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2课《太空一日》教案 2课时

发布 2020-11-12 07:54:28 阅读 2937

《太空一日》教案。

一)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

积累课文中的生字词,强化对拟声词在不同环境运用的理解。

2.思维发展与提升。

练习对课文的快速默读,学习提取课文的主要信息的方法。

3.审美鉴赏与创造。

学习课文具有说明性质语言的准确性,理解语言当中所蕴含的情感。

4.文化传承与理解。

学习航天勇士探索的精神,增强祖国的自豪感,了解一定的航天知识。

二)教学建议。

紧扣单元目标,做到“有效教学”, 长文”“短教”,让孩子们在快速浏览文本的过程里,紧紧抓住文本的四个小标题,每一个小标题就透出了一个主要信息,因为这些小标题都为“内容式”标题,它揭示了该部分的主要内容,便于读者“跳读”。

然后紧跟小标题,逐层提问,多问“为什么”。

三)教学示例。

炎黄子孙杨利伟,天空探险应点赞。

—《太空一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默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生字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了解一定的航天知识。

能力目标:强化对拟声词在不同环境运用的理解,学习提取课文的主要信息的方法。

情感目标:学习航天勇士探索的精神,增强祖国的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

1. 快速浏览全文,如何提取主要信息。

2. 杨利伟与外国航天员在给“新人”传授航天经验时,有何不同?体现出中外文化、思维的差异,具体是什么差异呢?

教学方法 :

1.知识链接教学法。孩子们对于航天知识总是充满了无限的好奇,通过对航天科普知识的阅读,增长了知识,更增添了对祖国航天探索的自豪。

2.默读教学法。默读是对“长文”最为有效的阅读方式,能快速高效,能在最短的时段内筛选、提取最主要的信息。

3.讨论点拨法。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读一读,写一写”,搜集有关杨利伟及“神舟五号”的资料(含**),并阅读老师提供的“航天知识小链接”。

教师: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准备有关杨利伟“飞天”**。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浏览全文,积累课文中的生字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了解一定的航天知识。

教学重点:快速浏览全文,如何借助小标题,提取课文主要信息。

教学难点:默读扫视法的培训。

一)导入新课。

师:(开场白)***说:“可上九天揽月”,杨利伟就是“揽月”第一中国人,请看那次激动人心的“飞天大戏”!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入情地**“神五”发射**)

二)问题**:宏观整体把握。

这一板块主要是指导学生默读课文的基础之上扫除生字词的障碍,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具体上安排了两遍默读,一次讨论归纳。

一读:运用逐句逐行法,边默读边圈点勾画,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将课文中的生字词解决。

二读:让孩子们“跳读”,一目数行地扫视文段,抓住小标题,筛选、提取、整合文本主要信息。

三讨论归纳:紧紧抓住文本的四个小标题,每一个小标题就透出了一个主要信息,因为这些小标题都为“内容式”标题,它揭示了该部分的主要内容,便于读者“跳读”。

紧跟小标题,逐层提问,多问“为什么”。

在什么情况下,“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带着该问题,对第一部分进行浏览,甚至“跳读”,自然而然地就会提取如下信息——“起飞阶段的共振”,让“我感到非常痛苦”,“极度难受”,“痛苦的极点”,“难以承受”,“特别漫长”。

“我看到了什么”,这一个小标题,实际上就提出了一个“明显”的问题,快速浏览,就会提取“看到”具体事物的信息——看地球,是“一段弧”;“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我没看到长城”等。

“神秘的敲击声”,看到该标题,我们就应该有这样的疑问:是什么声音?这个声音是由什么造成的?带着这些问题在快速默读的过程里,“‘本末倒置'的错觉”的信息也不会被忽视。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小标题的“此”指什么?再换一个问题问也是一样的:什么经历会让杨利伟“惊心动魄”?

孩子在快速浏览的过程里,孩子们会被45节,由一句话构成的一段,“让我紧张以致惊慌的另有原因”,所干扰,可能会提取“高温”、“碎片的划过”等,但顺着此段,注意46节,“我学习过这方面的知识,看到这种情形,知道是怎么回事”,就会把47节的第一句作为主要信息来提取——“但随后发生的情况让我非常紧张——右边的舷窗开始出现裂纹”;那后面几大段就“画蛇添足”,并不然,稍加“跳读”,“抛伞”折磨,也是“惊心动魄”的。

三)问题**:拓展提升。

作为中国飞天第一人的杨利伟,他在太空近一天的时段里,有何情感?

—出示杨利伟在太空中的一句话:“飞船飞行正常,我自我感觉良好,我为祖国骄傲!”

引导孩子们形成共识:蕴含着作者对祖国航天科技强大的自豪,也道出了一个中国航天人面对艰难的太空探险时的乐观、镇静的情怀。

四)课后作业。

1.利用度娘,查找并诵读***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2. 利用学校图书室的资料,探寻中国航天梦的发展史:

第一个想到利用火箭飞天的人——明朝的人名)。

14世纪末期,明朝的士大夫把47个自制的绑在椅子上,自己坐在椅子上,双手举着 。他最先开始设想利用的推力,飞上天空,然后利用平稳着陆。不幸火箭**,他也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他的行为却鼓舞和震撼了人们的内心,促使人们更努力的去钻研。

答案:万户万户火箭大风筝火箭风筝)

1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是它于1970 年成功升空!成为了中国航天发展史上第二个里程碑。

答案:东方红1 号)

2 载人航天。

2003 年10 月15 日,中国载人飞船升空,表明中国掌握载人航天技术,成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

答案:神舟五号)

3 深空探测-嫦娥奔月。

2024年10月24日18时05分,随着成功奔月,嫦娥工程顺利完成了一期工程。此后,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相继发射,并成功对接。2024年9月15日22时04分09秒,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答案:嫦娥一号)

3.紧扣《太空一日》的主要信息,请用“遨游”、“俯瞰”、“严谨”、“惊心动魄”写一段话。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在微观上对语言进行**;

2.学习航天勇士探索的精神,体会航天人严谨、科学的态度,增强对祖国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微观语言的**,例如强化对拟声词在不同环境运用的理解,教学难点:杨利伟与外国航天员在给“新人”传授航天经验时,有何不同?体现出中外文化、思维的差异,具体是什么差异呢?

一)复习导入。

1.请孩子们用“连火车”的回答问题分方式,回顾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

2.对信息提炼的巩固:杨利伟在神州五号发射过程中,心理活动是有什么变化?

提示孩子们在跳读第一部分“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从语句当中进行提炼:例如从“我全身肌肉紧张”,“我感到压力远不像训练时想象的那么大,心里稍觉释然”,“这让我感到非常痛苦”,“感到从未有过的轻松和舒服”,自然地提炼出了“紧张——释然痛苦——轻松和舒服”的心理变化过程。

二)问题**:中观探段落。

1.文本里有三处提到了国外航天员,反复读。

让孩子找出来一处是27节,讲的是“我询问过国际上的很多航天员,没有谁能拿出确凿的证据说看到了什么(在天空里,看地球上的人工建筑)”;

第二处是32节,谈的是“估计在我之前遨游太空的国外航天员会有类似体会(‘本末倒置'的错觉),但他们从未对我说起过”;

第三处是60节,写的是“我后来问过俄罗斯的航天员,他们从不给新航天员讲这个过程(抛伞受折磨),担心新手们害怕”。

2.对第二处与第三处可以重点研读一番,可以引导孩子们从杨利伟与外国航天员在给“新人”传授航天经验时,有何不同的方面进行思考,进一步引导出体现出中外文化、思维的差异。在充质疑、思考、讨论的基础上,孩子们很容易达成如下的共识。

国外航天员不讲“本末倒置”的“类似体会”,而杨利伟却给“神六”、“神七”“仔细讲过”,让其“已有心里准备”,而且“飞船舱体也经过改进”;俄罗斯航天员“从不给”“新人”讲“抛伞折磨”的过程,“担心新手们害怕”,杨利伟“回来却讲了”,“让他们有思想准备”,“不用紧张”,“很正常”。

对航天探险遇到的相同问题,中外航天员用不同的方式与“新人”交流,实际上折射出了中外文化、思维的差异,杨利伟用自己的体验告知“新人”,是诠释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仁”与“义”;外国航天员的“从不给”,实质是西方个性体验与“自由”价值观的蕴涵(可以强调这种中外文化、思维的差异没有孰是孰非)。

三)问题**:微观究语言。

1.语言准确性的**:

1)出示例子——“不知道那是些什么,我认为那些也许是灰尘,高空可能不那么纯净,会有一些杂质,也可能是太空垃圾。那些物体悬浮在飞船外面,我无法捕捉回来,我至今还没弄清那到底是什么。”

2)出示问题——“我认为”、“可能”、“至今”能否去掉?请说出理由。

3)引导、讨论,形成共识——“我认为”,是强调了这是作者自己一人的看法和推断;两个“可能”是杨利伟自己的推断和估计,说得留有余地,不显得绝对;“至今”是从时间上限制了“弄清”“谜底”,也不排除以后会“真相大白”的;这些语言用词较讲究、准确。

2.感叹号别具匠心:

1)让孩子们找出文本感叹号的句段;

2)讨论这些感叹号各有什么不同,及作用;

3)形成共识——这些感叹号,不外乎两类:一是语言说话处的强烈感情,二是心理活动、认识看法的强情感。

例如:“神舟五号”的起飞过程里,当杨利伟“眨”眼时,“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

'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杨利伟在太空中第一次向地面报告飞行状态,“‘神舟五号’报告,整流罩打开正常!”。

两处感叹号,是在对话处出现的,面对地面人员的激动与惊喜的语气,杨利伟的报告回答,虽激动,但不失稳重;

“外面高温,不怕!有碎片划过,不怕!过载也能承受!

”等多处,是杨利伟的心理活动,这些感叹号的运用,强烈地体现出作者在天空探险的过程里,勇敢、乐观的精神;文本的最后,也有感叹号的运用,“我知道:他们找到飞船了,外面来人了!”,这也是作者的心理活动,凸显出了杨利伟顺利返航极度地欣喜。

4)孩子们反复读带有感叹号的语句,形成“群点”阅读,体会情感。

3.拟声词**:

1)老师讲解——拟声词,也叫象声词,即摹拟事物实在声音的词,在句子中恰到好处地运用象声词,能生动形象地表现事物的特点、人物的心情、动作的状态,使读者产生联想,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语言的推敲中,本文的几个拟声词也不能放过,其运用也准确形象。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2课《寓言四则》学习要点

寓言四则 学习要点。学习目标 1 了解寓言 伊索及 伊索寓言 的知识。积累文言词语,记住 智子疑邻 塞翁失马 中重点词义 2 重点学习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仔细品味,理解寓意。3 学习不同的描写手法,体会其中的妙处。4 发挥联想和想象,训练构思能力。语言积累 1 生字正音。赫 h 耳墨斯庇 b 护饶 ...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2019部编版 第五单元测试卷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2018部编版 第五单元测试卷。分值120分 一 积累与运用。30分 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伫立 ch 怆然 chu n 仙露琼浆 qi n b.决眦 z 迸溅 b n 灼灼其华 zhu c.矜持 j n 颤抖 zh n 荒草萋萋 q d.孱头 ...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2太空一日学习

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9时整,火箭尾部发出巨大的轰鸣声,几百吨高能燃料开始燃烧,八台发动机同时喷出炽热的火焰,高温高速的气体,几秒钟就把发射台下的上千吨水化为蒸气。火箭起飞了 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开始时飞船缓慢地升起,非常平稳,甚至比电梯还平稳。我感到压力远不像训练时想象的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