何处理?

答:“科学家与文学家”尚不作必须要求,“爱迪生”更不作必须要求。爱迪生是科学家一份子,是过去时代的科学家,它们可以成为文章的生长点,但都不是切题的必备要素。

是什么“引发了你的思考、想象”?

答:“手机功能、作用的不同”与“二人认识的不同”

小结]切合题意,要求考生必须把握住题目最基本的信息“我”和“手机”——我看手机及其标志的信息时代、科技进步、人类的文明进程……”只有“我”和“手机”这两个点,是切合题意的必要条件,其中“手机”可视为构思的原点,但不一定是思考的全部。其余信息(“科学家”“文学家”“爱迪生”等)可视为多角度构思的提示性信息而非切题的限制性信息。

2)关于“阅读下面的对话”——自选角度。

“阅读下面的对话”而非“根据下面的对话”,故对话不是切题的必要条件,而是提示性信息。

提示生长点:

爱迪生的“穿越”与对手机的褒贬。

对手机功能丰富的盛赞或忧思。

对手机影响“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观念意识”的兴奋或反思。

对手机及科技“双刃剑”的辩证认识。

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对人类生活方式的引领。

科学家与文学家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视角。

小结]充分尊重试题要求。

1 充分尊重命题的客观陈述,不人为增减题意,滥用职权。

充分尊重命题的主观意图,不仅要看切题,更要看考生的思维水平与表达能力等写作素养中更为稳定的东西,真正在思维上与表达上将本届考生有效地区分开来。

五、佳作的格调——说文章(一)

1.2024年评阅中的“正能量”

1)反对“假大空”≠任何讴歌是没有价值的(提倡“洋溢人情人性的作文”)

2)反对“过度模式化”≠忽视文章的章法结构(提倡“形式为内容服务的作文”)

3)反对“写什么都好”≠否定命题的开放性(提倡“合理地创造性”,推崇那些“符合题目要求的有个性、有特色的文章”)

2.佳作赏析。

1)说真话。

让短信飞(55分)

看到这个作文题目,我不禁微微一笑,说到手机,那真是有太多话可说。

从昨天到今早,我的手机就没有得到一刻清闲,亲戚、朋友老师同学的短信、微信、飞信、**,就像一阵大风呼啸着朝我扑面而来,感动同时却也夹杂着些许的无奈,一些祝福的小段子总是重复地闪烁在我手机的屏幕上,不知为什么这一刻我产生了一种悲哀。

想起过去逢年过节,总是一家人聚在一起聊聊家常,评议评议“春晚”,其乐融融。不知从哪年开始,七大姑八大舅手里多了个方盒子,一过节就“嘀嘀”响个不停,大人们开始忙着回复那一声声“嘀嘀”,于是有了打不完的**,发不完的祝福,从那以后,爷爷奶奶和我就常常被晒在一旁,被那层层叠叠又千篇一律的短信淹没在家中的角落。再后来,上初中了,我也拥有了一部自己的手机,我至今还对它的样子记忆犹新黑白的显示屏,功能也十分简单,无非拨打**和收发短信,而且机体也十分厚重。

但那时不觉得啊,我还十分兴奋地拿去和长辈们炫耀,告诉他们以后逢年过节我也能像大人们一样收到铺天盖地的祝福,这似乎成了一种人际交往成功的象征。这时我并没有注意到,老人眼中又多了一丝落寞。

很快,随着手机不断更新换代,我用上了越来越精致的手机,机身也变得越发轻薄,稍稍动动手指我就可以畅游网络,驰骋微博,玩转微信等;又不知从何时起,手机变得离不开身了,它就像罂粟一样让我沉迷,上卫生间的时候要看,吃饭时也要一手筷子一手手机地盯着,甚至充电时也要一刻不停地刷刷人人网页,以至于后来移动充电器让我们这些沉迷于手机世界的人们如获至宝。

我甚至不曾注意到,我已经多久没有陪陪家中的老人了。

手机让我结识了四面八方的新朋友,让我有了更多能谈天说地、志同道合的新伙伴,却让我也渐渐遗忘了这些孤单呆在家中的“大朋友”。

意外的是,今天早上,一个陌生的号码打来,我一接通,竟然是爷爷那苍老而沙哑的声音,关切地询问我紧不紧张,我说很好,一点也不紧张,随后就听手机那头常常地舒了一口气,然后爷爷突然说:“孩子啊,爷爷让你大舅给俺也置办了这么个手机,以后想爷爷了,就来个**,爷爷不关机。”我有点想哭,又怕这时候让他老人家担心,平静了一下,说:

“好,考完试我不打手机,我看您去!”爷爷嘿嘿一笑,说:“好好,挂了啊。

我听到那边爷爷和奶奶念念叨叨:“咦,这东西怎么挂断啊?嗯最后“嘟”的一声,**挂了。

我决定,高考以后要去爷爷家住些日子。

吧嗒,吧嗒,有雨掉在我的手机屏上,很多时候不知是我们改变了时代,还是时代改变了我们:很多时候不知手机是赠与了我们,还是让我们是失去的更多……

2)说有感情的话——温暖之美。

就在这里。小学和初中的时候,学校离家不过五分钟的脚程,我好像从没考虑过“手机”的问题。忘带东西了,课间就能回家跑个来回。

妈妈从来没担心过我的安全问题,却总是念叨:作业有没有做完啊?在外面疯玩到几点才回家啊?

上了高中,住校了。我终于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手机:蓝屏。

不能上网,没有游戏。我一点都不在乎,手机一天响不了两次,何必追求它有多么高级。每周回家一次,顶多在出门前报个平安,手机仍旧是我的挂件,无可无不可。

写日记是我的习惯。我住校了。我开始怀念家门口的梧桐和石榴,怀念我走了九年的上学路。

我把这点不愿公之于众的情感写进日记,而妈妈总是围在我身边,惹我恼羞成怒地吼她:“写日记呢,您能不看么!”妈妈尴尬地用左手摸右手的手指,悻悻地跑去客厅看电视,我们隔了一堵墙。

再回到学校,玉兰花已经开了,白灿灿的,像散落在夜空的星辰。我突然拿起手机,匆匆摁了一条短信:“妈妈,玉兰花开了,你看见了吗?”

2019高考作文解读

江陵中学杨建华。题目先由日常生活中 圆形 方形 器物的广泛使用,引出 方圆之用,各得其妙 的议论,接着用古代诗句加以佐证和强调,再由器物的方圆联想到人生的 方圆 这一材料内涵的丰富过程,也是 方 圆 两个词由本义向比喻义 联想义扩展的过程。抓住 方 或 圆 或者 方与圆 阐释什么是 方 或什么是 圆...

高考作文解读

审题要做到 符合题意 就必须过好审题关。高考作文试题一般由题目 材料 要求 注意 三部分组成 或完全式,三个部分都具备 或省略式,某部分不出现,如要求自拟题目。审题就是审读作文试题各个部分的文字,力求正确理解,做到不漏 不改 不误。所谓 不漏 即全面审题,不遗漏任何要求 所谓 不改 即准确审题,不随...

上海2019高考作文解读

今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如下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的文章 不要写成诗歌 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小时代 需要大关怀,即生命情怀的引导 毫无疑问,今天是一个 小时代 是 个人主义 作为第一语言的时代。因此,作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