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20次

发布 2020-12-26 06:01:28 阅读 2844

二上数学 20篇教学反思。

《厘米的认识》反思

这一部分的知识和生活息息相关,因此生活中的经验积累非常重要。上完课后有一些体会:

1、在教学1厘米有多长时,不要把尺子放在实物投影仪上,以免放大的尺子误导学生。

2、测量要求从零开始,但是也应该教会孩子能够不从0开始也能计算出所量线段的长度。

3、对大人来说“厘米” 非常简单,但是对孩子来说,要建立表象,理解概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要利用多**多出示一些长度是1厘米 ,进行多次感知。并且让他们多动手量身边的物体:

比如课桌的长、宽、高, 等,对学生日后填单位很有好处。

乘法的初步认识反思。

乘法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加法,乘法知识的生长点是几个相同数的连加,本节教学内容与相同加数连加有着相互依赖的关系,是在认清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因此,本课的重难点是要使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

我在备课时,注意在体会教材的编排意图的基础上,一方面充分运用了教材所呈现的数学资源,另一方面又根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数学理念,对教材资源做了适当的补充与调整,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积极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这一过程,充分利用学生所熟悉的活动经验,去自主开展活动。

在教学完后,再整理思路觉得有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例如:

1、在教学时必须突破难点。而难点就是在几个几相加上。在课的开始主题图的出示中,我只是感性地让学生体会,并没有明确地说出“几个几”,这为学生在后面说乘法的含义时设下了阻碍。

应该在这个环节中很明确地解读“几个几”,那么学生在操作小棒时和说出乘法含义时就会困难小得多。

2、在比较加法和乘法算式中,只是理论性上去得出乘法的简便,学生并没有实际体验。

角的初步认识反思。

我将整节课分为四个环节:一是通过指一指活动,初步感知角的形状;二是通过找一找活动,引导学生从“生活角”中抽象出“数学角”,认识角的形状和各部分名称;三是通过开放性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以及感悟角的大小和变化特点;四是角在生活中的应用,巩固角的知识。

本节课有待改进之处:

1.在每个环节结束之后,我的小结语不多,没有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得环节与环节之间过于零碎。

2.没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比如在钟表上找角时,有学生比划出了一个圆形,我预设时没有想到,因此我只是问了一句:“这是角吗?

”然后让其他学生来找角。其实我可以在学生认识了角的特征后再回过头来看看,说说为什么圆形不是角,可以帮助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再比如在反馈用毛线创造角时,预设是同桌合作拉出一个角,让他们说说角的顶点和边分别在**,然后松开其中一条边,让学生判断这还是角吗,体会角的边必须是直直的。

但实际反馈时,上来展示的第一组用毛线拉成了一个三角形,第二组用毛线和吸管拉成了一个“t”型,实在是出乎意料之外,我只是匆匆就走了个过场。 其实这是很好的生成资源,可以和练习中的数角联系起来。我没有好好利用,实在是可惜。

5的乘法口诀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索5的乘法口诀的规律和口诀的记忆,使学生在真正理解口诀含义的基础上记忆和应用,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

在尝试编口诀,交流整理5的乘法口诀时,引导学生找出口诀的规律,启发学生从各方面思考

编口诀是这节课的重点, 我先让学生说说意图,然后让学生编口诀,再理解口诀的意思,在这整个环节中,我很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能解决的就让学生自己来解决 。目的是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让学生来展现自己的本领,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体现学生的价值观,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记忆口诀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通过拍手游戏、对口令、猜卡片游戏、各种不同的体形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浅入深,照顾到各个层面的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中积极地探索和发现口诀、熟练的记忆和应用乘法口诀。在学生背诵口诀的时候,对口诀的理解很好,记忆起来也比较容易。但对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进行区别的时候,学生读的时候经常出现错误,常把算式说成口诀,把口诀写成了数学数字。

还需要教师的进一步指导和帮助。

最后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理解口诀的意义,掌握学习口诀的方法,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笔算。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口算,以及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和两位数加两位数加法(包括不进位和进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在新知识的传授中,我直接出示了例题让学生自主探索,留给他们充分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允许并鼓励他们有不同的算法,尊重他们的想法,哪怕是不合理的,甚至是错误的,让他们在相互交流、碰撞、讨论中,进一步明确算法。通过观察、比较,既突出了退位减法的算理,又使学生对笔算减法有了全面的认识。在交流算法的时候,我请多名学生说了他们的思考过程,同时规范了竖式的写法。

在做课堂作业的时候,自己要注重练习的题目类型,学会设计题目,避免出现类似的,每一题的出现都要有一定的目的性,让这个巩固练习更具有实效性。

在这节课中,我也深深的感到,作为一名教师要有耐心,要把机会让给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孩子在启发中互相创新,在启发中激起**的热情。在这过程中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共同促进学习氛围的形成,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不进位加”这一课是在学生学会了口算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基础上展开的,学生对笔算的了解还刚开始。对于计算教学让学生动手实践,亲身体验很重要,就像一位伟人说的一句话:听过的忘记了,见过知道了,做过的理解了。

但由于学具还没有,我并没有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教学时我是这样教学的:整捆的放十位,零散的放个位。

36很显然3捆和6根零散,而30是3捆没零散的,没零散的我们就用0代替。若不写0的话这个3就成了3个一了。显然这是不成立的。

教完例1,让学生小组讨论,列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在练习环节我发现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列竖式学生都已掌握,而两位数加一位数就出现了问题,仍有学生不清楚这个数应该与谁对齐,对此我对学生的做法没有作出肯定与否定,让学生说说自己这样对的原因,从中矛盾冲突,使他们真正掌握如何对齐数位。

本课活动体现了以下几个教学特点:

1、创设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恰当的课堂情境,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由发展的阵地。

2、教学过程的设计充分利用旧知识,引导学生探索主动获取新知识。

3、动态感知,表态领会。

为了让学生通过体验事情的发生过程,来明白算式的含义,我把书上的两个例题变成一个运动的过程,感受“添上、再添上”与“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

4、体现算法多样化。

我在教学连加连减的竖式时,学生就出现了三种不同的竖式方法:一种是用两道竖式来求出得数;一种是直接把三个数加在一起算出得数;另一种是先算出前两个数的得数再加第三个数。在解决时,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得数,充分尊重了学生,提倡算法多样化,给学生更多展示自己的思维的机会。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是低年段解决问题的一个难点,易与上学期所学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相混淆,学生还易见多就加,见少就减。针对此类问题我在上课过程中充分利用纸条图来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1.这节课注重了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通过一张卫生评比栏,让学生根据图上小朋友的对话,推理出条件信息。

2.注重教给学生分析“比字句”的方法,让学生通过画一画,标一标的方法分析清楚比字句中是谁与谁比,比多时找出多的量,比少时即要求找出少的量,问题中是求多的量就用加法算,求少的量就用减法算。因二年级的学生年纪还小,注意力和理解能力还不够强,如果只要求学生听老师分析的话,根本无法理解比字句的含义,所以必须通过动手画、写来帮助自己理解,这样可为以后学习比标准量打好基础。

3.但还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可以放手让学生用多种方式来表示数量关系,并不是只能用纸条来操作,如果有困难的可以用纸条来摆一摆。在分析数量关系时,还应反复让学生说出算理,加深对条件与问题的理解。

4.另外,还需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加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鼓励他们说话要有条理性、完整性。

这节课的重点放在学习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中需要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结合情景图例1,先按照运算顺序,分步列两个竖式计算,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怎样写就比较简便?简便在什么地方?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两个竖式连写比较方便。

在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中,让学生结合连加的竖式写法类推出来。这样既巩固了前面的知识,又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整节课的效果不错。

在进行巩固练习时,我采用一贯的方法,让全班学生集体检查也就是一边指竖式一边说算法提高准确率,教师强调书写格式和进位、退位的计算。这样感觉学生计算兴趣很高,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和思考能力。

在本节课中发现不足的地方是本想让每个学生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但缺乏具体的操控办法,因此有时课堂显得乱,只管自己说,不善于倾听别的同学的发言,这样就给学习困难的学生增加了难度。另外还有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进位和退位容易出现错误,审题不是很清。需老师在以后的练习中注意这方面的指导,让学生认真审题,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反思。

2019新课标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20次

厘米的认识 反思 1 在教学1厘米有多长时,不要把尺子放在实物投影仪上,以免放大的尺子误导学生。2 测量要求从零开始,但是也应该教会孩子能够不从0开始也能计算出所量线段的长度。3 对大人来说 厘米 非常简单,但是对孩子来说,要建立表象,理解概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要利用多 多出示一些长度是1厘米...

新课标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20次

二上数学 20篇教学反思。厘米的认识 反思 这一部分的知识和生活息息相关,因此生活中的经验积累非常重要。上完课后有一些体会 1 在教学1厘米有多长时,不要把尺子放在实物投影仪上,以免放大的尺子误导学生。2 测量要求从零开始,但是也应该教会孩子能够不从0开始也能计算出所量线段的长度。3 对大人来说 厘...

新课标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20次

二上数学 20篇教学反思。厘米的认识 反思 这一部分的知识和生活息息相关,因此生活中的经验积累非常重要。上完课后有一些体会 1 在教学1厘米有多长时,不要把尺子放在实物投影仪上,以免放大的尺子误导学生。2 测量要求从零开始,但是也应该教会孩子能够不从0开始也能计算出所量线段的长度。3 对大人来说 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