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二年级语文上册《秋天的图画》
贡山县茨开中心校牛郎当小学教师和求香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材中的一篇描写秋天丰收美景的散文---秋天的图画》。作者用色彩浓艳的笔墨为读者勾勒出了秋天山野中的丰收、喜庆和热闹。
整篇课文句式错落有致,读来朗朗上口,很适合低段儿童的朗读训练。特别是中间四句:“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
”不仅读来有滋有味,它整齐对仗的句式,更是孩子们进行模仿说话写话极好的训练点。根据文本的语言特点和孩子们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会认本课8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体会秋天的美丽和喜悦,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够仿照课文中的一些句式,写一写秋天的其他景物。
通过拓展阅读,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秋天的特点,积累更多的语言表达形式。
为突破重点难点,我结合教学目标,计划用三课时完成本。
课教学。第一课时,学生理解课题,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会生字,并理解部分词语。第三课时带学生走进大自然观察秋天、欣赏秋天,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赞美秋天:
如画秋天、写秋天、唱秋天等。现在我重点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秋天的图画》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真切地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和文中意境的美,是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李吉林曾经说过:“教师的情感对于儿童来说,是导体,是火种。
教师要善于将自己对教材的感受及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学生在完成了第一课时的教学后,对秋天的美丽和喜悦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如何才能让这种感受进一步升华,让他们不仅有对秋天美景的喜爱,更有对文中优美语句的喜爱。于是教师开始动情地朗诵小诗,将学生带入那幅诗意的秋天的图画中,这时学生情感就得到了真正地激发,接着让学生谈读后感受。
这样学生就感受到了秋天的美。二。发挥想象,读好重点句:
在让学生动情朗读和谈感受之后,我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从哪些句子感受到了这份快乐?”将学生的思维从感性逐渐带入理性,孩子们很聪明很快就找到四个重点句。
如何让学生读出喜悦来呢?这时我想到了爱因斯坦的一句话:“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对,动用学生的想象,让学生眼中的文字活起来,不仅能帮助孩。
子更深入地感受秋天美丽的图画,而且还能潜移默化渗透比喻句的教学,为学生奠定写的基础。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再读读这四个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孩子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所以后面读这四句的时候,情感上更多了一份有趣和可爱。
三。借助**,读写结合: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切实把握好语言训练的点,扎扎实实地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这篇课文中的四个重点句,句式整齐,对仗工整,是很好的仿写载体。
在第二环节想象朗读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就能发现四个重点句的句式规律。再利用老师课后准备的关于秋天的美丽**,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秋天的美丽图景,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秋天的美景就在学生脑海中有了深刻的印象。
要真正的学好语文必须阅读大量的书籍,积累大量的语言素材,丰富自己的社会阅历。所以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读课外书的兴趣和习惯,指导他们做个细心观察的人,在社会生活中学习语文。因此,我在课的最后一环节,我将孩子们的学习延伸到课外,让孩子们利用周末休息时间走进大自然,去感受秋天,寻找秋天,画秋天、写秋天……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赞美秋天。
我想在第三课时,让学生把自己的作品带来展览,开个交流会,我想孩子们一定会收获很多很多……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秋天的图画》说课稿
新人教二年级语文上册 秋天的图画 贡山县茨开中心校牛郎当小学教师和求香。尊敬的各位领导 各位评委老师 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材中的一篇描写秋天丰收美景的散文 秋天的图画 作者用色彩浓艳的笔墨为读者勾勒出了秋天山野中的丰收 喜庆和热闹。整篇课文句式错落有致,读来...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秋天的图画》教案
学习内容。识记理解。学习目标。内化解释应用。秋天的图画 会认8个生字,会写8个字。1 理解词语的意思。2 理解拟人句的作用。1 读懂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2 用 秋天来了 开头,写一两句话。1 喜欢秋天,愿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秋天。2 拓展阅读,在阅读中明白秋天的美存在很多的地...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秋天的图画》教学反思
秋天的图画 之 赏秋之韵,诵秋之美 教学反思。课文朗读从低年级开始就要加强练习,指导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教学中微课程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在美丽的大自然风景中想象秋天图画的景象与色彩,在朗读中感悟秋天的美好,表达对秋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本节课处处都能听到朗朗的读书声。开始时是自由读课文,同桌对读。大声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