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第三单元复习过关试题 北师大版九年级上

发布 2020-11-11 06:16:28 阅读 6281

第三单元复习过关试题。

一、积累和运用。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戎马关山北。

2波撼岳阳城。

3醉翁亭也。

4)《岳阳楼记》一文中从空间角度描写岳阳楼雄伟景象的句子是。

5)《岳阳楼记》一文中从时间角度描写岳阳楼景象的句子是。

6)美国大唱所谓的“人权”,其实质是目的在于干涉他国内政。(用《醉翁亭记》中的一句话填写)

7)《醉翁亭记》中描绘四时之景的句子是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2.阅读下面文字,并模仿划线句子,在横线上仿写一段与上文构成排比的话,用来证明“诗有灵犀”这一观点。

诗有灵犀,综观浩瀚的中国古典诗歌,富含哲思理趣的佳作像一朵朵争奇斗艳的浪花,美不胜收。“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诗句。诗人用野草每年春荣秋枯来说明这样一个哲理:毁灭生命的力量固然强大,但生命的顽强与伟大更胜过毁灭生命的力量;“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诗句,诗人用登高远眺来说明这样一个哲理:只有登高,才能望远,所以人生需要不断进取;

3.用“如释重负、悲天悯人、任重道远、死而后已”这四个词语连词组段,要求内容衔接,语意连贯,词序不拘,字数不超过。

二.阅读。一)比较阅读《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选段,回答问题。

一)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选自《醉翁亭记》)

二)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岳阳楼记》)

4.解释下列加点字的词。

1)树林阴翳2)太守谓谁。

3)予尝求古仁人之心4)然则何时而乐耶。

5.翻译下列句子。

1)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

答: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答: 6.“或异二者之为”一句中“二者”指为”的意思是文中具体指。

用原文语句回答)

7.联系所学课文,写出下联。

欧阳修醉翁亭里与民同乐。

8.《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都是抒情散文。试比较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异同?

答: (二)阅读《最苦与最乐》,回答问题。

最苦与最乐。

梁启超。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

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

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

独是人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躲避也没处躲避呀。

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撞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于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

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

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是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病、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开。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重了。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有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的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古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

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

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

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

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选自《饮冰室全集》)

9.用原文填空。

在作者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是 ,失意不苦的原因是 ,老、病、死而不苦的原因是 。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

10.请从最后一段中找出与“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内涵相符的一句。

答: 11.你认为,文章最后所说的“卸却”责任与“解除”责任有何不同?

1)“卸却”责任指10字以内)

2)“解除”责任指10字以内)

12.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10字以内)

答。13.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为什么?

答: 14.读完全文后,你对“责任”是怎样看待的?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答: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境界。李国文。

有一次,游名山,朋友们都登绝顶而去,我懒得爬山,便在山脚闻名遐迩的宝刹憩息。天很热,我坐在井边纳凉,寂寞寺院,寥落蝉声,显得少有的寂静。只见一位和尚,一担一担地挑水,去冲洒殿前的青石台阶。

他年纪不大,话也不多,但言谈得体,识见不俗。这样我知道他是个游方的僧人,好像是佛家规矩,凡挂单者,总得为寺院做些什么力所能及的事。

忽然,钟罄齐鸣,佛号长诵,原来从海峡那边来了一位法师,以及随同多人,都披着金光灿烂的袈裟,在正殿里做法事,并布施若干万元。然后,又看到方丈引路,长老陪同,住持拈香,几乎所有僧众都簇拥着贵宾,瞻观膜拜。相比之下,这位穿着直裰短打的行脚僧,看来只有自食斋饭,自宿僧房,无人搭理的冷落了。

我说,同是佛家子弟,何必厚此薄彼?但他很坦然,继续挑着一担担井水,不紧不慢,将大雄宝殿前面,冲洗得干干净净,尘埃不沾,暑气尽消。

我打量这位僧人,不由肃然起敬。整个下午,我看他从井筒里,至少挑有四五十担水,每一次把水筲从井口提出来的时候,都是绳直而不弯,水满而不盈。然后将水再倒进铁桶里,几乎很少泼洒在井栏上。

担水一路,步履安详,也不见溅溢出来。这种从容不迫,举止得当的神态,令我神往。我想换了我,是做不到的,尤其那些有钱的和尚在身边走来走去的时候,大概是无法沉得住气和大度起来的。

于是,我向他请教心静之术。他合十说,佛是不许打诳的,他没有想得这么多,甚至根本不曾想,心里只有这桶水,也就不可能生出其他杂念了。他虽然不是高僧,但他的话,他的行为,却透出一种颖悟。

从此,每当我感到心烦意躁之时,就想想这位担水的和尚,顿觉有习习凉风,由腋下生起,不由轻快许多。其实,杂念即欲。人世间的许多烦恼,皆因太在乎那桶水外的名欲和物欲,纠缠其中,才不能自拔的。

如果只求挑好自己那桶水,摒除杂念,力臻宁静淡泊的境界,我想,无论对己,还是对人,都会是一件有益的事情。

通常,人老了,意味着成熟。作家老了,尤其应该如此。我特别钦佩文学长者笔下,那种对于命运的领悟,人生的豁达,世情的谙悉,社会的了解,所言所行,常常于不期然中所闪烁出的智慧之光,足使我们这些后辈于迷蒙中清晰,混沌中了然,而获益匪浅。

因此,我总感觉到这些老者的人品,风范,学问,乃至于炉火纯青的文章,由于经过了长时间的历练磨砺,虽岁月迁移,世道变幻,已无碍于那光辉的存在。于是在我脑海里,对这些敬仰的前辈,遂凝固成一个如玉之润,如石之坚,如水之静,如海之深的永恒印象。

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复习测试题

基础过关 相信你会完成的很好 1 最后一课 的作者是 国作家 它以 为背景,通过一个小学生 在 的见闻和感受,反映了 2 过零丁洋 作者是 末年伟大的民族英雄和诗人 字 号 他的代表作有 3 第一堂课 作者是 原名 字 代表作有 4 梅岭三章 的作者是 我国伟大的。5 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哽住 惩罚 ...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试题

一 看拼音写词语。民zji n 康云jsh 服小qi k n 定典yji 作 xi ng 和曲zh 二 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三 选择正确的字组词。1 漂飘襟 带舞 亮 流 扬 舞。2 带戴爱领领飘穿 3 拨拔 地而起 萝卜 弄海转马头。4 即既随 立刻 然使。四 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选两个造句。天...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试题

一 看拼音写词语。民zji n 康云jsh 服小qi k n 定典y ji 作 xi ng 和曲zh 二 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三 选择正确的字组词。1 漂飘襟 带舞 亮 流 扬舞。2 带戴爱领领飘穿 3 拨拔 地而起 萝卜 弄海转马头。4 即既随 立刻 然使。四 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选两个造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