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发布 2020-11-16 22:17:28 阅读 2418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的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本课是《简单电路》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让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摩擦起电等静电现象,来认识电荷是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切物质(粒子携带的)中,在摩擦力等外力作用下电子会发生转移,就会产生静电现象。在一课时内要让学生对摩擦起电等静电现象进行全面的认识是不可能的,所以学生对摩擦起电等静电现象的认识只能是初步的、概括的。这些活动将帮助学生初步认识电的本质,是学生学习其他电的知识的基础。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的相互吸引。

3.电子在电路中持续定向流动就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

在**活动中,能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学生**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知道生活中的摩擦起电等静电现象,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电子在电路中持续定向流动就可以产生电流。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运用逻辑推理进行分析比较,发现电荷种类的不同,认识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教学准备:每组同学准备: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

教师准备:静电现象的课件;动画:电荷。

板书设计:教学过程设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反思。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本学期科学四年级第一单元《电》的第一课,我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经验,他们都经历过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只是他们大多数没有对静电现象进行深入的**。因此,在设计本课时,我首先用几个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引导学生对静电现象的关注,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然后通过摩擦起电等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认识到有些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会产生静电,进一步认识静电产生的原因,电流的形成。

下面是我的几点体会:

1.静电实验。实验材料有两种,一种是橡胶棒和毛皮,一种是玻璃棒和丝绸。课前我在实验准备的时候做了尝试,用橡胶棒和毛皮摩擦吸附纸屑不是很明显,而有机玻璃棒经过丝绸的摩擦在靠近纸屑时吸附现象非常明显,有的纸屑甚至飞舞了起来。

于是选择了后者作为学生实验的材料。课上对比实验效果非常好。

2.意外收获。学生在做静电实验的时候,有些同学叫起来:“看,我的袖管也能吸附纸屑。

”我一看,果然,他的袖管上吸附着一些纸屑。因为今天学生穿的是校服,衣料是腈纶的,在摩擦后很容易产生静电,也出现了吸附效果。于是,我顺水推舟,和学生**起生活中其他的静电现象……

3.细节失算。静电实验需要纸屑,而且是那种撕的很细小的纸屑。虽然再三提醒,下午三节课下来,地上掉了一些纸屑。

因为学生起身带起的风也会使得纸屑飘落。我只得让学生下课后把掉在地上的纸屑一一捡起。现在想想,只要在课前准备一些盒子,把纸屑放在盒子里进行实验,那么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纸屑飘落在地上了。

4、灵活应对意外:在执行教学时,出现了意外的情况:摩擦并不产生静电。

尽管同学们的热情很高,使劲用塑料棒摩擦头发,摩擦衣服,或者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均不能吸起细碎的纸屑或头发,我也感到意外,按照常规,用摩擦过的塑料棒或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去接近碎纸屑和观察用梳过干燥头发的梳子去接近头发,它们是会相互吸引。这到底是为什么?同学们都感到茫然,发展学生**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也是科学课的教学目标,面对这意外实验现象,该如何解释,也是引导同学们进行**的大好契机。

我决定根据同学们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做进一步的**。于是我问学生:“为什么今天摩擦过的塑料棒不能吸起碎纸屑,梳过头发的塑料梳子也不能吸起头发,而在冬天却很容易吸起它们呢?

”孩子们面面相觑,“哪是不是与天气有关啊?冬天天气怎样,现在呢?”这下同学们向炸开了锅似的,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冬天天气又冷又干,我**服的时候会发出**的响声,经常被衣服电到,现在是夏天,天气闷热潮湿,头发衣服都被汗浸湿了,在夏天**服时从来没被电过;摩擦起电是不是与湿度有关?同学们的意见不一。建议用实验来证明,只要用梳子摩擦干头发和湿头发,就可以知道原因了。

同学们发现长发女孩的发梢比较干燥,就用塑料梳子摩擦发梢,结果发现头发发梢随着梳子飘起来,而用同样的方法去梳出了汗的湿发却没有随梳子飘起来,用塑料棒摩擦其他的干燥物体也会吸引碎纸屑。通过实验同学们发现:干燥的物体相互摩擦更容易产生静电。

课后,对此课我进行了反思,在引导学生直接参与**过程中,面对教学意外,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意外现象进行反思,适时调整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其实利用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奥秘,挖掘**的深度,往往也能使学生获得意外的收获。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

“点亮”小灯泡》的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本课是《简单电路》单元的第二课,学生在初步了解静电知识后将开展对简单电路的研究。在本课的**活动中学生将要利用一根导线和一个电池来点亮小灯泡,并尝试用更多的方法使小灯泡亮起来。明白建立一个电路,需要电池、导线以及用电器,一个电路的连接要形成一个回路,认识到电、电路,想象电流是怎么样流动的。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a) 只有电流通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

b) 一个完整的电路可以使用相同的材料,而用不止一种方法连接起来;

c) 利用电来“点亮”一只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回路;

d) 电池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在一起就会发生短路。

2、 过程与方法:

a)连接简单电路。

b)观察、描述和记录点亮小灯泡的实验现象。

c)根据实验现象对电流的流向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体会对周围事物进行有目的、细致地观察的乐趣。

b)敢于根据现象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c)激发进一步**电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小灯泡的连接方法,认识“回路”。

教学难点:分析“点亮”小灯泡的方法,发现“点亮”小灯泡的规律,最终认识“回路”。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为每组准备:1只小灯泡,一节1。5伏的干电池,1根导线,实验记录单。

老师准备:剖开的大灯泡的实物。

板书设计:教学过程设计:

点亮小灯泡》教学反思。

电灯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品,但它究竟是如何工作的,对于**来说或许很简单,但是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大多是没有实际经验,更不会知道其工作原理。所以,四年级级下册安排《电》这一单元非常有必要。《点亮小灯泡》是四年级教科版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安排在《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之后,学生对静电有了初步认知,更容易完成本课的内容。

本课意在让学生通过连接简单的电路,了解只有电流流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电池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在一起,就会发生短路等知识,从而建立“电”的科学概念。

教材从认识小灯泡着手,然后组织学生安装电路,再对多种电路进行尝试的设计,我认为并不能很好地激起学生的兴趣,效果可能并不理想。为此,我将本课的主要部分进行了重新组合,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一、点亮小灯泡。

出示小灯泡、导线、电池。问学生,谁能点亮小灯泡。二、用不同的方法点亮小灯泡。

在学生能点亮小灯泡的基础上增加难度,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点亮小灯泡。三、总结点亮小灯泡的方法。四、猜测小灯泡发亮的原因,并说明电流的方向。

四、进行安全用电教育。

四年级科学我也是第一次接触,但从本课的教学来看,这样的设计非常适合学生,从学生实验操作过程,我们发现效果相当理想,更让我想不到的是,学生能想出各种不同的方法来点亮小灯泡,真的可以说“学生的能力不可低估”。因此也让我产生了一些不够成熟的想法。

一、相信学生是能力发挥的前提。

培养学生并不是单看其掌握了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获取这些知识的能力。如果只想让学生学会安装电路,那么,用多**实物投影,让学生依样画葫芦,用不了二十分钟,学生也一定能组装完成。但我们应该知道,学生这种知识的接受,用不了几天会在大脑中荡然无存,那不经实践摸索,灌输而获得的东西是不长久的。

其实在这里最关键的是第一步,如果能让学生独立点亮小灯泡了,那么下面其它几种方法也就不会存在太多问题。在教学中,我也发现学生用时最多的也正是第一次点亮那小灯泡,但是,我并不着急,耐着性子给了他们十分钟,十分钟也许会觉得长些,但正是十分钟,他们才会用十分钟想出另外三种方法点亮小灯泡的骄人战绩。在我们感到失望时,相信我们的学生,再给多给点他们探索的时间,也许,这时他们才会给你带来惊喜。

二、悉心指导是能力发挥的关键。

学生要经历像科学家一样的**过程是非常有趣,但也非常残酷与痛苦的,教师这时应该是他们的导师,悉心的指导是他们最最渴望获得的。我想,如果没有中间对小灯泡的构造认识,没有对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的认识,他们是很难得出小灯泡点亮的秘密---要使两个连接点与电池的正负两极连”。没有这种认知能力,下面也将更难进行拓展了,由此引出的串联与并联学生是无法完成。

(本课中并不要求讲出串联、并联)

三、及时的鼓励是能力发挥的保障。

在课开始至结束,我前后对学生进行了三次鼓励,这是发自内心、真诚的鼓励。第一次是当第一组点亮小灯泡时,第二次是当另一组用不同的方法点亮小灯泡时,第三次是当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出点亮小灯泡的秘密时,我高兴,我的学生成功了。在完成整课教学中最令人难忘的是,居然有一学生用小灯泡一端连接点连接正极,还用一端连接点连接正极边上(锌片)的负极,也点亮了小灯泡。

当我结束本课教学时,我不能不说,我们的学生潜力无限,让我们充分地相信他们,给予信任,他们就行。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

简单电路》的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本课是《简单电路》单元的第三课, 学生已经可以连接使小灯泡亮起来的电路。在这一课中,他们将学会使用新的装置——小灯座和电池盒,用导线连接完整的电路。在使用这些装置连接电路和探索使更多的小灯泡亮起来的过程中,学生将获得更多的连接电路的经验。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

1、一个简单电路需要一个能持续提供电能的装置一电池。

2、电流从电池的一端经过导线和用电器返回到电池的另一端,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回路。

3、使用相同的材料,电路可以有不同的连接方法。

过程与方法:

1、用更多的方法和材料点亮更多的小灯泡。

2、观察、描述和记录有关的实验现象。

3、用简易符号表示一个电路的不同部分。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对电现象**的兴趣。

2、发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1、使用相同的材料,电路可以有不同的连接方法。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的教学设计。教学背景分析 本课是 简单电路 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让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摩擦起电等静电现象,来认识电荷是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切物质 粒子携带的 中,在摩擦力等外力作用下电子会发生转移,就会产生静电现象。在一课时内要让学生对摩擦起电等静电现象...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四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学习内容第二单元 1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1 一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3 体验研究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 溶解问题的兴趣。严格按照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学习重点描述食盐 面粉等物质溶解现...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复习

第一单元天气。1.我们居住的地区,在某个时间 一天 一月 一年 的大气状况是指天气。2.我们居住的地区,在多年 几十年 上百年,甚至更长时间 的天气状况的综合是气候。3.气象指天气现象,比如,晴 多云 阴 小雨 中雨 大雨 小雪 中雪 大雪 气温 东风 西风 微风 大风 冰雹 雾等。4.天气现象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