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沁园春·雪》完成下面问题。
1.《沁园春·雪》上阕中使用的表达方式是 ( d )
a.记叙 b.抒情 c.议论 d.描写 e.说明。
2.下列关于《沁园春雪》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c )
a.上阕对北国风光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b.这首词表达了诗人作为革命领袖创造空前历史业绩的信念和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心。
c.不论是上阕还是下阕,都把写景、抒情、议论三者融合在一起。上阕没有议论,下阕没有写景。
d.这首词的上下阕各有一个领起下文的字,上阕是“望”,下阕是“惜”。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b )
a.《沁园春雪》中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今朝”是指今天的人民大众。
b.在***的《沁园春雪》这首词中,诗人以“舞”字形容雪披群山似“银蛇”逶迤曲折,以“驰”字形容白雪覆盖的高原如“蜡象”奔腾耸动,赋予雪景以生命感,是化动为静。化静为动。
c.《沁园春·雪》情景交融,上阙重在写景,下阙重在议论抒情。
d.《沁园春·雪》是一首写景抒怀之作。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壮丽上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作为革命家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
4.对***《沁园春雪》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c )
a.词的上阕,一个“望”字领起下文,动静结合,远近结合,不仅逼真地写出了大雪茫茫、天低野阔的景象,而且抒发了词人豪迈的感情。
b.“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几句设想雪晴后的美景,由写实进入想象,开拓一层新的意境,表面写雪后天晴,实际上预示着革命成功后祖国山河一定会更加艳丽美好。
c.“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词人用“惜”“输”“逊”对封建统治者进行了断然的否定,指出他们文学才华太低,无法跟现代人相比。理解偏颇。
d.“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本词主旨所在,指出真正的“风流人物”是无产阶级革命者,因为他们正在创造着前无古人的英雄业绩。
5.读《沁园春-雪》,对本词理解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b )
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采用了互文见义的写法,意思是千万里都是冰封,千万里都是雪飘。这样写意境开阔,气魄宏大。
b.“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属于动态描写,前者强化了白茫茫的景色,后者写出了变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想到昔日这条母亲河滚滚滔滔的气势。静态描写。
c.这首词语言凝练,贴切,极富表现力。一个“望”字,既有力地领起下文,又准确描绘了诗人正登高望远。一个“惜”字,把对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肯定中寓有批判的的情感委婉地表达出来。
d.这首词既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又抒发了诗人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的自信和抱负。
6.对“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在全词中所起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d )
a.承接上文,再次赞美祖国山河。
b.总领以下各句,为下文议论历史人物作铺垫。
c.引起下文,暗示历史人物对祖国山河的态度。
d.承上启下。既承接上文,再次赞美祖国山河;又指出历史英雄人物为祖国壮丽山河而倾倒,为评论历史人物作了铺垫。
7.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一项是 ( a )
a.“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是以静写动的写法,表现出“山”“原”与天相连,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
b.“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写的是虚景,想象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象。以动写静。
c.“输”“逊”都是“差”的意思,表现出作者对历史人物的客观评说,措词极有分寸,既不全部肯定,又不一笔抹煞,把诗人对这些英雄人物的批判含蓄委婉地表达出来。
d.“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具有一种后来者居上的气概,抒发了诗人作为革命领袖而创造空前历史业绩的自信、自励和伟大抱负。
8.下面各句中,揭示文章主旨的一项是 ( b )
a.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b.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c.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d.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9.读《沁园春雪》,上阕不属于“望”统领内容的是 ( c )
a.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b.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c.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d.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10.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一项是 ( a )
a.在《沁园春雪》这个题目中,“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题目,二者都与词的内容有密切关系。
b.“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这两句承上启下,前一句对上片的写景作出总评,后一句引出对历代英雄的评论。
c.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沁园春雪》)这三句总写北国雪景,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
d.《沁园春雪》这首词上片大笔挥洒,写北方雪景;下片纵横议论,评古今人物。上下浑融一气,表现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
11.《沁园春·雪》中评价历史人物的用意是 ( d )
a.批评他们武功有余,而文学才华不足。
b.歌颂他们武艺超群,劝戒他们要文武并重。
c.否定他们的英雄地位,同时指出他们事业上的不足。
d.肯定他们的历史贡献,同时委婉地指出其阶级和时代的局限。
12.下面对课文的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 )
a.词的上片,一个“望”字领起七句,动静结合,远近结合,不仅逼真地写出了大雪茫茫、天低野阔的景象,而且抒发了诗人豪迈的感情。
b.“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几句设想雪晴后的美景,由写实进入想象,开拓新的意境,表面上写雪后天晴,实际上预示着革命成功后祖国河山一定会更加美好。
c.“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诗人用“惜”“输”“逊”等词对封建统治者进行了断然的否定,指出他们文学才华太低,无法跟现代人相比。
d.“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本词主旨所在,指出真正的“风流人物”只能是在无产阶级和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群众,因为他们正在创造着前所未有的英雄业绩。
阅读《我爱这土地》完成下面问题。
1.对诗中“鸟”的形象分析把握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
a.诗人只是把自己假设成一只鸟,但这鸟正是诗人自己,假设是为了更好地抒情。
b.我是一只鸟,我要歌唱,一直到死。
c.这只鸟死得可怜,目的是唤起人们的同情。因为这只鸟怀着一颗爱心歌唱祖国人民,抒发至死不渝的情怀,不是可怜。
d.鸟死了也要把自己腐烂在土地里,把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地献给土地。表达热爱祖国的执着深情。
2.对《我爱这土地》文中的意象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c )
a.“土地”象征着祖国大地。
b.“悲愤的河流”象征着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c.“激怒的风”象征着疯狂肆虐的侵略者。象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
d.“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象征着光明的未来。
3.下列对诗歌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d )
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中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诗歌最后诗人回到现实,是诗人在直抒胸臆。
4.下列对诗歌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b )
a.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是那个苦难年代的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最真挚的爱的表白。
b.结尾两句,隔开一行,作了必要的间歇和停顿后,又以“鸟”临死前质朴真诚的抒怀,表达了对“土地”的情感,升华了主题。
c.《我爱这土地》中的“鸟”拼尽全力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生前和死后,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执着的爱,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对土地无比深沉的热爱之情。
阅读《乡愁》完成下面问题。
1.下面对《乡愁》一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a.全诗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母亲、妻子的爱熔铸在对祖国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殷切期望。
b.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祖国的爱熔铸在对母亲、妻子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深切愿望。
c.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故乡的爱熔铸在对母亲、妻子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求回到祖国怀抱的深切愿望。
d.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母亲、妻子的爱熔铸在对故乡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求回到祖国怀抱的殷切期望。
2.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c )
a.“而现在”中的“而”表转折,意味着现在的乡愁与过去有一个大的不同,乡愁越来越深。
b.“大陆”一词,意味着隔海相望的“这头”与“那头”不是两个国家之间的关系,而是岛屿与大陆的关系,诗人将思乡之情融入了浩瀚的海水。
c.诗人借助四个意象把乡愁表现得很直白,而且思乡爱国之情又在逐步升华。作者对于乡愁的表达不是通过自己的口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这四个意象层层逐步表达出来的 ,所以说“很直白” 的说法不准确。
3.对这首诗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 )
a.诗人的思乡之愁是直白说出,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不是直白而是联想和想象。
b.本诗集单纯美与丰富美于一体:物象集中明朗,如邮票、船票、坟墓等不蔓不枝;内容丰富含蓄,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c.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的长短句的变化,使诗歌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d.诗歌有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在同一位置上有重复、有叠词、有变换的量词,加强了诗歌的音韵之美。
4.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b )
a.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代表着漂泊、隔离)
b.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指坟墓有一平方米的大小)一方指坟墓的形状。
c.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显示了空间的隔离)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专项练习
一 宋 徐俯。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1.夹岸桃花蘸水开 这句诗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唯美的画面,请你用优美的语言加以描绘。2.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这两句诗富有哲理,你能试着分析吗?二 1.阅读王湾的 次北固山下 完成后面小题。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
部编版九年级诗歌赏析
a 开篇破题,写中秋圆月皎洁似金波,升高后逐渐变得像重新磨过的铜镜般明亮。b 词人举杯赏月,由月亮联想到月中仙女,作者向嫦娥劝酒提问,浪漫而有意趣。c 下片中作者想乘风直上长空,俯看壮丽山河,内心充满了激昂乐观的豪情壮志。d 结句展现了作者奇特的想象 要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e ...
九年级语文诗歌鉴赏全程突破
诗歌鉴赏全程突破。一首诗歌,应如何鉴赏?鉴赏出哪些东西?笔者经过教学实践,发现 读 悟 联 结 四步鉴赏法,比较奏效。一 读 读 是从本中获取大部分第一手材料 感性材料 的唯一途径。对诗歌而言,读 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从读诗中获取的第一手材料是鉴赏诗歌的先决条。如何读?可事先设置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