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

发布 2020-08-04 10:30:28 阅读 7484

1、长江之歌。

一、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词语,积累美词佳句;

2.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了解长江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

4.在熟读的基础上,抓住诗的情感主线,领悟诗歌对应的表达方法。

【点评】依据新课标对学段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基础,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两大板块。前两条为第一板块是基础性目标。这两个目标的预设比较具体化,可操作性强。

读准易错生字,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诗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抓住诗的情感主线,领悟诗歌对应的表达方法。后两条为第二大板块是发展性目标。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诵诗歌、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长江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

点评】受年龄的限制,学生在揣摩语言和体会作者情感方面的能力有限,因此,确立了引导学生学习用文中关键词来体会作者感情变化的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评价设计:

1.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看预习单、同位轮读及指名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

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用默读、圈画、讨论、交流、移情体验、感情朗读等方式推进学生读懂课文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及时做出评价。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单。

教师:1.《长江之歌》的**磁带。

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环节。

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通过课前预习,你们对长江都有哪些了解?好,我们一起来继续了解。

2.介绍并听歌曲:这首诗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歌词,是王世光作胡伟作词。

点评】简单的师生交流,将学生引入课文的情境,直奔教学的主题。

二)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识、写。

(1)出示预习单,组织学生认读生词,强调哺bǔ涤dí读音。

(2)教师针对预习单上的错字及不规范的字进行范写指导。学生练写错字和不满意的字。

2.检查朗读课文。

(1)同位轮读课文,做到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指名分段读文,师相机指导,做到正确、流利。

点评】检查预习单,准确把握学情,扎实有效地落实了基础目标。

3.整体感知课文,概括课文内容。

1)自由轻读,找出中心句,用“——标出,并圈出关键词。(赞美、依恋)

2)讨论交流: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说说读了这句诗你想了解什么?

4.分节指名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讨论:哪些地方读懂了?互相交流。

【点评】这一环节老师引导学生找关键词理解内容,第一次推进学生的思考,让学生简单知道文章写了什么?

5.学法小结:找出与线索有关的关键词语,我们就可以轻松地读懂诗歌的主要内容。(也可以先引导学生说说通过以上学习又学到的一种读懂文章的方法)

点评】为了让学生真正细致地读进去,概括得出来,老师进一步推进学生的思考。从寻找线索到找出可以体现诗歌线索的关键词——即描写长江词语,老师步步推进学生的思考,学生在有层次、逐渐深入的阅读过程中达到读懂的效果,真正学会读懂诗歌文章的方法。

三)作业:

1.抄写生字。

2.收集描写长江的诗歌。

点评】环节一的设计意图:第一课时的教学有效地落实了本课的基础目标。教师通过检查预习单,准确把握学情,对字词及初读的要求落实到位。

对于本课教学重点的落实层层深入,教学得法,让学生在静心读书与思考中把握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提高。

第二课时。四)复习回顾。

1.听写课后8个词语。

2.集体讲评,改错。(对于别字错误,要结合理解词语的意思引导学生明确错误的原因)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五)精读感悟,感受到长江宏伟、壮观的气势。

1. **系列片《话说长江》片断。《话说长江》这部系列片让我们感受到了长江那宏伟、壮观的气势,作者说——

2. 出示: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引读。3. 自由读,说说读了诗句想了解什么?

4.交流、讨论。

5. 精读第一节。

(1) 自由读,四人小组讨论: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资源?

(2) 交流:

出示: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

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雪山”在祖国的最西部,“东海”在祖国的最东端,长江能从祖国的最西部走来,向祖国的最东部奔去,说明她的源泉是无穷的)

(2)赞美长江有母亲的情杯。(理解情怀)为什么这样说?

你从哪些诗句体会到了这一点?抓住用甘甜的乳汗……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写?(比喻、拟人)“你”当作母亲。

甘甜的乳汗比作长江水。带着怎样的感情来读这些诗句呢?指导朗读(感激和赞美之情)。

(3)赞美长江用磅薄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长江只是一条江流,水如何推动时代的局限呢?(请根据你课前收集到的资料,说说你的理解法与朗读)。

a、长江三峡大坝的水电站,是全世界发电量最大的,电力发达,推动时代的发展。

b、货轮运输,带动经济的发展。

c、清水灌溉花的国土地,长江两岸的鱼米之乡,促进沿江两岸的农业发展。

d、哺育各族儿女,儿女们推动时代的发展。长江的精神(默默奉献)影响着中华儿女。

4)你还读懂了哪些诗句,说说你的体会。

5)还有什么疑问,小组长汇报你们小组的疑难问题。

学习要善于思考,大胆质疑,同学们,你们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我们一起来讨论?

点评】从理解关键词体会作者感情,情感层层打开,让孩子们渐渐因懂而动情,因动情而深入。

环节二的总评】:教师在引导学生细细品读诗歌,感受作者的情感时,每一个环节都是朝情感方向开场的。教师紧紧围绕作者的情感,引导学生通过细细读书、移情体验、讨论交流、感情朗读等方法逐渐把学生引入情境,去体会作者的情感,此环节有效地落实了教学的重难点。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六)回归整体,感受作者的情感。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感情?(赞美长江、热爱祖国)

2.**《长江之歌》,学生学唱。

点评】在反复的诵读中,学生的情感与作者情感契合,感受作者情感。

七)积累拓展。

一)了解诗的特点,领悟诗歌对应的表达方法:

a、反复的诗句,为什么反复?该怎样读这些诗句?(第一句前半部分舒缓、低沉,后半部分激昂有力;第二句前半部分深情委婉,后半部分激昂有力)

b、押韵。c、对应写:出示以下对应句子。

雪山走来东海奔支乳汁哺乳臂膀撑起无穷的源泉。

远古走来未来奔去清流灌溉力量推动母亲的胸怀。

二)感受并积累表达相同情感的诗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体会讨论作者情感。

点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对优秀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课内阅读的延伸, 教师把文本作为桥梁,鼓励学生放飞思维,吟诵诗歌,既是一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又陶冶了其情操,提高了审美情趣。

八)板书设计:

2 长江之歌。

春潮、惊涛、甘甜的乳汁、健美的臂膀。

巨浪、涛声、灌溉、推动。

无穷的的源泉、母亲的情怀(赞美、依恋)

长江之歌》预习单。

班级姓名。认真完成预习任务,并自我评价。完成以后,可以在相应的评价栏里打“√”

一、写字练习。书写生字词语,然后读正确。并把写错的字纠正过来。

二、读书练习。自由朗读课文,争取读正确,读流利。读不好的地方可要多读几遍哟。

如果课文中有不理解的词语要联系课文或查字(词)典尝试理解;自己不能解决的还可以和同伴交流。

三、思考。1.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了解长江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

2.收集有关长江的资料并读一读。

3.这里还可以记下你读书时的疑问。

教后反思:成功之处:

1.是对“读懂课文,学习用文中关键词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这个教学目标的处理。概述课文主要内容对高年级学生来说,还是一个难点。

教学中往往没有扎实的训练,学生难以习得概括的方法。我在学生对课文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建立文章的写作线索的概念——抓住描写长江关键词来帮助学生概述,培养学生对文章结构的把握能力。这样做既给学生一个学习的“梯子”,又联系了后面对诗人感情的感悟,可谓是一举两得。

2.抓点悟情,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不足之处:当堂背诵并没有全面测评,教学目标的落实还要更扎实。

教学建议: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是难点,教学时要把握适度。如果教师一厢情愿地深化或**化,不仅会让学情浮于表面,也会使教学偏向人文的成分比重加重。

教学中要紧扣教学目标,借助语境落实语言训练,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所在。

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

2.三亚落日。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理解和读写,尝试用 美妙绝伦 等词语造句。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句。背诵课文。三 四自然段,并选择一个自然段抄写。3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了解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教材梳理

数与代数 数的认识 第三单元比例第五单元正比例反比例本单元的知识链接。图形的缩放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认识比例 比例的意义理解比例的含义,用比例的定义判断两个比成不成比例。比和比例的联系和区别。认识比例各部分之间的名称。掌握比例的的基本性质 a b c d则 ad bc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判断两个...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执笔 直溪中心小学于琴。一 对教材的粗读建构 本册教材仍然由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文 习作 和 练习 这几部分组成。承接前11册 习惯篇 的内容,本册教材安排了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和 在实践中学会运用 两项习惯培养,并能从整册教材编排及教学实施中得以具体的体现。入选的24篇课文 其中韵文3篇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