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最好的班主任》读书摘抄

发布 2020-11-20 03:39:28 阅读 7491

周蓓。1.班主任的幸福源于何处? 享受职业,赢得尊严,学生爱戴,同行敬佩,家庭幸福,衣食无忧,超越自己。

班主任应该有怎样的专业素养?有童心,有爱心,有责任心,是专家,是思想家,是心理学家。

2.作为教师,永远面对的是朝气蓬勃的脸庞,这多么令人欣喜;作为班主任,永远面对的是晶莹的童心,这多么令人骄傲!作为教育科研工作者,永远面对的是挖掘不尽的宝藏,这多么令人自豪!

献身于这平凡而崇高的事业,一切辛苦都是甜蜜的。正如青年马克思所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我们就不会被任何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出的牺牲;那是,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快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3.班主任幸福感的丧失是由于厌倦感的滋生,而厌倦感的滋生主要**于两点:远离学生和拒绝变化。

远离学生,不是指物理距离上远离,二是指班主任和学生的心灵距离在拉大。本来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但因为感情的隔膜,学生在我们眼前成了物,是分数,是试卷,是学习和考试的机器!“目中无人”的教育,怎么可能有幸福感?

拒绝变化,指的是一切都喜欢按经验办事,总希望以不变应万变,或者说总希望学生适应自己,而不是自己去适应已经变化了的学生,学生的变化折射的是社会和时代的变化,不愿跟上社会和时代的变化的老师,面对前所未有的教育难题,很容易束手无策。

4.班主任的幸福感源于何处?享受职业--一个人只有以享受的心境对待职业才可能获得职业幸福感。

赢得尊严--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吃饱穿暖,还有一种更高的精神层面的追求,那就是自我价值的实现,那就是自身的光荣感。一个班主任得到学生和家长的信赖,是一种尊严;班级得了流动红旗,这是一种成功,也是一种尊严;发表了文章或出版了著作,这更是觉得尊严。这种尊严就是幸福的**之一。

学生爱戴--这是班主任最大的幸福,这种幸福超过了任何来自领导的表扬和奖励。克服厌倦最好的办法是不断地和孩子在一起,不但在行动上和他们交往,而且在情感上和他们交融,不断被孩子感染和感动,你就会有幸福感。苏霍姆林斯基说:

“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时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够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欢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时刻不忘记自己是孩子的老师,必然和孩子心心相印,而且每天都会生活在被童心感动的情怀中,生活在感动中就是一种幸福!

超越自己--每天都重复昨天的事,谁都会厌倦,能不能追求做最新的自己,不要重复自己,超越自己,在超越中,我们会获得成就感,进而感到幸福。这样教育就会每天都充满悬念,期待着每一天的“悬念”,进而研究、解决不期而遇的“悬念”,并享受解开“悬念”后的喜悦,然后又期待着下一个“悬念”,如此周而复始,这便是教育过程无穷的魅力。享受这种魅力,也是作为一名不断超越自己的班主任的幸福所在。

5.优秀的班主任应该具备童心、爱心和责任心:童心使我们能够和孩子融为一体,爱心使我们能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而责任心则能使我们站在人生和时代的高度,着眼于儿童的未来与社会的未来培养出“追求真理的真人”。

同时,优秀的班主任还应该是“专家”“思想家”和“心理学家”--这里都给它们加上引号,是想表明并强调,也许我们班主任一辈子都成不了真正意义上的专家、思想家和心理学家,但这不妨碍我们给自己的事业定一个终身奋斗目标:专家,能够使我们在学科教学或其它专业技能上(而不仅仅是单纯的道德上)征服学生的心,并给他们以积极地影响;思想家,能够让我们随时反思自己的工作,并以鲜活的思想点燃学生思考的火炬;心理学家,能够使我们不知不觉走进学生的心灵,同时让学生不知不觉向我们打开心灵的大门。

6.如何赢得学生的心灵?发自内心地尊重孩子。

这是谈心的前提。在这里,“尊重”首先应该体现在对孩子善解人意的体贴与关怀。当孩子叩开老师的办公室的时候,作为班主任,我们应该意识到,这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求助,我们应该以真诚地眼光给孩子以心灵的安全感,进而自然而然地向我们敞开心扉。

要善于倾听孩子的诉说。师生之间是天然平等的,老师应用温和的眼神鼓励孩子畅所欲言,一吐为快,通过倾听走进孩子的心灵。 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

成长中的烦恼,也许在成年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但在孩子看来,确是天大的事。面对孩子的倾吐,班主任任何不屑或不以为然都是对童心的亵渎。对孩子的理解,不是从**的角度去理解,而是以一颗孩子的心去理解。

陶行知多告诫教育者:“我们必须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所谓“会变小孩子”,我的理解就是教师要尽量使自己具备“孩子的心灵”--用“孩子的大脑”去思考,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用“孩子的情感”去体验,用“孩子的兴趣”去爱好。

多提建议,避免训斥。既然是孩子,他们的观点就不可能都是正确的,他们的想法也不可能都是成熟的,这需要老师的引导,否则便是教师的失职。但这里的“引导”不是不着边际的空洞说教,更不是居高临下的训斥,而应该是切实可行的建议。

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过程便绝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应该充满人情味;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充满着对人的关切,应该体现出民主与平等的现代意识。在谈心的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够和孩子一起分析并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孩子会不知不觉把我们当做朋友进而更加信任我们。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

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谆谆告诫教育者:“请记住,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

”7. 做一个善于倾听的朋友只有耐心地倾听才能赢得孩子的信任,并通过倾听了解孩子的想法,进而给他提供有效的帮助。在这里,倾听是一种手段,目的是赢得信任,了解情况,提供帮助。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讲悲伤、委屈、苦闷等抑郁之情通过向自己信任的人诉说而合理地发泄出来,可求得心理平衡,保持心理卫生。因此,以倾听为主要目的的个别谈话应诱导、鼓励学生滔滔不绝、一吐为快。学生通过倾诉,把内心深处的困惑、焦虑、积郁、愤懑、悲伤等表达出来,老师则以诚恳的态度仔细聆听,并通过眼神和点头、蹙眉等体态语言告诉学生:

“我是理解你的,你也完全可以信任我,我愿意分担你的一切苦闷!”从而使学生无所顾忌地继续讲下去。

8.与学生相处,有一个原则应该遵守,那就是永远不以学生为敌!即使学生对自己充满敌意,作为教师,我们也应该“浑然不觉”,以平常心待之。

无论学生以怎样复杂而疑虑的眼神看我,我都以纯净的目光去打量他们。 在和学生的交往中,真诚有时候比感情更重要。感情需要时间的积累,而真诚只需要当即把心掏给学生;感情更多的时候是通过温馨的话语来表达,而种牛场需要坦率,包括很尖锐但很真实的语言。

9.化批评为表扬(给批评穿上表扬的外衣)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走进心灵。所谓“走进心灵”,就是让孩子的心灵有所感动,有所醒悟,在孩子犯错误时,能够心悦诚服地接受老师的教育,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方法至关重要。

比如“批评”。毫无疑问,批评是教育重要的方法,说“重要”是因为我认为教育中的批评是不可缺少的,或者说,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因而是有缺陷的教育。但是,有时候表扬比批评更加有效。

富有智慧的教师,哪怕是犯了错误的时候也能够找到学生可以鼓励和表扬的地方,巧妙地将批评转化为表扬,从而达到触动学生心灵教育学生的目的。

10.多一些“非功利谈心”如何学生遇到困难或犯了错误,就把学生叫到办公室,不管教师如何耐心而亲切,学生都知道是在教育自己,他内心的防范心理是必然的,这种自觉不自觉的防范心理甚至抵触心理会影响或消解教师满腔热情真诚地教育,这也是必然的。 最好的教育是看不出教育目的的教育。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结尾,教育家给我们提的最后一条建议是“保密”,他认为,对于最好的教育来说,教育目的应该尽可能隐藏起来。这是因为,在自然而然的气氛中对学生施加影响,是使这种影响产生高度效果的条件之一。换句话说,学生不必在每一个具体情况下知道教师是在教育他,教育目的要隐藏在友好的、无拘无束的相互关系气氛中。

我坚信,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藏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 在教师的内心深处,教育目的应该明确;但体现在外在的行为,教师的教育痕迹则应该尽可能淡化,所谓“春风化雨”所谓“润物无声”。没有具体教育指向的非功利谈心,就是隐蔽了目的淡化了痕迹的教育。

11.把教师的教育意愿转化为集体**学生生活在集体中,我们就应尽量使他们感受到集体对自己的关注与监督,有的教师一方面在语言上对学生强调“个人离不开集体”,另一方面在行动上却很少把自己的教育意识同学生集体**融合在一起,这样,学生无论受到了表扬还是批评,似乎都是老师个人对他的评价,他感受不到集体**的存在,产生不了“同学们这样表扬我,我一定争取更大进步”或“我又犯错误了,真对不起集体”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学生是很难获得集体主义道德体验的。相反,如果班主任善于创造出集体**,把自己对某一学生的关心、表扬、批评,转化为班集体对某一学生的关心、表扬、批评,那么,学生会真切的感受到集体的存在,感到自己与集体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的联系。

因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集体,同时也受着集体的关注:有了进步,他会赢得全班同学鼓励的掌声;犯了错误,他会感到全班同学谴责的目光。因此,高明的教育者总是把自己的教育意愿以集体**的形式表达出来,通过集体去影响每一个学生。

12.“化险为夷”的艺术所谓“走进心灵”,有时候并不只是教师对个别学生的谈心;作为班主任,“走进心灵”更多的时候是通过富于智慧的教育,去感染、触动、影响全体学生的心灵。这当然需要技巧。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意见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野,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们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 即使面对班里明显的违纪现象或重大问题,教师爷不应该只是一味地批评、斥责,而还应充满信心地分析思考一下:

这些问题中有没有正面的教育因素呢?如果善于挖掘消极事件中的积极因素,说不定会使班集体获得一次“化腐朽为神奇”的转机。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善于发现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平凡小事或重大挫折中的教育效益,善于变偶然现象为必然教育,仅仅靠教育者的责任心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教育者应具备明察秋毫的教育敏感、情不自禁地教育本能和化险为夷的教育机智。

做到了这些,教育者所期待的“最佳教育时机”随处可见,并且常常不期而至。

13.比机智更重要的是民主在陶行知“四块糖果”的故事中,陶行知先生当然表现出来相当高明的教育机智,但我从中读到的首先不是机智而是对孩子的爱、信任和尊重。换句话说,我认为陶行知这“四块糖果”所蕴含的首先是他发自肺腑的民主情怀。

教育艺术就是心灵的艺术,它对教育者的要求首先不是技艺,而是对每一位学生的由衷地热爱和尊重。

14.培养优等生,转化后进生教育者应该容忍“后进学生”的一次次“旧病**”,与此同时,又继续充满热情和信心地鼓励学生一次次战胜自己,并引导学生从自己“犯错周期”的逐步延长或者错误程度的逐渐减轻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点点滴滴的进步,体验进步的快乐,进而增强继续进步的信心。

转化后进生务必注意以下几点:一,注意感情倾斜。教师对后进生真诚的爱,是转化他们的第一剂良药。

我要特别强调的是,首先这种爱不是故作的特殊的“偏爱”,而是自然而然地和其他同学一样平等的爱,不然他们会觉得老师对他是另一种形式的“另眼相看”。其次,这种爱不应该仅仅来自老师,还应来自学生集体,要让他感受到不但老师没有歧视他,而且同学们也在真诚地尊重他,进而唤起他对集体的热爱之情,并把这种感情转化为上进心。第二,唤起向上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只有当学生自己有强烈的赏金愿望和信心时,他的进步才会出现并得以持久。

所以,从某种意义说,所谓“转化后进生”,更多的时候就是不断设法唤起他向上的信心。第三,引导集体**。比起教师单枪匹马的操心,向上集体的健康**更有利于“后进生”的转化,教师要善于把自己对某一学生的批评、表扬、鼓励、关心、帮助变成集体对这个学生的批评、表扬、鼓励、关心、帮助。

第四,讲究有效方法。有效的方法往往包含有“科学”的因素,但有时“科学”未必“有效”;另外,这里的“有效”,还包含“艺术”的意思,让他们更易于接受。 具体的方法有:

1、写“家校练习本”;2、填“报喜单”;3、游玩。4、集体评议(表现最差及进步最大)。5、写“每日九问”。

6、写《灵魂的搏斗》;7、安排当干部;8、对手竞赛;9、学生作文表扬;10、推荐好书。

做最好的班主任读书

做最好的班主任读书分享。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与大家分享的书目是 做最好的班主任 李镇西老师是学生信赖 家长信任 教师信服的班主任。30年前创建 未来班 今天身为校长兼副班主任,以及他的爱心 民主和尊重,让他的所有学生都感觉到度过了最幸福的一段学习时光,他与他的学生那些感人肺腑的故事,以及他的班...

《做最好的班主任》读书笔记

赵家庙小学张慧。做最好的班主任 读书心得。李镇西 做最好的班主任 读书心得。做最好的班主任 全书共六辑。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还是实习老师的李镇西对于育人的迷惑,可以看到初为人师 血气方刚的年轻李镇西与学生对打时的英气以及预先的思考,可以看到李镇西在带着一届又一届 未来班 学生时的趔趔趄趄以及在教诲学生...

做幸福教师读书摘抄笔记

做一个幸福教师读书摘抄笔记。做一个幸福的教师 读书摘抄笔记。内容要点做一个幸福的教师 陶继新教育讲演录 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共分九讲,内容包括 读书 教师生命成长的必需 读书走向 取法乎上 诵读内容 古今中外经典 疏离浮躁,淡泊名利 读书教学相得益彰 读写成为生命成长之双翼 读书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