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数学广角。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108例1及练习二十四第题。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初步感受韦恩图的作用。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能运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2、掌握解决重叠问题的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集合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3、丰富对直观的认识,发展形象思维,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良好学习品质。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体会集合的有关思想方法并能用之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对重复部分的理解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师:春天到了,春暖花开。为了愉悦身心,放松心情,以便更好的用功学习,学校决定组织光明小学三年级学生进行春游。
2、教师多**出示**,让学生看图,自由讨论。3、师出示春游时小朋友的对话。
4、小朋友,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这种有趣的数学现象。
二、新知学习。
1)多**课件出示三(1)班语文、数学兴趣小组人员表。师:根据图表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生:语文小组的人数比数学小组的人数少多少人?
2)当提到当学生提到课件中设计到得问题时,课件出示:参加语文小组的有多少人?(生:
8人)参加数学小组的有多少人?(生:9人)两个小组的总人数是多少人?
(生:14人)看到这些问题和答案,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为什么语文小组8人,数学小组9人,而总人数是14人?)提问全班同学,思考一下,知道为什么吗?
生:因为有三人是同时参加了语文和数学两个兴趣小组。)
3)现在我们把这两个小组分别用圈圈起来。像这种圈起来后就是个整体,我们就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个集合。现在观察两个集合的人员,你有什么发现?
(生:发现两个小组中,杨明、李芳、刘芳出现了两次。)师:
同样用圈把两个小组圈起来,你想怎么圈?
生:语文小组的丁旭、陈东、杨明、赵军、王爱华、李芳、张伟、刘红圈在一起,数学小组的杨明、王志明、陶伟、李芳、于丽、卢强、刘红、周晓、朱小东圈在一起。)
师:圈完后,观察两个圈,你有什么发现?(生:两个圈有重合的地方。)师:为什么?
生:因为杨明、李芳、刘红即参加了语文小组,又参加了数学小组。)
师:那我们就把杨明、李芳、刘红三人称为重复的人数。
师:语文小组是8人,数学小组是9人,重复的人数是3人,总认识是14人,这四个数之间有联系吗?(生:8+9-3=14(人))
师:往常,我们计算总人数时,只要把两边的数量相加即可,今天为什么要减去3?减3表示什么?生思考,合作讨论。
三、巩固知识,拓宽思路(多**出示)
1、根据三(2)班期中考试情况,说出各部分表示什么?2、根据王老板,刘老板卖的水果,求两人共卖了多少种水果?
3、根据我们班参加校庆“六一”活动情况,算出一共有多少个同学参加了活动?
4、调查统第(3)排同学喜欢的两种水果计表,求出这一排一共有几人?四、全课总结,交流情感。
1、全班一起来讨论课前提出的问题。2、评价你这一节课的表现。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教学。1.出示60个小木棍。观察 这里有几个小木棍?学生数,并口答。2.如果把这些小木块平均分成3份,你打算怎样分?怎样列式?每份有多少?学生实践操作,得出结论。3.分好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分的方法合解雇。4.如果不分小木块棍,我们又怎样口算60 3?结合学生汇报,教师...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统计。一 教学内容及其说明。1 教学内容。1 简单的数据分析。2 求平均数 2 说明。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学过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单式统计图和复式统计图 来表示统计的结果,具有了一定的统计观念。本单元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让学生认识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以及介...
三年级数学下册 口算乘法教案 人教版
学习 好资料。口算乘法。长港路小学徐红梅。教材分析。教材为学生学习计算提供了相应的生活实例和问题情景,让学生把 计算方法的活动与解决实际问题融于一体。口算呈现两种不同的思路,体现算法多样化。学情分析。学生已经会口算整。十 整百数乘一位数简单的口算,能理解算理,知道计算的方法,能用口算整。十 整百数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