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复习资料。
一)常见几种的缩写技巧。
1、去掉修饰或限制的词都尽量,包括 :形容词、数量词、表示程度、时间、地点的词。
2、把“的、地”前面的词语删除,去除“得”后面的词语。
3、“自我提问”法: “谁”、“做什么”。
4、留住 “着、了、过”。能愿动词(如:能、能够);否定词(如:不是、没有、非);使动用法;把字句和被字句(把什么和被什么)。
5、去掉“在…(中、里、上、下…)”表示特定环境和语言的词语。
二)肯定句改为双重否定句的方法。
1表示判断。“是”“了” 改成“谁也不能否认”
2表示非常肯定。“一定”“必须” 改成“非…不可”“不能不”。
3表示不情愿、不得已。“只能”“只好”“只得” 改成“不得不”。
4表示全部。“全”“全都”“全部” 改成“没有…不”“无不”。
5表示推测。“会”“可能”“能”“应该”改成“不可能不”“不会不”。
三)省略句的作用。
1、表示说话未完或余意未尽。 2、表示说话断断续续。
3、表示重复词语或列举的省略。 4、内容的省略。
四)引号的作用。
1. 表示引用。 2. 表示特定称谓。 3. 表示特殊含义,需要强调。 4. 表示否定和讽刺。 5. 表示着重论述的对象。
6.特殊疑问表示否定。 7.表示话语的引用。
五)破折号的作用。
1、表示解释说明2、表示说话中断或话没说完。
3、表示声音延长4、表示话题转换或内容提示。
5、表示意思的递进。 6、表示引出下文。
7、表示总结上文8、表示分行列举。
9、表示用在副标题的前面。 10、表示用于引文后标明作者。
六)引号的使用。
1、“…谁说2、“…谁说,“…
3、谁说4、“…谁说。
七)关联词常见的几种关系。
并列关系;既……又……;不是……而是……;
一方面……一方面……
因果关系;因为……所以……;既然……就……;
因此……之所以;……是因为……
条件关系;只要……就……;只有……才……;除非……才……
无论(凡是)……都……;不管……总……;
转折关系;虽然……但是……;尽管……还是;
…然而……;却……
假设关系;如果……就……;即使……也……;
要是……就……
选择关系;不是……就是……;是……还是……;
与其……不如……;宁可……也不……
递进关系;不但……而且……;不仅……还……;
…更(还)……甚至……
取舍关系:宁可……也不……;与其……不如……
承接关系:……接着……、就……、于是……、
…又……、便……
八)直接引语变成间接引语或引述句改为转述句的一般方法。
1、人称的变化
第一人称“ 我 (我们)”改成第三人称“ 他 (他们)” 或“ 她(她们) ”
第二人称“你(你们)”改为第一人称“ 我 (我们)”或第三人称“ 他 (他们)” 或“ 她(她们) ”或姓名。
2、去掉引号,冒号改成逗号。3、谁对谁说,注意人称变化。
九)间接引语变成直接引语或转述句改为引述句的方法。
1、第三人称“ 他 ” 或 “ 她 ”应改为第一人称“ 我 ”,2、第一人称应改为第二人称。 3、加引号,改成逗号冒号。
十)常见的修辞方法的表达作用。
1)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悉的、形象鲜明的事物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事物。比喻的作用是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的特征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2)拟人是借助想象力,把事物当作人来写。即赋予它们人的言行、思想、感情等。拟人的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夸张对描写的事物有意识地加以夸大或缩小。夸张的其作用是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
4)排比运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或词组,排成一串。排比的作用是可增强语言的气势,表达强烈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感染力。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5)对偶的主要作用是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美。
6)对比的作用是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
等更加鲜明突出。
7)反复的作用是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能够加强节奏感。
8)借代的作用是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
9)设问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或思考,先自行提出问题,再自己进行回答。即自问自答。设问的作用是提醒人们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
用在标题上,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体现文章的中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10)反问的作用是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
十一)陈述句改为反问句的方法。
1、将肯定句中的肯定词(是、能、会等)改为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
2、将否定句中的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改为肯定词(是、能、会等)。
3、在肯定词或否定词前面加上“怎、怎么、难道、岂”等反问语词。
4、句尾加上疑问助词“呢、吗”等,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
十二)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
1、将反问句中的肯定词改为否定词,或将否定词改为肯定词。
2、将反问句中的反问语气词(怎、怎么、难道等)去掉。
3、将句末的疑问助词(呢、吗等)去掉,问号改为句号。
十三)常见的病句有以下几种。
1)成分残缺:这种句子缺少必要的成分、意思不完整。如:
“放声歌唱。”同学们知道一个句子一般可以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说的是“谁”或“什么”,后一部分说的是“是什么”、“做什么”或“怎么样”,这两个部分是句子的基本成分,缺一不可。
2)意思重复:这种句子是前边说了一个意思,后边又重复说一遍,意思重复了。如:“我把不正确的错别字改正过来了。”这里“不正确”和“错别字”意思一样,连着用就显得重复多余。
3)用词不当:这种句子是由于对词义理解不清、用错了近义词等,造成词不达意,违反了句子的结构规律。如:
“同学们热心欢迎新老师。”“热心”一词的意思是:有热情、有兴趣、肯尽力,用在“欢迎”前面显然不合适。
4)词序颠倒:词序是词语在句子中排列的顺序,这种顺序反映了词语在词句结构中所处的地位。每一个词语在语言结构中都有它特定的位置,离开了自己的位置,就犯了词序不。
当的毛病。如:“今年的麦子丰收在望,长势喜人。”小麦长势喜人,才能丰收在望,词序颠倒了就不符合客观规律了。
5)指代不明:在句子中同时出现了几个称呼,在说明的时候分不清哪个是哪个,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难。如:
老师把王虹和晓敏喊到跟前,对她说:“上课要积极发言。”这句话中的“她”到底是谁表达上就不明了。
修改病句要记住:遵原意,少改动。它的具体步骤和方法是:
读。读懂原句,揣摩说话人本来想说的是什么意思。然后找准**,辨清病句的类别,是用词不当、成份残缺、搭配不当、重复累赘、词序颠倒、自相矛盾,还是分类不当。
划。用铅笔在病句上划出需要修改有部位,以便针对**,进行分析、修改。
改。运用修改符号,进行删、补、换、移。即删去多余及错误的词语、使句子简明。补上句子残缺成份,使句子完整。替换有关语,使用词怡当。移前挪后,调整词语位置,使语序正确。
对。把修改后的句子进行复查性质的校对阅读。看看是否通顺,有无新的语病产生,是否把说话人原先想说的意思表达清楚了。如果发现有问题,还得重改。
十四)理解句子的方法。
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去思考。
2、从环境描写的角度去思考。
作用:一是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二是渲染气氛;三是烘托人物性格。
1)渲染了一种▁▁的气势 (2)突出景物的▁▁特点 (3)烘托人物的▁▁心情 (4)为下文“▁▁作铺垫 (5)衬托人物的特征 (6)交代背景 (7)推动情节发展 (8)与……进行鲜明的对比
3、从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去思考。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侧面描写、环境描写、几件事例。
4、从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上去思考。
5、从语言的特点去思考(说反话,作用:讽刺或讥笑别人)
十五)在方格稿纸上的书写格式。
1.在横行书写的文稿中,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和冒号都占一个字的位置,放在句末的右下角。这七种符号通常不能放在一行的开头,因为这些符号表示语气的停顿,应该紧跟在一句话的末尾。如果一行的最后的一个格正好被文字占用了,那么这个标点就必须点标在紧靠文字的右下角。
2.引号、括号、书名号的前一半和后一半都各占一个字的位置,它们的前一半可以放在一行的开头,但不出现在一行。
的末尾,后一半不出现在一行的开头。
3.破折号和省略号都占两个字的位置,可以放在一行的开头,也可以放在一行的末尾,但不可以把一个符号分成两段。连接号和间隔号一般占一个字的位置。这四种符号的位置都写在行次中间。
4.着重号和专名号标在字的下边。
5.阿拉伯数字,两个数字占一个字的位置。
十六)区分近义词方法
1)意思相同的词:“爸爸——父亲”、“互相——相互”
2)意思相近的词:词义的轻重不同:“愉快”→“高兴”→“快活” 词的意义上辨析
词义的范围不同:“战斗”和“战役”
词义的感**彩不同:“果断”和“武断”
词的搭配关系不同:“严厉”和“严格”
词的用法上辨析,适用对象不同:“希望”(自己)和“期望”(别人)
十七)几种句型转换。
1、肯定句改为疑问句。
乌鸦的翅膀不能够挡住太阳的光辉。
乌鸦的翅膀能够挡住太阳的光辉吗?
2、肯定句改为祈使句。
你们可以小点声说话吗? 小点声说话!
3、肯定句改为感叹句。
伟大的祖国是非常美丽、富饶的。
伟大的祖国是多么美丽、多么富饶啊!
十八)小学s版语文古诗集锦。
语文第一册。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语文百花园二。
画 (清·高鼎)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语文百花园六。
咏华山 (宋·寇准)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语文第二册。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s版小学六年级语文知识竞赛试题
2015年4月。一 积累与运用。26分 1 看拼音写词语 5分 qu n tu w n y n t ng xi ni n ch u y ch n 2 在括号内填上表示 看 的词,但不能重复 4分 节目病人国旗文件。3修改成语中的错别字。4分 脍灸人口 恬目相看 惊涛赅浪 虎萧龙吟 披荆斩刺 贫生怕死...
语S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语S六年级下册教学总结计划
语s六年级下册教学工作总结2 1 学情分析 经过一学期的上课观察,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普遍较低,学生发言不够积极,思维不活跃,语言表达能力欠佳 学生懒惰思想严重,没有自觉 主动学习的意识。兼于以上原因,严重影响了全班的教学质量,也对今后的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带来诸多困难。但本人决没有不退缩,以爱心...
s版六年级下册单元知识点
第四单元。课题第15课。涉及的知识点。1 生字 会认 浥 会写 孟 陵 鹤 掌握多音字 朝 2 词语 理解词意 浥 客舍 唯见 天际 离离 萋萋 3 句子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4 背诵 背诵课文,自选一首诗默写下来。1 生字 会认 寡 忐 忑 魁 会写 溅 帐 帘 忐 忑 魁 2 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