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颁奖词三则》教学设计。
7.地平线教学设计。
一、导入。1、师述:下面咱们共同来学习一篇课文,大家用琅琅的书声、精彩的发言来证明我们是最棒的!
好不好?让我们跟随作者走进渭北大平原,去欣赏那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2、同学们见过“地平线”吗?交流课前的观察,或是搜集。
到的有关地平线的资料。
(地平线是指向水平方向望去,天跟地交界的线。)
3、师述:你望到了吗?是呀,教室的四壁、室外的高楼大厦,挡住了我们的视线。不过,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今天我们一同学习的《地平线》这篇课文,将会让你真真切切地看到那一道。
道的地平线。
二、初读。1、师述:课前预习了吗?咱们比一比,看谁的预习最扎实。
2、出示生字,读准字音。
渭、咀、嚼。
①、“渭”的偏旁是“氵”,推测“渭”的意思,组词“渭水”、“渭河”、“渭北大平原”。简介“渭北大平原”——渭北大平原指的就是渭河以北地区的黄土质冲积平原。读着这个词,让你产生一种。
怎样的感受?(宽广、辽阔、平坦)
②、“咀”、“嚼”的偏旁都是“口”,推测“咀嚼”的意思。除了食物可以咀嚼以外,还有什么也可以咀嚼?待会儿让我们来好好。
地“咀嚼咀嚼”这篇课文。
2、课文读得怎样呢?我们请14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仔细。
倾听。(读后评议)
3、课文读通了,但又读懂了多少呢?你在文中看到了几道地平。
线呢?快速浏览,快速寻找。(自然的、人生的)
三、解读“自然的地平线”。
1、那就让我们先跟随着作者,走进渭北大平原。谁来带我们看。
看那道地平线?指名朗读。
2、解读地平线:
①、读一读有关语句,想一想地平线的样子,看一看屏幕中的彩。
图,拿出手指看着屏幕画一画地平线。
②、这道地平线在你脑海中留下的是什么印象?地平线的位置是在远处的天与地形成的三角形的交叉处;地平线的颜色是很亮的灰白色;地平线的形状是一道线;地平线的标志是“有树丛在那里伏着”。
3、这道地平线有没有引起你的遐想?
4、想到自己已经看到了天的尽头,那该多么激动兴奋呀!谁来。
读好第3节这句话——“啊,天到尽头了!”
四、解读“第一次追寻地平线”。
1、师述:带着对这道很亮的灰白色线的遐想,“我”开始了第。
一次的追寻。
2、画出“我”第一次追寻地平线的经过和结果。(“但”字分。
清经过与结果)
3、读着“我”追寻地平线的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你感受到了什么?(“拼命”)结果又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心情的。
急切,结果的神秘。)
(我拼命地踩着自行车,车轮飞转,骑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恨不得一下子飞到哪儿去。)
(这地平线多神秘呀,怎么我追了半天,明明已经追到了它,它。
却神秘地跑到了远方去了。)
4、指导朗读。
五、解读“第二次追寻地平线”。
1、师述:就在“我”傻愣愣地望着远方那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
时,一位老人走进了我的视野中。
2、第一次分角色朗读6—11自然段,分清角色,思考:从“我”
与老人的对话中,你对地平线有了哪些了解?
(一是地平线是永远走不到的;二是地平线是个谜。)
“永远走不到”和“谜”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3、第二次分角色朗读6—11自然段,思考:从“我”与老人的对话中,你还能读出什么?体会一下“我”的心情。
(急切、好奇)
4、第三次分角色有感情朗读6—11自然段。指名读,师生读。
5、解读第二次追寻:带着几分疑惑,“我”开始了第二次追寻。画出“我”第二次追寻地平线的经过、结果。(“然而”)
6、引读:两次追寻失败了,此时“我”在想些什么?齐读第13
自然段。7、出示第13自然段:
①、这里的“咀嚼”是什么意思?(联系语境)
②、“我”咀嚼着老人的什么话?(联系上文)
③、从老人的话中,“我”咀嚼出了什么?(联系“我”的经历)
④、你是怎么理解这段话中的“谜”的?你觉得“我”一次又一。
次地追寻这谜一样的地平线,有意义吗?
(追寻的过程是充满新鲜和乐趣的,即使是失败了,失败的也是这样有滋有味的。对未知事物的一种执着的探索精神。乐在其中,乐就乐在追寻这个谜一样的地平线的过程。
不是浪费时间,不是在冒傻。
劲,而是对它真的产生了兴趣。)
8、指名朗读13自然段。
六、解读“人生的地平线”。
1、师述:后来,“我”一天天长大,踏上社会,“我”还会追。
寻那谜一样的地平线吗?齐读第14自然段。
2、出示重点句:地平线总是在前面吸引着你。永远去追求地平。
线,人生就充满了新鲜、乐趣和奋斗的无穷无尽的精力。
①、 这里的“地平线”和上文中的“地平线”是一个意思吗?
②、 这里的“地平线”已经从自然界中的地平线升华为人生的地平线,指的。
③、 是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
②、这里的“追求地平线”与上文中的“追寻地平线”一样吗?
(追寻的内容和结果)为什么这样说呢?
③、反复诵读:
是的,在人生的不同时段里,我们应该为自己确立不同的地平线,20岁、30岁、40岁、50岁追求的地平线各不一样,但有一点却是一样的——(齐读)
也许,在我们遇到挫折,处在失败的低谷时,这时一抬眼,看到了那道人生的地平线——(男生读)
也许,在我们取得成功,处在胜利喜悦中时,这时一抬眼,又望到了一条新的地平线——(女生读)
马上就要小学毕业了,考上一所理想的中学,是我们在座所有同学人生路上的一道地平线——(齐读)
3、一遍遍咀嚼着这句话,此刻,你有什么感言呢?
七、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在近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共同阅读了《地平线》这篇散文。现在,林老师要问你,地平线是什么,你的答案会变得丰富起来吗?地平线是——
结束语:让我们在记忆中珍藏大自然中那谜一样的地平线,让我们珍视人生道路上那充满新鲜、乐趣和奋斗的无穷无尽的精力的地平线,让这一道道的地平线,伴随着我们的人生道路,一路去追寻,一路去收获。
板书设计。长大自然的目标。
追寻 ↑地平线↑奋斗。
小时候人生的谜。
8.《张石匠拜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了解故事内容,懂得一个人即使有高超的技艺也不能骄傲自满,因为天外有天,艺无止境。
学习张石匠和小伙子的美好品格。3.领悟课文中的细节描写,揣摩人物的内心,用准确的语言表述出来,并能续写故事。4.认识3个生字,正确书写11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揣摩人物性格,体会艺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方法: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多**课件。
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都读过哪些名人拜师的故事?
今天老师也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这样的故事,在太行山脚下有一位张石匠,他手艺高超远近闻名,可他还要拜师,这是为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张石匠拜师》去了解一下好不好?(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一)学生自由读文,画出生字词,把课文读熟,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二)指名提问,相应板书:天外有天,艺无止境。
过渡:课文是通过哪些事情来说明天外有天这个道理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再读课文。
三、默读思考看问题读书思考:1.从对小伙子的态度中看出张石匠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
2.张石匠和小伙子比试了什么?结果怎样?请说明理由。
一边读一边画一边思考,然后在小组中讨论交流。
四、品读感悟(一)从对小伙子的态度中看出张石匠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1.指名回答,相应板书:骄傲-不服气-自愧不如过渡:
张石匠怎么看不起小伙子的?2.学生自由读1-5自然段,边读边画出两人的对话,品一品人物的语言。可分角色朗读。
3.指导朗读多**出示:“傅,话别讲绝了,天外还有天哪!”“我干石匠的时候,你还没见过石头呢。
”“手艺高的人我见过,可没见过像你这么傲的。”“怎么,你还懂点手艺?那咱们就比试比试,让大家评一评谁是高手。
”“今天我俩见个高低,输了我拜他为师。”指名朗读,相机评价。过渡:
既然看不起小伙子,不爱听小伙子的话,那就得通过比试来见个分晓了。(二)张石匠和小伙子比试了什么?结果怎样?
请说明理由。1.指名回答,师板书:刻碑洗字刻东西2.指2名学生读分角色读“刻碑洗字”部分。
张石匠的手艺怎么样?好在哪?这一次比试谁胜了?
说出胜出的理由。多**出示**,解释“楷书”“草书”“飞白”。张石匠服气了吗?
读出有关句子。“怕”可以换成什么词?过渡:
既然张石匠不服气,就再比一次吧。这次比什么?理解“七棱八不齐”,说出为什么要用这样的石头来刻东西?
3.在这次比试艺不如人的情况下,张石匠回家刻石链时会想些什么?请说一说。过渡:
看来张石匠这次比试是胜券在握了,让我们来看看结果吧。4.回顾学法:刚才我们学习刻碑洗字这一部分是怎么学的?
屏幕出示:1.分角色读一读。
2.互相比一比。3.
俗话说的好,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此时胜负已决,如果你是文中的张石匠,屏幕出示:看到小伙子的石算盘张石匠心想……他的脸上……于是对小伙子说……说完……通过这些你看出张石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出示:
“张师傅,我不是要在你面前露一手,只想让你懂得艺无止境呀!”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第1课 放大镜 学生通过讨论和体验,对放大镜的构造和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学生对放大镜并不陌生,从三年级起放大镜就伴随着孩子们的科学学习。但是他们对人类发明放大镜的意义,以及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不一定很了解。本课鼓励学生在带着新的问题用放大镜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同时学习和了解一些关于放大镜的简...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凤冈县琊川镇大都完小。教学教案。目录。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 1 第1课使用工具 1 第2课杠杆的研究 3 第3课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6 第4课轮轴的秘密 8 第5课定滑轮和动滑轮 10 第6课滑轮组 13 第7课斜面的作用 15 第8课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 18 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 21 第1课抵抗弯曲 ...
2019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
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执笔 备时间 2013年月日星期执教 一天的生活用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人们生活中要用掉大量的水,淡水资很紧缺。过程与方法。1 统计 分析 比较家庭一天的生活用水。2 提高学生查找 收集 整理资料 处理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节约用水的意识。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