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方案

发布 2020-10-25 18:02:28 阅读 8936

1. 课题名称:

运动和力》2.概述。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所用教材:教科版(修订版)小学科学教科书。

所需课时:八课时。

学习内容包括:《运动和力》单元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了解重力、弹力、反冲力,让学生用这些力作动力使小车运动起来,并研究动力的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

第二部分学习测量力的大小,认识力的单位,为研究摩擦力大小做好技能准备。第三部分认识摩擦力,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一些因素,研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第四部分动手实践,设计和制作一个小车。

3.教学目标分析。

本单元中的科学概念包括:

1、知道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并知道这些地形的大致特点。

2、认识到地球内部的运动和外力作用的影响是形成和重塑地球表面多种地形的原因。

3、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的。有的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有的改变却是一个比较迅猛的过程。

4、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使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5、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6、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7、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8、流水、风力、海浪、冰川等都会对地表产生侵蚀和沉积作用,并形成不同的地形地貌。

9、人类活动也会改变地表形态,这种改变有时会加剧自然灾害的影响。

10、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会影响土壤被侵蚀的程度。

本单元的科学**活动包括:

1、用一定的词汇简单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2、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山脉、高原、平原、盆地、河流、海洋等地形。

3、通过阅读资料,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如何引起地形变化,火山和**的成因,以及风力、海浪、冰川等对地表的侵蚀和沉积作用。

4、按要求进行实验操作,通过实验观察**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河流对土地的影响,以及土壤的成分。

5、对控制变量的对比实验有较好的把握,能设计模拟实验,**降雨量的大小、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等会影响土壤被侵蚀的程度。

6、用文字、图画、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描述实验中的现象。

7、对自然现象和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在小组内交流结果和想法。

本单元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包括:

1、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着的,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着的。

2、培养对土壤的感情。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认识到保护耕地不被破坏的重要性。

3、风化、侵蚀、沉积、火山、**等自然现象带给人类的不仅仅是灾害,也有有利于人类的一面。

4、人类活动也会影响地球表面的地形,会加剧或减轻各种自然力带来的自然灾害。

4.学习者特征分析。

从本学期开始,学生将进入小学高年级阶段的科学课学习,科学教科书也将展示一系列新的内容,引导学生们开展更为丰富多彩的过程与方法活动。五年级学生应该已掌握了一定的过程与方法技能,如观察、记录、简单实验等,再加上儿童与生俱来的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欲望,他们对科学学科的学习肯定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5.学习任务分析。

1、首先加强教师自身的科学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是最主要的。平时要充分利用空闲时间,认真学习科学课程标准、科学教材,认真钻研科学教法学法,尽力做一名称职的科学教师。

2、结合所教班级、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采取一切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3、充分利用好学校的科学实验室,尽可能的去科学实验室上课,做到“精讲多练”,多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到收获。

4、注重学生课外的拓展研究,不应只停留在课堂教学内,要将学生带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将科学课的学习从课堂延伸扩展到活动课程,扩展到家庭和社会。

6.资源。指导教师一名;

网络教室;教科版(修订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科书。

与教材配套的挂图、课件等。

关于介绍第四单元的**、**和阅读材料,关于学生讨论中需要用到的**,学生学习活动中可能用到的相关**的**以及与此主题相关的或类似的其他主题**的材料。

7.教学活动过程。

学习情景:通过**演示和展示资料,为学生学习提供真实的情景。为学生的协作学习创设适当的网络环境。

教学模式:1 . 主要是启发、讲授为主要方式。由教师提供资料,引导学生根据资料进行学习。整体上把握本单元的课文内容。

2. 主要通过老师的分课讲授演示由学生围绕实验题目进行分析、讨论,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工协作精神。 组织学生进行成果展示,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

尽量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3. 利用课件和网络**进行教学,使学生充分掌握该单元的大纲要求。

以阅读、交流资料和讲解为主要教学方法,包括(“地表的地形”和“地球内部的运动引起的地表变化”部分);b以推测、模拟实验验证为主要教学方法,包括(“流水对地表的影响”和“设计建造我们的家园”部分);而“风化及其对地表的影响”这一部分两种教学方法都可以采用。

学生的自主学习策略:

课上积极参与思维、协作、讨论。(主动参与策略)

利用网络收集、整理信息,与小组成员协作使用ppt制作电子作品。(信息加工策略、问题解决策略、协作策略)

讲解调查结果,演示ppt作品。(表达策略、参与策略)

教学过程:一、 本课主要是课堂常规课。教师主导的时间比较多。

运动和力》单元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了解重力、弹力、反冲力,让学生用这些力作动力使小车运动起来,并研究动力的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第二部分学习测量力的大小,认识力的单位,为研究摩擦力大小做好技能准备。

第三部分认识摩擦力,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一些因素,研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第四部分动手实践,设计和制作一个小车。

二、本课教学过程。

第一课地球表面的地形。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

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

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重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准备】分组器材:学生事先准备一些自己去过的地方的风景**,有条件的学校为每组学生准备一份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

教师演示:一些典型的地形地貌的**或课件,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的课件。

教学过程】一、引入。

1、教师用课件展示自己到外地旅游的**,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从**上,你可以感受到那里的地形吗?你能说说它的地形特点吗?学生回答,教师适当纠正并补充介绍地形特点。

2、你去过什么地方呢?能不能拿出**来介绍一下呢?你可以说说那里的地名,有什么特点,地形是怎样的。

二、我们看到过的地形。

1、学生初步交流展示。

要求:出示**,向大家介绍该地方,注意说清楚地形地貌的类型,能简单描述其特点。

2、教师补充介绍。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补充介绍,结合学生**上的地形,出示相关**和课件,介绍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平原: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高原:面积很大,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

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

3、了解家乡的地形。

我们的家乡是什么地形呢?它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出示家乡地形的**或课件,学生回答后补充介绍,并填表板书。

4、小组交流,统计地形。

学生自己带来的**在组内交流,说出地形地貌的类型,简单描述其特点,整理并做好地形统计记录,完成上面**。

5、汇报、小结。

三、观察地形图。

1、引入。刚才我们交流了各自的**,几张**可以反映出我们整个家乡的以及整个国家的地形吗?我想光凭我们的**是很难了解清楚的。

整个地球表面的地形又是怎样的呢?所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件礼物。请看!

(教师出示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希望在它们的帮助下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师板书课题:地球表面的地形)。

2、初步观察地形图。

这三张地形图虽然范围不一样,可是它们却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吗?你知道上面不同的颜色所代表的意思吗?

学生观察并回答。

3、教师补充介绍地形图的相关知识。

地形图,是普通地图的一种,是按一定比例尺表示地貌、地物平面位置和高程的一种正射投影图。它用符号和颜色来表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一般在图上都有比例尺和图例。如深浅不同的棕色和褐色分别表示海拔2000米—5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

白色表示终年积雪的山峰,往往都在6000米以上。深浅不同的蓝色表示各种深度的海洋……

4、小组观察地形图。

从地形图上我们可以知道哪些信息呢?请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世界地形图和中国地形图,交流并注意记录从地形图中获得的信息。

5、汇报、小结。

四、拓展延伸。

1、关于地球的表面,我们还知道些什么呢?交流、讨论。

2、小结并提出: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呢?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发生变化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

五、课后活动。

收集有关地形地貌发生变化,特别是火山和**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化的资料,最好是文字加**。

板书设计:教学后记:

第二课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

火山和**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

火山和**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

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复习

第三单元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一 科学概念 1.地球的地表形态可以分为高原 山地 平原 丘陵和盆地。2.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的,有的变化是缓慢不易觉察的,有的却是迅猛激烈的。3.地球上海洋多,陆地少。从地形图上知道,我国西部多高原,东部多平原。4.温州的主要地形是丘陵和平原。高原的特点...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方案

1.课题名称 运动和力 2 概述。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所用教材 教科版 修订版 小学科学教科书。所需课时 八课时。学习内容包括 运动和力 单元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了解重力 弹力 反冲力,让学生用这些力作动力使小车运动起来,并研究动力的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第二部分学习测量力的大小,认...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方案

1.课题名称 运动和力 2 概述。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所用教材 教科版 修订版 小学科学教科书。所需课时 八课时。学习内容包括 运动和力 单元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了解重力 弹力 反冲力,让学生用这些力作动力使小车运动起来,并研究动力的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第二部分学习测量力的大小,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