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六年级《月光曲》教学设计

发布 2020-07-10 15:20:28 阅读 6898

月光曲。

设计说明。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以读代讲,以读促讲。

本文是一篇融知识、情感、情境于一体的文章,德国著名**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月光曲》这篇文章语句优美,感情真挚,意境深远。课文所记叙的故事,时间久远,地点有别,加之语文课上谈**,教学起来比较困难。

因此,本课教学设计,不仅要抓住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这一条明线,还要紧紧抓住因事情发展引起人物感情变化的这条暗线。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个教学步骤,始终紧扣行文线索,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进而明白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赞美贝多芬热爱人民,为人民而创作的品质,让学生掌握主题。同时,《月光曲》这篇课文在写作上除了对景物的描写比较生动细致之外,“实”“虚”结合,即由实在的事物引起联想。

因此,教学内容的同时,采用具体事例、体会运用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感知写作方式。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课件。

学生准备:1.读课文,并理解课文中的词语。

2.按课后要求预习课文。

3.查找资料,了解贝多芬的情况。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借助**,导入新课。

1.导入:(课件**《高山流水》片段)。(板书课文题目)

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的优美的**是什么?对了就是几千年前那首古琴曲《高山流水》。高山流水知音难觅,从此伯牙绝弦。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到欧洲古典**的殿堂,用心去聆听和欣赏伟大**家贝多芬的钢琴曲《月光曲》。书写课题《月光曲》,希望你们也能像钟子期一样能在这首著名的钢琴曲中感受到那如水般皎洁的月光。好上课。

2.课件出示贝多芬的图像,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贝多芬的资料,教师相机补充:贝多芬,德国作曲家、钢琴家。

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对世界**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贝多芬生活道路非常坎坷,28岁时听力开始减弱,晚年失聪,只能通过书写跟人交谈。他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难,一生创作了许多不朽的作品,如广为流传的交响乐《英雄》《命运》《田园》《合唱》。

3.过渡:这篇课文记叙的就是贝多芬谱写这首钢琴曲的故事。做为记叙文他家要了解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二、课前已经布置了同学们自学字词,梳理课文内容,下面老师检测一下你们预习的怎么样。请快速完成导学案第。

一、第二题。注意书写规范。

检查核对。(2)你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有什么收获?了解了哪些内容?还有哪些不理解之处?

3)在学生汇报读书收获的过程中相机指导学生,使学生明确:贝多芬弹了几首曲子?哪首是《月光曲》?

4)梳理学生的质疑,将有价值,学生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显示在大屏幕上。

3.学生带着大屏幕上的问题再次读书,在读书的过程中作好批注。高年级阅读的重要方法。

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快速的默读课文。

1.文中你“听”到了几首**?他们分别是谁弹奏的。请把描写他们的段落标注出来。

1.指名朗读弹奏第一首曲子的部分,引发想象。什么叫“幽静”这儿离热闹的地方比较远,又给人美的感觉,这样的环境就叫“幽静”。

我们可以说“这儿多么幽静啊”,可以说这儿的小路是“幽静的小路”。

3.也许是机缘的巧合也许是冥冥中的注定让贝多芬在这样一个幽静的夜晚幽静的小路上散步,他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你猜贝多芬走在这僻静的小镇上,听到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

贝多芬听到了他想。

4.过渡:贝多芬正是这样想的。所以他走近茅屋,后来还走进了茅屋。

贝多芬为什么要走进茅屋呢?因为他他听到了一个姑娘和一个男人的对话后,走进了茅屋。

学生分角色朗读兄妹俩的对话,小组分配角色对话练习。小组起来读。

并根据说话的内容,加上适当的提示语,想象他们说话的神情、语气。

教师相机采访扮演姑娘的同学:你的这句话真的是随便说的吗?如果不是,那你为什么说“随便说说”呢?

8.小结:“随便说说”说明了这个十六七岁的盲姑娘对哥哥的体谅和理解,她对自己说的那句话感到不安和后悔。这体现出盲姑娘是一个多么懂事、多么体贴的人啊!

9.想象画面:贝多芬进了屋,看到的什么样的情景啊?指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象兄妹俩的生活境遇,再练习朗读。

10.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此时的情感,再分角色朗读第自然段的对话。

二)贝多芬弹奏第二首曲子。

1.引发交流:贝多芬看到盲姑娘听到他的曲子是这样的兴奋,这样的喜悦,要留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时间。

贝多芬心里是怎么想的?

2.继续交流:于是,贝多芬又给她弹了一曲,这首曲子就是《月光曲》。

这首曲子是贝多芬早已谱写好的,还是趁着兴致弹出来的?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3.批注读书:贝多芬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著名的乐曲的?

4.教师配乐诵读“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了琴键”这一部分,学生闭目想象:月光是怎样的?

茅屋里是什么情景?屋子里人物的形象怎么样?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自己眼前出现的图画。

5.交流:月光是这样的清幽,盲姑娘却看不见。可贝多芬的琴声给穷兄妹带来了无限的联想。那么他们听着听着,眼前出现了几幅画面?(三幅画面)

(1)第一幅画面:月亮升起来了。

看,月亮升起来了。月亮在哪儿?海面怎样?(随机理解“微波粼粼、洒满”的意思。)这时的贝多芬是怎样弹琴的?(贝多芬可能是轻轻地按着琴键,节奏也比较慢。)

2)第二幅画面:月亮越升越高。

贝多芬继续弹着,月亮也越升越高了。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微云”是怎么样的云?这时贝多芬的琴声,是怎样的?

3)第三幅画面: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皮鞋匠听着听着,觉得海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这情境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波涛汹涌)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有没有月光?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想一想皮鞋匠听了琴声,仿佛觉得大海卷起了巨浪,这时贝多芬在怎样弹琴,琴声怎样。(贝多芬越弹越激动,身子也可能摇摆起来,节奏也越来越快。)

6.小结:贝多芬的琴声把皮鞋匠带到了海边。

这儿,有平静的大海,有波涛汹涌的大海;有柔和的美,也有壮阔的美。但无论是平静的大海,还是波涛汹涌的大海,都有月光照耀。这是多么美好、光明的景象,又是多么宽阔、自由的天地呀!

7.导读:皮鞋匠所联想到的,盲姑娘有没有想到和看到呢?有感情地朗读相关语句。

四、整体感悟,总结全文。

1.过渡:《月光曲》那美妙的旋律让兄妹俩深深“陶醉”了,“等他们醒过神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

贝多芬悄然而至,悄然离去,给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和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他也给自己带来了一次意外的创作收获。(引导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启发想象:当贝多芬走后,盲姑娘和他的哥哥会说些什么呢?请将你想象到的用对话的形式写一写。

3.(课件**《月光曲》)总结引读:这就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这首曲子不仅表现了贝多芬丰富的想象力,更体现了他对盲兄妹、对贫苦人民高尚而真挚的情感。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来体会一下贝多芬创作这首曲子的过程吧。

4.布置作业:听听自己喜爱的**,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想到的情景写下来。

六年级语文 月光曲教学设计

22.月光曲教学目标 1.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 月光曲 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 热爱人民的 家。熟读直至背诵第九自然段,感受 的美妙。2.学习掌握9个生字,理解 幽静 驻足 倾听 纯熟 激动 安详 陶醉 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3.继续练习标画重点词句,练习品词品句。教学重点 1...

六年级语文《月光曲》教学设计

月光曲 教学设计。五 教学过程 一 导入。二 新授。一 检查学生预习学案。小组讨论。预习学案 1.我的积累苑。谱写幽静蜡烛陌生纯熟琴键恬静飞奔陶醉苏醒清幽断断续续水天相接波涛汹涌莱茵河盲姑娘霎时间。2.我了解到的贝多芬!3.说一说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二 出示导学案。小组合作 带着这些问题快速的阅...

六年级语文《月光曲》教学设计

教学活动评价材料 教学设计。第八单元26课第一课时。月光曲 学校 宁兴北校。姓名 冯彦芳。年级 六年级。科目 语文。课题 第八单元26课。月光曲 第一课时。编号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 学会7个生字,运用 谱写 清幽 传说 幽静 纯熟 陶醉 等词,描述画面进行语言训练。2 能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