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考生答题情况的调查(失分较多的题)
xx年辽宁高考语文考试在考生的“难”声中结束了 。学生出考场是一味叫苦,认为试题太难。难在几点:
1.现代文阅读整个文段内容较难,不容易读进去。第二题最难,看不出答案来,从得分结果看,第二题失分果然很多。
2.实用类文本阅读难。第一,选择题不容易选出两个特别清楚的答案,有模糊点。很多学生只选对了一个。
第二,第二题不能清楚地在文章中找到答案,分点答题难以界定,找不到答题点,只好摘抄原文多个句子,抄了这句丢了那句的,显得乱,不规范。失分是自然的。第三,第三题题干不易看透,对两句话的内涵理解不全面,答题出现了丢点的现象,失分较多。
3.成语、语病较难。难在成语出了一个不常见的“方寸之地”,平时这个词出现的频率少,而这个词恰恰是答案。语病的区分度也不大,有似是而非的感觉。
4.语言运用题的16题难。难在题型发生了变化,学生不知是句式变换还是压缩语段。不知做成单句还是做成复句。对原语句的要点筛选的也有出入。
5.作文。不能很好的点出中心,很多学生的命题都在外围,而不在“靶心”。且苦于找不到合适的例子去论证中心论点。
以上是我搜集到的考生的看法。)
二.对考题的客观分析。
我认为,学生的说法是相对的。答不上题的学生各有各的原因,更多的是学艺不精。我们应站在高考语文考点的角度、站在语文学科知识点的角度去客观的分析xx年辽宁语文考题,也必须瞻前顾后,把今年的考题和xx年、xx年甚至更早的年份的考题作比较,慎重得出较为科学的结论。
我的看法是:
.学生的“难”的反应不是很准确。我认为,和xx年相比,只是现代文阅读是理论性著作,偏于理性,学生一时读不进去,没有抓头,感到无从下手,浪费了很长时间。现代文又是整个卷面的第一题,刚一进考场,就遇到了难题,对后面的答题情绪可能造成了影响。
.基础知识中的成语、语病一直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题,说不清是难还是易,所谓难者不会,会者不难。只是我们的学生平时的基础知识积累量太少了,又缺乏对语言环境的识别能力。至于作文,一直就是自己弄不清楚中心,看不透材料。
立意不准也在所难免。
.客观地看,今年语文卷整体难度并非很高。
总观xx年辽宁高考语文试卷,基本符合高中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了高中语文《考试说明》的要求,在多个题中考查了考生运用语文基础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体试题结构基本没有调整,只是第16题做了微调,稳中求变是今年语文卷命题的主调。而且在近年来注重考查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上,更加侧重了对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查。在语文学科的考查点上应该说是较为全面、客观的,也体现了语文突出学科自身的人文性的特点。
1较前两年比,试卷总体题型结构没变,具有可信性。
今年辽宁高考语文卷基本保持了去年的试卷结构,还是分为阅读题和表达题两部分,阅读题分必考题和选考题。除语言文字运用部分第16题由xx年的句式变换(长句变短句)变成今年的压缩语段外,其它题型均保持不变。体现出高考命题的稳定性,具有导向功能,使学生有所遵循。
使教学有所依托。
在一段时间内,基本题型保持不变,这对教改、教学、考生、考试几方面都有好处。
2几个难点题型分析。
古代诗歌鉴赏第8题。
一首看似简单的宋诗(绝句),文字极少(28个字),但却暗藏机关。
第8题考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
题目是: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样的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分析。
很简单的一个问题,却在注解中设了一个套:【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多数学生这道题答得不好,一是受了注释的影响,注释中“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的说明容易使学生做出错误判断,在“累遭贬谪”上作文章, 按照以往的定式,不再细看诗句内容,直接确定为寂寞、忧愁的情感。二是仅从文中的“豁”字分析,范围过于局限,草率答题,仅仅答出一些皮毛。欠缺思维上的严谨性。
语言运用第13题。
成语考查了四个,所考成语为“忙里偷闲、短小精悍、妙笔生花、方寸之地”,前三个较为简单,常见常出,“方寸之地”则较为生疏,平时这个词出现的频率少,在模拟题中少见。而答案恰恰是生疏的词语项a选项,所给语言环境恰是学生最常错的望文生义。由此看来,词语可谓防不胜防,需常抓不懈。
语言运用第16题。
题型由xx年的“长句变短句”变换为“压缩语段”的形式,尽管以往高考试题出现过,《考试说明》也有明确的要求,在考前也一直吹风说要考,但真考了,还是不适应。再加上这道题的题干有学生认为的模糊点。
16题题干为:根据下列句子提供的信息,写一段介绍“飞行板”的文字,不超过70个字。
这道题看起来既像压缩题又像短句变长句,学生头脑中对短句变长句印象太深,去年刚考完,下定义的惯性思维还在,所以,很多学生写了个单句,做了下定义式。有的同学即使当压缩题做了,写成复句了,也漏掉了必要的信息点,没能正确筛选信息。在这道题上,反映出了学生的弱点,举一反三的能力太差,在相近考点的识别上欠缺“慧眼”。
.作文。今年作文考查的仍是四大母题中人与社会的内容,它延续了xx年以来的一贯话题:
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正确认识人生、认识社会;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这与xx年关注价值观、xx年明星代言、xx年人生的得与失、xx年敢于说真话出题的方向都是相同的。从命题立意大方向上看,没有变化。
分析今年的作文材料,抓住**家“衣着简朴”以及**家说的“人要隐藏于**背后”,我们不难分析出作文的主题。出题者意图还是考查学生体验和感受生活的能力,重在考查学生的价值观,只不过今年强调对外在和内在关系的考查,让学生感知内在更重要。
只要能正确理解**家说的“人应该隐藏于**背后”,就能确定作文的主题。因为这段材料给了很多已知条件让学生去猜测主题——第一个用衣着朴素来对应衣着华丽,第二个是**家说人应该隐藏于**背后,第三则是有人感叹人生中许多事都是这样。
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好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找到二者的相似点,不难看出,材料中华丽的衣服是人生表面的功名利益,**则代表着人们应该追求的有价值的精神等美好的有价值的东西。这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包含人生观、价值观,考查学生的价值审美取向。
现在很多人都在追求名利,这就是材料中的华丽衣着,而忽视了对理想、信念的追求。我们知道,人不应该追求那些“华丽的衣服”,而应该追求的是像**一样的有价值的东西。这则材料就是在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这样的材料作文,主题还是比较好把握的,一般不会写跑题,其实,这则材料立意的角度还是很多的,如:
抛却浮华,追求平淡,保有生命本色。
不注重外貌美,注重心灵美。
注重内在,做真实的自己。
心地高洁何须外表美丽。
人要有实力,不必借助外表。
人生无需包装。
内在比外表更重要。
人生的追求在于内在的修养。
对今年作文的思考。
切合实际,能引发学生对价值观的思考。因为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太快,造成更多的人心态浮躁。很多人注重浮华的外在,而缺乏对内在的正确理解,这个材料就是在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社会,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材料能生发出多种思考,但又在一个大范围内,同属一个母题,具有哲辨思维,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学生也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说法和写法。便于各层各类学生答题,使所有考生都有话可说。
这种命题模式,对今后的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有指向性作用。
3.几个有研究价值的题型分析。
文言文第5题。
这道题的题干有微调,题干为“以下各组句子中,能够体现周顗性格同一侧面的一组是”。给的选项是两个一组,和前几年(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够体现××什么性格的一组是)的稍有不同,在比较中求得答案,考查了学生的辨析能力,比以往试题考查更细致,更能考出学生的分析能力。
实用类文本阅读第2题。
这道题题干为“克罗齐是如何达到理论家和实践者之间协调统一的?请结合全文概述”。在文本中,能够找到答案的范围,但很难提炼答题点,不易分点答题,即使原文摘抄也觉得有很多相同的话要抄下来。
高考参***也没分点答题。
那么,这道题究竟是概括为6点,当标准的简要概括题处理,还是答3点,当简要分析题处理,界限真的不是很清楚,越是这样,越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考查的灵活多变,给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答案不拘泥于一种形式。可见,问答题在向考查学生的应对能力方向有所发展。
语言运用第16题。
16题题干为:根据下列句子提供的信息,写一段介绍“飞行板”的文字,不超过70个字。
这道语言运用题,改变了xx年的题型,由句式变换的长短句变换改为了压缩语段。语言运用一直是高考的试验田,在大考点不变的情况下,小考点微调很正常。学生对语言运用的各个类型必须全面掌握,从总体上了解考点知识,求得知识体系的完整,考的路子是对的。
三.对未来教学的导向作用。
1. **能力的提高是未来教学的方向。
文学类文本阅读《最后的黄豆》最后一题“**以‘最后的黄豆’为标题,寓意何在?这对现实人生有许多启示,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克罗齐的求索》最后一题“克罗齐一生经历了大**、社会动荡和战争带来的苦难,但最终大有成就。
有人说:“苦难是人生的财富”。请结合原文和现实人生,谈谈你的看法”。
这两道**题继续承担**能力考查的任务。
这两道题出的很好。尤其后一道出得更好。“克罗齐一生经历了大**、社会动荡和战争带来的苦难,但最终大有成就。有人说:“苦难是人生的财富”。
它引导学生去认识到,生活中难免要面对“苦难”。而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也就在此体现出来了。当今,高中生没有更多的挫折教育,感受不到人生的苦难,这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和进步,这篇文章恰恰达到了让学生认识人生、体验人生的目的。
2.人文精神的再现是永恒的话题。
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取向能弥补年轻学生内在精神缺失,这些体现在现代文阅读以及诗歌鉴赏甚至仿写题里,作文就更必须具备这项功能了。
今年的**尤其如此。读了这篇**,让人获得人生的一种思考,“对于年轻人来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金钱观和价值观,对整个一生来说都非常重要。”这一出发点恰恰可以从一定层面上弥补时下年轻群体内在精神缺失。
实用类文本阅读中《克罗齐的求索》给人的刺激更强烈。文章题目《克罗齐的求索》中的“求索”已对文章的主题进行了明确的彰显,其目的不言而喻:
传主克罗齐在对知识的探求过程中勤奋钻研,注重研究方法、自我完善、积极进取、不断提升生命质量等更是人类高尚的品德、美好情感的集中体现。“人不是生来就什么都会的”、“人也不是死后才会的”的名言会激励考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苦难本本身不是人生财富,苦难通过心灵转化才能成为人生财富”。
仿写题的例句“爱心是昏暗夜空中的歌谣,使孤独者感到了慰藉;爱心是茫茫沙漠中的绿洲,使跋涉者感到了希望”,本身对学生就是一种启发、教育。
2023年高考新课标卷语文试题解析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1 答案 a 解析 试题分析 b项 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 说法错误。c项 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 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 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d项,从而推动了当时...
2023年高考新课标卷语文试题解析
全国课标1卷。1.答案 d 解析 试题分析 a项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 无中生有 b项把国际国内公平问题,粗暴地归纳为 限制排放 不当。c项 为后代设定义务 不当,原文说的是 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2.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 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 不对。3.答案 c ...
2023年高考江苏卷语文试题解析
1 答案 a 解析 试题分析 该题考核成语运用。精益求精,比喻已经很好了,还要求更好。励精求治 振奋精神,想办法治理好国家。第一空格修饰对象为工匠精神,故应选用 精益求精 耳目一新,听到的 看到的跟以前完全不同,令人感觉到很新鲜。刮目相看 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修饰对象为作品,应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