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册教学日记。
第一课时,解决问题。
刚过完无宵就开学了,周二开始上班,自己还没反应过来呢,周三就正式上新课了,想想今天那些小东西傻呆呆的就好笑。慢慢来吧,才第一周。
例1与上学期的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混算的两步计算应用题相同,难度不是很大,书中也给出了情境图,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从情境图中找出相关的数学信息,并让他们自已提出问题,我认为例1的重点在于解决问题,从这里开始要跟学生说清楚什么是分步式,什么是综合式,在计算中要跟学生说清计算顺序。讲完例1可以做第6页的第1题,这是一道对应练习题,其它的练习题要等讲完例2才能完成。做练习时要让学生两种算法都练一练,先用分步式做,再用综合式来做,看看时间还允许,再多练一道老师出的对应练习强化一下这节课的内容。
刚开学不能太急了,先稳定这些小东西的学习情绪再说,多表扬一下平时学习态度不认真的同学。说他们过完年长大了,回来懂事多了,这样表扬果然有效,几个平时不认真的调皮鬼听了立马坐好了。好,有好的开始。
第二课时,面包不是很好吃哦---两种不同的解决方法。
在四班讲的时候,我是先引入算式题,先讲了小括号的用法,再讲例2,效果不错。而在三班讲的时候,我是遵循教材所讲的,先从买面包的情境引入小括号,大部分学生是懂了,但很牵强,而且学得也不够牢固,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运用探索性教学效果好像不是很好,干脆运用接受性教学,直截了当的先引入小括号的计算顺序,几分钟就能让学生掌握了,再讲例2,才有更多充裕的时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四班讲这个例子前,我认为还是先攻克难关,先从一般的加减混合混算的算式题教起,先出两道题,如:
54-30+10= 54-(30+10)= 先看这两道题有什么异同,第二小题多了个小括号,计算时该怎么算呢,以此引入带小括号的算式题。两分钟不到学生已经掌握了。
例2的主要知识点在于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难点在于会运用小括号列出综合式,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从一个总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数,再去掉一部分数,得出的结果就是剩下的一部分数了,大部分学生都能运用这个方法来解决问题,而别一种方法是先把两次买了的面包合起来,再用总数去减掉两次买下来的部分数,得出来的就是卖剩下的一部分数了。第二种方法其实上学期已有个别学习能力好的学生做出来,只不过是用分步式来算,这学期经老师在堂上引导后也有大部分学生做出第二种方法,只不过因定势思维,很多学生不喜欢用第二种方法,老师只能在做对应练习的时候多鼓励学生做。特别是列综合式,要鼓劲学生多做。
实践证明,在四班讲的效果比在三班的效果好很多。
第四册例3跷跷板乐园和做一做,例3教学我认为并不难,一般的学生都能提出一共有多少人的问题,也有学生提出玩跷跷板的有多少人?可让学生马上解答,接着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提出乐园里面一共有多少人,就是要把前面玩跷跷板的人数加上后来加入的准备要玩的7个人就是乐园里面的总人数了,分步式和综合式学生有了前面的基础都不难列出式子,我反倒认为对应的练习难度还大一些,如第10页的第1题,如果没有图的话可能有部分学生不会理解,在做这道练习的时候最好是让他们自己去看,去解读题意,老师不要包办,让学生有一个思考的过程,今天我布置下去时在堂上遛了一圈,发现大部分小东西都会看图正确列出算式,但也有小部分学生不会审题,这小部分只需老师扶一扶就可以了,评讲时也不用太花时间。有一样要强调的是题目给出图的话,最好能根据题意在图在标出数字再来列式,分别在下面写上小熊哥哥9个,爸爸9个,弟弟6个,妈妈9个,这样列式时就能一目了然。
第2小题基本上看文字信息就能解答了。
我认为这一个知道点难的是做一做所呈现出的一个开放性的画面,就这样看图的话可能学生有点乱,图中呈现的画面没有序,老师要懂得引导学生有序地看图,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与思考,并提出问题,逐一突破解答。
明天再讲一个课时的练习,这个知识点应该可以过关了。
去春游_--除法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课堂实录)
今天讲平均分,要求学生通过具体的情境与实践活动,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让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这个知识点不难,课上得还是比较顺畅的。因为我今天出了绝招了,用糖衣炮弹”引诱”他们,上课伊始就跟他们明确本节课老师要讲新课,请同学们认真听,其实每个单元的第一课时都较重要,我都是这样要求他们,这些小东西也精得很,看见老师这么严肃,马上坐好了。
我先拿出6颗糖,居然看见前面那个黄俊源嘴唇动了一下,眼睁睁地看着老师,哈哈,我知道这时引入新课是最好的时机了。抽了3个小朋友出来,先跟他们说,”糖果不是分给你们的哟,要等这节课下课后看看谁最乖最认真上课,最积极举手发言的同学老师才奖励给他的哟”.老师把6颗糖分给这3个同学,看清楚老师是怎么分的,然后回答我。
分完最后小结,”像这样每个同学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第二个教学环节马上进入主题图---春游,让学生把昨晚剪好的小圆片拿出来当作要分的食品,第一个活动,先分”矿泉水”,把8瓶”矿泉水”平均分给5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得多少瓶?学生分两人小组进行操作活动,分完问:要分的瓶数是多少?
(8)我们把它叫做总数;要分给几个小朋友,也就是说分成多少份?(5份)我们把它叫做份数,每个同学分得2瓶,我们把它叫做每份数,我认为总数\份数\每份数在这里引入时就要跟学生渗透了,通过分的过程他们就能慢慢体验出来。接下去要分的是面包,桔子,最后要分的是糖果,因为糖果太多了,可以四人小组进行,每个拿出6个小圆片出来合在一起分一分。
每分完一样东西,都让他们进行口述:如分面包,“把10个面包平均分给5个人,每人分得2个,11是要分的总数,5是要分的份数,2是每人分得的每份数。”通过这样一系列的实际操作活动,学生基本上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建立了平均分的表象。
我下去遛了一圈,发现有一个单个坐的张洁宇不会分,有的份数分多了,有的分少了,我及时让大家停下来,问:像这样每一份分得的个数不一样的,算不算平均分呢?谁来帮帮她?
看看时间,还有十五分钟呢,该指导他们看看书的例1和例2,看完后还有十分钟做练习,把13页的做一做和14页的做一做弄完后,看看还有5分钟时间做作业。哈哈,该分糖糖了。这节课皆大欢喜。
从今天的作业情况来看,小东西们掌握得很好,三班四人做错,四班两人做错,这几个人当中,只有两个人不明白平均分的含义,其它的家伙是数错总数。
除法的初步认识例3_去春游。
今天讲第二种分法,有了前面第一种分法的经验,第二种分法好讲得多了,模式按前面的一样去讲。先复习了第一种分法,知道总数\分数,求的是每份数。复习完就直接开门见山进行第二种分法,又拿了6颗糖引诱那些小东西,果然个个马上坐好听课。
有6颗糖,我先把2颗糖分给一个同学,问这些糖可以分给几个同学?分好后我把分的过程板书出来,分析总数\每份数\份数,有了前一个课时作基础,绝大部分学生都会分析数量关系。 然后让学生看板书,跟第一种分法比较,分析异同,让学生清楚地明白两者的数学信息不同,所求的问题也是不同的,接着是让学生用小棒动手操作,(1)有8根小棒,每2根分一份,能分成几份?
(2)有8根小棒,每4根分一份,能分几份?
有了以上几个操作要求,再讲例3就好讲了,直接引导学生把问题转化成:有24个人,每4人坐一条船,可以坐几条船?让学生分小组直接用小棒分一分就可以了。
明天讲练习,再把两种分法比较一下,练习综合着做就可以了。
大熊猫喜欢吃竹笋---书本18\19页例4\例5
教学日记:第四册数学页例1例2的教学。
这两个例的编排有点奇怪,教材的要求是让学生学会求商的方法。其实在前几个课时的练习中学生己有所感悟了,如前面21页的练习四,很多练习都己经要求学生算出商了,现在才正式讲求商的方法,大部分学生在前面的练习中己经懂得用乘法口诀求商了,因而我认为这两个例的侧重点不在这,(当然了也要看前面是怎么教的,我只是根据自己前面的教学来承接的)我认为教材的编排对除法的两种教法是有意识地淡化了,不知道这样是什么意思?我认为并不好,这样的话后面的应用题教学很难教,学生的数量关系并不清淅,,因而我们低年级的老师对这个要有清楚的认识,虽然教材并不强调或要求,但我认为还是要讲,23页的例1我认为着重点还是先放在两种分法的比较和数量关系的分析,可能有的老师会认为这是老一套,会匡死学生的思维,但想想他们的将来我真的不敢造次,将来他们要面临一个一个的小考大考,对于数学而言,如果他们连最起码的数量关系都搞不懂的话,以后该怎么办?
(毕竟现今中国的教育体制表面是搞素质教育,其实仍是以应试教育为主,但总的来说,能有搞素质教育的意识尚属不易了)所以今天这个例我按自己的教法来教,先把主题图演示,用一些趣味贴片出示,先让他们说图意,贴出两个数学信息,让他们互相说出两个数学信息,再提一个数学问题,然后再让他们例式,最后说出哪个是要分的总数,哪个是要分的每份数,哪个是要分的份数。
而例2的教学,我认为侧重点也不在求商的方法中,而是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了解乘除法相互间的联系,这一个例下周一再教,我认为应该结合22页的例10和21页的第8题来讲,想想真的奇了鬼怪了,教材怎么这样来编写?例题2在24页,而与其相对应的练习在21页和22页就有了,什么意思?(可能它们的侧重点不同吧,可我认为这一类型的题应该放在一起来讲,不要让学生造成混乱。
)下周就按这个来讲,看看效果如何。
好了,又到了周末了。ye。
小学数学第四册29页例3教学日记。
这个内容不好讲,例题只给出了一个数学信息和两个问题,学生要自己根据图中所提供的素材找出相应的数学信息才能解决问题,如果单纯是列式就比较容易,但要说出图中所缺的信息,而且要他们用文字表达出来并不是那么容易的,我认为这道题应该让学生学会用文字表达出来,这样才能跟例题的问题相吻合,而且这样也才完整,学生才能清楚题意,通过写出相应的数学信息,这整个过程才能让他们感悟到除法应用题各个量相互间的联系。因而在实际教学中就要灵活一点处理了。
这一例的教学,我先让他们看图,只给出总数,让他们自己找一个数学信息及与之相对应的问题,先让他们自己说,很多学生直接列出算式,15除以3得5,有的列出15除以5得3,但不会说出题意,我问:如果是15除以3,15表示什么?3在图里又表示什么?
想想他们在干什么?连起来完整地说一说,通过这样的引导大部分都能简单地说出题意了:有15人,分成3个组。
我再问,那如果提一个用除法计算的问题该怎么提,同桌互相说说。有的学生提:分成几个组?
问题一说出来,马上就有旁边的同学说他,不是知道己经分成3个组了吗?我马上肯定这个同学所说的,再一次引导,题目给出的15是什么数(总数)?3是什么数(份数),那还有什么数不知道?
(每份数),那该怎么提呢?学生会说:每份有多少人?
我再问:这里的一份就表示什么?(一组)那可以怎么说?
(每组有多少人?)到此,总算完成一半任务了。再继续下一个问题。
我又问,如果不用3做数学信息,还可以用什么作数学信息?(5),那这个5又表示什么意思?(每组有5人),把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有15人,每5人一组。我再问:如果知道这两个数学信息的话,可以提什么数学问题呢?
因为有了前面的经验,很多学生都会提出:可以分成几组?
两个问题都解决了,我把这两道题都板书出来,让学生对这两道题进行比较,最后让他们自己总结,知道总数,份数,求每份数,用除法计算。知道总数,每份数,求份数,也是用除法计算。我补充一点,让他们清楚,一道一步计算的除法或乘法应用题都有三个量,就好像我们穿衣服一样,要有上衣,裤子,还要有鞋子配套,刚好三件才能搭配得好看,缺一不可,在审题时要看清楚,题目有没有三个量?
题目问的是什么?如果题目有数字的就用题目给出来的数字列式,没给出数字的,自己就要在图里面找出跟问题相对应的信息来列式。
三年级下册教学日记
三年级下册教学日记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状态不是很好哦。第一课时 今天是开学第一天,上的是第。三 四节课,那班小东西已经坐不住了,没上几分钟就开始像条小虫一样扭来扭去的了,我还不停地在那表扬这个表扬那个,没效,幸好今天上的内容可以动手,动口,还可以动身体,也算有趣吧,只是自已感觉有点扯着嗓子喊了。今天...
四年级下册教学日记
第一单元四则混合运算教后记。这个单元的纯计算的四则混合运算编排很有序,例1,是加减混合运算,例2是乘除混合运算,都是同一级运用,例3例4开始混合了,例3是积商之和 差 的混合运算,例 4是两个商 积 之和 差 的混合运算。最后的例5是含小括号的三步计算。而例6是含0的运算,教材没给出具体的例题,只能...
四年级上册教学日记
四年级第一学期教学日记。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课后记 亿以内数的认识和读法。这个内容大约分三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是亿以内数的认识,数数 熟悉数序,初步教会学生读亿以内数的方法。第二课时是讲亿以内末尾有零的读法,复习没有零的读法,完成书本个别练习题。继续熟练数位顺序表。第三课时是讲亿以内中间有零的读法,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