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马原知识点整理

发布 2019-06-05 08:48:40 阅读 1106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

人类解放的科学(绪论)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的含义。

七个角度的含义:

三个创立主体——马克思、恩格斯、后继者。

两个阶级属性——无产阶级、整个人类。

两大研究对象——世界观和方**、普遍规律。

三大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狭义广义——狭义即马恩创立的,广义还包括继承者对其的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属于广义的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的条件)

(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矛盾提供了经济社会根源。

生产力大发展。

基本矛盾激化——社会化大生产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二)无产阶级的政治斗争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础。

三大工人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三)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继承和创新的思想根源。

三大理论**:

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

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法国的圣西门、傅里叶,英国的罗伯特·欧文。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章节框架】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唯物论)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1. 哲学基本问题。

1)问题表述: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经典表述。

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通俗表述。

精神与自然界的关系——原文表述。

主观和客观的关系——同义表述。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主观是主体的精神、思想,主体》主观;客观等于宇宙,无限大,客观》客体)

2)内容分析: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

3)理论性质:哲学基本问题之所以重要的原因。

任何哲学必答。

划分派别依据(唯物、唯心主义;可知、不可知论)

人生基本问题。

4)哲学变革:见讲义p3页下。

2.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则反之。

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与哲学问题相一致,即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3)唯心主义又可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a. 把主观精神(人的情感、意志)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

b. 18世纪英国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康德认为“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

客观唯心主义:

a. 把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无人身的观念、概念、理性)作为世界的本原。

所有的信奉宗教的人都是客观唯心主义者)

b. 最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代表人物是黑格尔,他认为“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原和基础,大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都是其外部表现/外化。

4)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失误之处。

主观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感觉经验(颠倒了感觉和对象的关系)

客观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概念理性(颠倒了概念和对象的关系)

补充:区分主观唯心主义的判别字——“我”、“人”

3.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与哲学基本问题无关,但又联系)

1)唯物唯心回答了世界的本原,而哲学还要回答世界是怎么存在的问题,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就是回答了世界状态的两种对立的哲学观点。

2)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

联系的观点和孤立的观点的对立。

发展对静止。

是否承认矛盾(辩证法承认事物发展由事物内部矛盾推动)

4. 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使得哲学史上出现了历史唯物唯心主义的对立。

科学实践观的确立是实现哲学变革的关键:唯心主义从精神出发去理解世界,旧唯物主义[1]从自然演化出发去理解世界。而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去理解现实世界[2]。

实践不仅具有认识论意义,而且具有世界观意义。

例:2023年第2题)

1] 旧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包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等;

认为世界都是自然演化出来的。其大方向对,但不通。如它可以解释一棵树怎么来,但它不能解释一根电线杆是怎么来的。它不能解释实践活动。

2] 马克思主义认为虽然电线杆(是用人的意识指导实践创造的,但其建好后具有和物质一样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性。

二、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物质范畴的定义及其理论意义。

1. 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按历史阶段划分。对“物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是区分三种基本形态的重要依据。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唯的是实物——金木水火土气 (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形式)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机械唯物主义)

机械性:用力学规律解释一切。

形而上学性:孤立、静止、片面、否认矛盾。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2.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定义。

恩格斯的论述(不太全面)

19世纪80年代:“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明确指出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列宁的物质定义。

20世纪初:“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定义的“物质”范畴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a.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b. 物质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外在性);c. 物质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可反映性)。

(2)物质定义的特殊方式。

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定义和把握物质的。当然,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在这里,仅仅在承认什么是第一性和什么是第二性的这个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例:2023年第1题;2023年16题)

意识与物质是统一于物质的。但只有先分开意识和物质,才能谈哲学;

然后必须再统一意识和物质,才是唯物主义一元论。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坚持了物质的客观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

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

主张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

二)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1. 意识起源于物质世界的长期发展。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一切物质都具有反映的特性。意识的形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映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的意识。

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人们的劳动、交往和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

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还表现在意识的内容需要用语言这种物质形式固定和表达。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

物质、意识、语词的关系:意识反映物质,语词表达意识。

2.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首先表现在依赖于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技能和属性。(人脑不是意识,人脑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没有人脑就没有意识。)

3. 意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从意识的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看,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感性认识、理性认识[3])

从意识的主观差别和客观根源看,意识的主观性还表现在不同主体之间的差别性(见仁见智)

从意识的主观特征和客观基础看,意识有时表现为虚假的主观映象[4](*9)

3]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不是大自然的,都是人的主观世界特有的。但它们是用来把握客观对象的,所以说意识是具有主观性的。

4 比若说《西游记》中。孙悟空、猪八戒、沙僧都是虚假映象(唐僧是真人,不是虚假映象)

三)物质的运动及其存在形式。

1.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10)

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的共同本质是客观实在,但事物的客观实在性是通过运动表现出来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马原知识点整理

联系还具有多样性和条件性。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 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

《马原》知识点整理

绪论。1 马克思主义慨况。1 概念内容 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 由其后者发展的 以反对资本主义 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包含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2 基本立场 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

马原知识点章节总结考研复习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考点 1 马克思主义的含义 1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可以从它的创作者 继承者的认识成果,它的阶级属性,它的研究对象 主要内容等不同角度去理解。2 马克思主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地讲,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