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短文二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文言字词、文体等知识。2.了解并评价作者。
3.朗读课文,体会作品的优美意境。4.赏析课文的主要表现手法。5.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2.感受《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理解《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让学生齐背郦道元的《三峡》。2.教师充满感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无不被三峡的雄奇险峻、清幽秀色陶醉。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二、走近作者。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医学家。曾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后隐居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
梁武帝即位后,他“礼聘不出”。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弘景一生好松。
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像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故人又称之为“仙人”。
三、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1.反复朗读课文。
2.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自学情况,疏通文意,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理解不了的词句。
3.全班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4.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四、师生共同研读课文,赏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1.以小组为单位赏析作者是怎样写景的。(参考《三峡》的各种描写角度)
2.古人善于从一山一川之中发现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想想《三峡》和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郦道元抓住三峡两岸高山与不同季节的景物特征,状物传神,描绘了一幅奇异美妙的图画,于其中寄寓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
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写的则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山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达了自己的愉悦自得之情。
3.本文写出了山川美景,想想都从哪些方面体现了美。
明确)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
水的灵动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增添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其三:晨昏变化之美。
清晨白雾缭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游鱼跃水。其四:动静相衬之美。
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天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总之,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五、巩固、运用。
1.自背、互背,最后当堂默写。2.佳句运用。
本文和《三峡》一样,四字句非常多,请最大化地运用或改用它们说一段话来描绘景物,看谁用得多,用得好。
六、布置作业。
运用今天的学习方法自学《记承天寺夜游》。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翻译课文,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理解不了的词句。2.文章主要写了什么景?是怎样写的?
3.作者的思想感情与《答谢中书书》有什么不同?
第二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古有一人:
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他频遭贬谪,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乡。他被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苏轼)你们能给我介绍一下苏轼吗?
生: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今天,我们学习他被贬谪黄州时写的一篇文章——《记承天寺夜游》。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放声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准节奏。提示:(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生听范读录音。
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体会作者的感情。3.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4.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
要求: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男女生分组竞赛。抢答题(一):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2)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3)月色入户:
门。.(4)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5)怀民亦未寝:睡觉。.
6)庭下如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7)盖竹柏影也:
大概是。.(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
.抢答题(二):翻译下列句子。(1)念无与为乐者。
翻译: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2)庭下如积水空明。
翻译: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水中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翻译:哪一夜没有月光?**没有竹子和柏树?(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师:通过精彩的比赛,我们初步读懂了课文,接下来给大家两分钟时间准备一下,接下来我们举行朗读擂台赛。
5.朗读比赛。
要求:读得流畅自然,读得声情并茂。三、精读课文,与文本对话1.生默读课文,并思考:(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2)作者所见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
3)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提示:先找关键词句,再体会作者心情。)(4)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夜游的感慨的?生预设答案:
1)一是因为作者被贬谪,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二是因为月色很美。写作背景链接:
元丰二年,御史何正臣等摘出苏轼的部分诗句,说他以诗谤讪朝廷,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乌台诗案”。长时间的审问、折磨,使苏轼差点儿丢了脑袋。后由于多方营救,案。
件惊动两宫,后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此句绘景仅用18个字,却创造出生动的意境,我们不妨仔细玩味,看它妙在何处。品析语言方法指导:
抓住关键词语,仔细揣摩其含义,运用增减、调换法,通过比较来体味原文的精妙。原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①添一添,品意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丛中蛙鸣不断,空中流萤飞舞,村中狗吠鸡鸣,几处纳凉地笑语阵阵。)
你认为添上这些语句好不好?为什么?②删一删,品修辞。
a.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b.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你认为删去原文中的“如”和“盖竹柏影也”可以吗?为什么?预设参***:
添上语句后感觉不好,原文以如积水空明的月光和如藻荇交横的竹柏影来描写月色,不仅创设了一个清丽淡雅的意境,而且写出了月色的皎洁与空灵。然而添加语则写夏夜的嘈杂之声,破坏了原文清幽淡雅的意境。
删去后不好。因为原句中“如”字点明“积水空明”实乃比喻,“盖竹柏影也”点透实情,而删去后,改变了原意。
3)为降低教学难度,先提出关键词句,再让学生体味作者的心情。
欣然起行(欣喜之情)→念无与为乐者(有点遗憾)→遂(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寻(有急切访友之情)→亦未寝(与好友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喜悦)→相与步于中庭(一份闲适,一份从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感伤)。
4)大自然的美景时时可觅,处处可寻,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所以这里的“闲人”并非闲极无聊、无所事事之人,而是指具有闲情逸致的高雅之人。同时这几句话也包含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壮志难酬,一贬再贬,可见他的无奈与悲凉,他何尝想做一个闲人呢?
赏月只不过是他借月抒情,自我排遣罢了。
四、与作者对话。
面对此情此景,难道你不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
师:解读了文本,读懂了作者,接下来我们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生齐读)
师小结:苏轼虽被贬到黄州,心情郁闷,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排解内心的孤独,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他的坦荡、豁达。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美景的同时,更要感受到苏轼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我们在领悟作者情感的基础上,一起来背诵课文。(生背诵课文)五、拓展、积累。
师:月给人的是一种柔和、宁静的感觉,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们常借月抒怀。你能说出描写月亮的诗句吗?
教师预设答案: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5.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6.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7.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板书设计】
仰视——高峰入云俯瞰——清流见底。
四时之景。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答谢中书书写景。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一日之景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抒情——欲界之仙都。
总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叙事:赏月缘由。
记承天寺夜游写景:庭下月景豁达乐观。
议论抒怀。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15 《白杨礼赞》
15.白杨礼赞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 把握文章内容,理解 不平凡 的多层含义。2 理解象征 对比等手法的作用,把握文章是如何从低潮向高潮层层推进的。3 培养团结互助 坚强乐观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1 理解白杨树的形象特征及象征意义。2 分析象征手法在本文中的运用。教学过程 一 观赏 导读文本 导入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21《梦回繁华》
21 梦回繁华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 抓住关键语句,梳理各层次的主要内容。2 学习文章运用的说明顺序。3 品味典雅且富有韵味的语言特点。4 感受前人的非凡智慧与杰出创造。教学重点 1 学习文章运用的说明顺序。2 品味典雅且富有韵味的语言特点。教学难点 品味典雅且富有韵味的语言特点。授课类型 略读课...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16 《散文》
16.散文二篇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 熟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2 品味其中含义丰富的语句。3 体会作者通过朴素真挚的语言表达独特细腻的情感体验的写法 赏析欲扬先抑的手法。4 了解著名思想家对人生价值的看法,理解文章表达的人生追求。教学重难点 1 品味其中含义丰富的语句。2 体会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