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兴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尽人皆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因此,要提高学生作文水平,除了积累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使孩子们热爱写作,自觉写作,快乐写作。
1、构建展示平台。将学生优秀习作展示在班级甚至学校的专栏中,供同学们欣赏,以此激发学生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还将“精品”推荐到校刊或上级报刊发表。
2、积极鼓励参赛。在各种征文比赛中,通过“贵在参与”、“人生难得几回搏”、“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我是最棒的”等激励性语言鼓励学生敢于“亮剑”。当学生参赛获奖后及时在班上表扬鼓励,并发给奖品,使其感受成功的喜悦。
以此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3、平时积极鼓励学生多写。一方面引导学生启动多种感官,对生活进行观察、分析、感悟。眼是图景、鼻是气息、舌是味道、耳是声音、脑是幻想、手触觉。
另一方面,鼓励学生“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无拘无束地将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成文章,尽情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并及时地和别的同学交流相互学习。
总之,教师能做到作文教学观念的转变,创造自己个性的教学法,就能够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学生就能长期坚持积累素材和学会更多的创作手法,写出有个性化的有特色的有水平的作文,将有利于他们的道路成。
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篇小诗,教学的重点、难点就是联系全文,特别是“我”的经历,品味美词美句,从中受到人生的启迪。在教学中本人采取了教师示范读,学生齐读,个别读,师生点评等形式,然后学生在读中感悟,发表自己的见解,一堂课下来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但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学生品味美词,说话之前或之后缺乏读的环节,如学生一般都这样说:“我认为这个词用得好,因为表现了”,然后没了。如果让学生品味之前或之后再联系整个句子,带着感情去读一下,可能效果更好。
二是学生发言非常积极,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将关键性句子、词语进行品味,教师把握得不够,学生洋洋洒洒的发言,老师的引导不当,造成“收束全文”的环节很仓促,尤其是课堂上让学生背诵的环节几乎没有。三是学生合作学习效果不理想,一堂来,基本上那个学生有问题或有感悟,那个学生就开始发言,小组内没有合作,在知识的**方面没有达到理想效果,这可能与新环境、新同学有一定关系。四是部分优生的发言,是否就代表了全体学生的意见,老师就认可全班学生弄懂了?
这也是一直困惑本人如何去评价一堂课的问题。老师每提一个问题,都有学生回答,特别是总是几个人回答,假设这种回答很理想,是否一堂就完成了任务?五是分组合作的问题。
教育有一个面向全体的原则。如何去真正面向全体?教师如何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建设者,本人有些困惑。
而问题的关键是教师对课堂的驾驭问题,学生分组的匀称问题,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问题都有待我们在今后去探索。
惠崇春江晚景》教学反思。
讲完《惠崇春江晓景》这首诗时,我有以下两点反思。首先是正讲课时,有个学生提问:“老师,为什么不说春江水暖鱼先知?
怎么说鸭先知呢?”我当时一怔,有点措手不及,不过表扬了她之后,解释道:鱼在深水中,水里的温度变化不大,鱼不太敏感,所以,还是鸭先知。
如果在表扬这位提问的同学时,也提出:对啊,同学们想想春江水暖,到底是鱼先知还是鸭先知呢?诗人苏东坡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这样一来就把学生的语文学习从一时一地一节课引入了广阔的生活时空及网络天地,从而实现综合性学习。学生探索的意识与质疑精神也会倍加鼓励,且在年长日久间获得超升。可见只有开阔视野,才会让师生都生成新的发现,生成新的行动。
其次,《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意境幽远,它深深地烙刻在我的记忆里,久久不能忘怀。全诗用白描手法简洁的写出了最富有特征的景物,使人如沐浴春风,如临其境。因此我从感性知识入手,通过读,以读解义、以读悟情。
结合注释理解了“三两枝”、“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的意思。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入手,巧妙点拨,横向迁移,最终化解难点。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体会了诗的情感,进入了诗的意境。
在课堂上,学生们各抒己见,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由此,我想到每堂课只要精心设计,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就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雪》教学反思。
初读《雪》这篇文章只觉得一个字“美”!江南“滋润美艳”的雪给我了无尽的遐思,我不禁陶醉在那片由“血红”“深黄”“冷绿”点缀的雪野中。但当读到文章的后半部分,感觉陡然发生变化,朔方的雪给了我迥然不同的感受,它是冷酷而倔强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引起了我的深思。
细想来,这满天飞舞的雪花都是作者激情和深刻思索的结晶,有人说:景由心生。“滋润美艳的南方的雪”,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理想的炽烈追求,这旋转飞腾的“朔方的雪”,则蕴育了鲁迅反抗冷酷的现实社会的斗争精神。
这两幅鲜明对立的图景,贯穿着鲁迅一个共同的哲理:要用战斗来创造一个春天一般美好的世界。
作者语言比较隐讳,深刻的思想内涵的对学生的理解来说有些困难。该如何基于学生的生命体验与可接受程度去实施教学呢?我想,在教学程序上应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深文浅教,由浅入深,让学生走进文本,帮助学生在思想上自然内化作者的写作情感。
我想教师的问题应但成为本节课堂的主线,对学生启发引导。对学生课堂生成的问题,进行组织、引导、启发,将众多衍生的新问题准确判断,迅速纳入且与主线丝丝入扣,推动主线问题缓解深入进行,使课堂主线分明、张弛有度。
在课堂教学中,我提出了这些问题:第一个环节中有两个问题:
江南的雪的特征是什么?你从**看出来的?⑵朔方的雪的特征是什么?
你从**看出来的?这里的每个问题都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体验,尊重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文本主体,尤其是后面的这个问题“你从哪。
里看出来的?”完全要求或指向我们的学生,要获得认识必须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去寻找去**。“滋润美艳”、“活泼”、“生机”、“热闹”、“干燥”、“升腾”、“奋进”等等,诸如此类的词语句子,在学生完全沉入文本后如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
在第二个环节,师生共同分析了两种雪的特征之后,用了一个大大的问号追问了一句“鲁迅笔下的雪仅仅是雪吗?”再次促使我们的学生一头扎进文本,从雪的表象里思考抽象出内在的东西。这里的雪不仅仅是雪,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它应该是一种情感的流露,一种内心的含蓄表白。
江南:雪和蜜蜂、山茶、梅花、人──人、雪、物共融的美好画面,而朔方:雪和旷野、天宇──孤独,孤独中纷飞。
此时此地的雪,其实就是鲁迅自己的内心思想的写照。虽然孤独,但朔方的雪是否寂静、停留?不,它仍然旋转、升腾,旋转、升腾。
在这个旋转升腾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雪的精魂,鲁迅的精魂。
三个问题,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所以学生的“走进雪”“走近鲁迅”,自然顺利,并没有很大的障碍,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记得唐朝诗人卢廷让《苦吟》诗云:“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作诗炼句之苦可见一斑。
其实设计语文课堂的提问也是如此。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提出,且效果往往不一样,只有找出最佳的提问角度才能让问题的价值发挥得最好。设计问题更要“恰如其分”,提问“过高”难以诱发学生的认知,冷场不可避免;提问“过低”不易擦出思想的火花,热闹成了假象的外衣。
问题只有切合了文本,切近了学生,才能生成很好的课堂对话,才能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
三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小结
在大学生对diy手工艺品价位调查中,发现有46 的女生认为在十元以下的价位是可以接受 48 的认为在10 15元 6 的则认为50 100元能接受。如图1 2所示三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小结。2 传统文化对大学生饰品消费的影响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瞬而逝,这个学期已经接近尾声了。朋友推荐 宣传广告 逛街时发现...
低段语文教学工作反思
耕耘者的足迹。二年级语文教学专题总结。唐滩小学刘芳。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一学期的工作又已结束,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二年级语文教学的工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方法的研究,夯实课堂教学的内容,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加强学习,注重反思,提升个人专业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本班...
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反思
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反思怎么写好呢?大家知道吗?下面是由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反思,希望能够帮到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反思一。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面对如何教好学生,如何胜任这份使命?我深感责任之重大。在这漫漫之路摸索,不断前进中,我觉得,要上好课就应该了解教材 理解作者的意图 锤炼学生。开学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