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一年级上数学教学分析

发布 2020-04-09 00:12:28 阅读 2406

张艳霞。这学期我担任一年级(1)、(2)两个班数学课,经过一学期的努力,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大多数学生已经掌握了所学的基本知识,学会并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加、减法,认识物体和图形,并能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学会了认识整时、半时,但也有个别学生由于接受得慢、学习习惯不好、方法不对、家长不负责任等原因,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

为了明天更好的工作:、为了孩子们的明天,我对本学期教学做一下总结。

一、欣慰之处:

一)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

备课,不仅备教材也要备学生,更要被方法备突发事件。目的是提升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每节新课,力争自制教具,为学生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我主要采用直观演示、游戏法、比赛法、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的教学方法,力争每节课在语言上做到语言清晰、准确、有条理,情感丰富、生动有趣。

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品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1.由于每个孩子的生活条件、家庭背景、心理水平、思维方式等的不同,两个班级中仅仅31个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方面就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他们对同一问题的理解能力、解决策略、表现手法等各不相同。因此在我的课堂上,从来不强求一致。

如。在学习“(+6 =13”时,我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可以想:“几和6能组成13”、“13能分成几和6”、“把6记在心里,接着数,数到13,数了几个就填几”、“把13记在心里,往回数,数到6,数了几个就填几”“用13-6=7”等只要是你自己想出来的,都可以。

我会不失时机的给予表扬和鼓励,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培养良好的学习数学的品质,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2.为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力争每个学生的学习不断进步,能力不断提高,我用心了解每一个学生,将其划分为“优、良、差”三等,然后有计划地进行“培优辅差”,目的是培养优等。

生自主和自觉学习能力;中等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巩固和提高;帮助差生取得适当的进步。经过半学期的努力,吕成琪、武润雪、王曦已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良好的学习品质;隋铁宁、刘宇儿也基本上取得了理想的进步。

三)作业和练习坚持面批面改。

批改是反馈教和学信息的一条重要途径。通过及时、认真地批改作业,可以真正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错误及时面改,做到课下辅导,针对性强。对一些“消化”能力差的学生,及时给予“**”,通过随堂检测,感到“疗效”显著。

四)课后关注学生,练习内容广泛形式多样。

课后我几乎没有休息时间。一年级孩子小,突发事件层出不穷,这时需要进行心理疏导的就要给予正确的疏导;需要给予知识方面帮助的就给予适当的帮助——爱学习的学生要求学到更多更深奥的知识,就实施培优行动;课上没有学会的学生,就要找机会对他实施辅差行动;需要思想方面教育的,就给予积极地向上的思想教育。这样坚持下去,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进步,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确保孩子们健康成长。

二、存在的不足:

两个班因早自习的时间安排不当,导致两班成绩相差较大;班级中优生还不够优,后进生转变得也不够理想;个别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多数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个别学生的学习生活习惯还需要进一步的培养。这都将是我今后工作努力的方向。

三、今后的打算:

多与家长沟通,在实际行动上建立学校、社会、家长共同教育孩子的模式,保证学生在学校、在社会、在家里能够健康成长。

总之,今后我会在工作中扬己之长,避己之短;当然,也会不失时机的向他人学习,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

一年级期末数学分析

小学一年级数学期末试卷分析。一 基本情况。一年级实考人数93人,总分8644.5分,平均分92.95,及格人数。90人,及格率96.77 优秀人数84人 优良率90.32 不及格人数3人,不合格率3.23 二 卷面分析。1.有的学生学习习惯不好,马虎现象严重,一些非常简单的计算,好多学生却因为看错加...

一年级数学上册实践活动 数学乐园教学分析人教版

实践活动 数学乐园。教学分析 这部分教材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置 数学乐园 的情景,为学生提供了几种贴近他们的生活而又简便易行的活动,如走迷宫,投掷,起立等。将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寓于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同时,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乐园...

一年级数学上册练习十八教学分析人教版

练习十八。教学分析 第1题,是看图列式。这种形式在前面已经出现过,只是变成9加几的进位加法。第 题,在巩固9加几的同时,渗透函数思想。第3题带着练习写算式。第24题,还可作为经常反复练习的形式使用。第5题,是比大小,前面已多次出现。关键是让学生明确要先求出加得的和,再与后面那个数比大小。第6题,是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