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生物

发布 2020-04-01 04:50:28 阅读 1020

七年级生物下册复习提纲(下半期)

第十二章人体的自我调节。

1. 人的自我调节方式主要有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两大类型。其中神经调节具有主导作用。

2. 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发出的神经组成。 它可分为: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12对、脊神经31对)

3.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由胞体(代谢中心)和突起组成;突起包括树突和轴突。树突:

短,树状分支;轴突:长,分支少神经元的功能:具有接受刺激、产生冲动、传导冲动的功能。

4. 反射是通过神经系统对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反应。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过程的结构是反射弧。

反射弧的结构:包括①感应器:感受刺激,产生冲动 ②传入神经元:

传导冲动到神经中枢 ③神经中枢:接受传来的冲动产生新的神经冲动 ④传出神经元:把新的神经冲动由神经中枢传致效应器 ⑤效应器:

接受冲动,引起相应的肌肉和腺体活动。

5. 在反射弧上传导的方向:感应器→传入神经元→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元→效应器

6. 神经中枢:位于灰质内,由功能相同的神经元胞体汇聚形成

7. 反射的类型: 非条件反射:是生来就已经建立的先天性反射。条件反射:是在出生以后个体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条件反射比较高级,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的)

两者的比较如下表

8. 能够对语言和文字的刺激建立的条件反射是人类条件反射的最突出特征。

9. 大脑皮层是人体最高级的中枢,有躯体感觉、躯体运动、语言、视觉、听觉等中枢,其中语言中枢是人类特有的,躯体运动和躯体感觉中枢是对侧控制的。

10. 眼是感受外界光线的视觉器官,人从外界获取的信息80%以上来自眼。

11. 眼的结构示意图。

12. 视觉的形成:物体反射的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成像→视神经→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13. 我们能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的原因:睫状体舒缩,调节晶状体的曲度,从而使远近不同的物象都能清晰地成像在视网膜上,所以我们能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

14. 近视是因为眼球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曲度过大,使得物体在视网膜前方成像造成的,可用凹透镜矫正远视是因为眼球前后径过短或晶状体曲度过小,使得物体在视网膜后方成像造成的,可用凸透镜矫正。

15. 耳听觉器官,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示意图:

16. 听觉的形成:声波→外耳道→鼓膜(鼓膜产生振动)→听小骨(锤、钻、镫)→耳蜗(耳蜗内感受器受到振动的刺激,产生冲动)→位听视经→大脑皮层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17. 保护耳的要点:1不要用尖锐物体掏耳,挖耳。2遇到巨响是要迅速张口,报咽鼓管张开,或是闭口,捂住双耳,使耳内气压平衡,避免鼓膜震破。3避免中耳发炎。

18. 当空气中分布着有气味物质的时候,我们用鼻吸气就可能感到气味的存在,这就是嗅觉。当能够溶解在唾液中的某些物质接触舌面时,往往会使我们感觉到某种味道,这就是味觉。

19. 视觉感受器:视网膜听觉感受器:

耳蜗头部位置感受器:前庭和半规管嗅觉感受器:嗅黏膜味觉感受器:

味蕾冷感受器——感受冷刺激的感受器。温感受器——感受温刺激的感受器。

20. 四种味觉及其最敏感的部位——酸:舌的外侧甜:舌尖苦:舌根;咸:舌尖。

21. 人体触觉最敏感的部位:唇、舌尖、鼻尖。肢体的腹侧面比相对应的背侧面触觉要敏感。

22. 如果感受器持续受到某种刺激,其产生冲动的能力会随刺激持续时间的延长而减弱,这叫感受器的适应。

23. 外分泌腺与内分泌腺的区别。

24. 各种激素的部位,功能及异常症。

25. 激素:在人体内,由内分泌腺所分泌的具有重要调节作用的物质。它们在血液中量虽少但作用非常显著,特别是对于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的调节是不可缺少的。。

26. 孕妇在怀孕时缺碘,生出来的婴儿会患呆小症。

27. 预防地方性甲状腺肿的措施:1食盐加碘 2常吃含碘丰富的海带等海产品。

第十三章健康的生活。

28.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的社会适应能力。

29. 一个人的健康与他的日常生活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健康的生活习惯包括生活有规律,合理膳食,合理用药及拒绝吸烟、酗酒、吸毒等。

30. 世界无烟日——5月31日国际禁毒日——6月26日。

31. 创建健康的环境包括创建良好的居室环境和创建良好的水环境。

32. 病原体——能引起人或动物患病的生物,如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

33. 传染病——由病原体引起的,特点——传染性和流传性。

34. 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可是患者也可是携带者。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可为空气传播、饮食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

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少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35.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1控制传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注意饮食卫生,加强水源和粪便的管理,消灭各种传播疾病的媒介生物,进行一些必要的消毒工作,减少病原体接触健康人的机会3保护易感人群:不要让易感人群与传染源接触;预防接种;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36. 对急性传人病人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和彻底**。

37. 常见的几种传染病:蛔虫病、肺结核、病毒性肝炎。

38. 第一道防线——**和黏膜的屏障作用第二道防线——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和溶菌酶的杀菌作用第三道防线—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功能:产生抗体,消除病原体(抗原)

39. 某种病毒通过淋巴细胞而产生的一种对付该病毒的特殊蛋白质叫做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中。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叫做抗原。免疫是人体的一种防御功能。

40. 抗体能与抗原结合,清除抗原或使病原体失去致病性。抗原被清除后,身体仍保持产生相应抗体的能力,当同样的抗原再次侵入人体时,体内产生大量的抗体。

患过水痘、天花的人就不会再患了。

41. 主要的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细胞,肝,胆,脾。

42. 免疫功能:排除和消灭侵入人体的病原微生物,维护人体健康。及时清除体内衰老的、死亡的或损伤的细胞。随时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

44. 激活免疫是依据国家对消灭传染病的要求,在易感人群中,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五苗”:

卡介苗——结核病;百白破——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脊髓灰质炎疫苗——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麻疹疫苗——麻疹。

45. 心血管疾病和癌症是当今社会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

第十四章人在生物圈中的义务。

46. 用地衣和苔藓可检测二氧化硫,用烟草和菜豆检测臭氧。每升饮用水体中大肠杆菌超过三个就意味着发生污染,在自然水体中,舟藻和小颤藻的大量繁殖则说明水体污染十分严重。

47. 森林的破坏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不仅造成森林资源的匮乏,还破坏了动物的栖息地,使许多动物濒临灭绝,更会引起全球性的气候恶化,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以及频繁发生的水再和旱灾等。

48. 全世界有60%的地区面临供水不足,每年约有5亿人引水月卫生条件差而生病。

49. 目前能够被人类利用的土地占陆地总面积的50%。

50. 在温带地区的自然条件下,每形成1cm厚的表土需要100~400年的时间。

51. 雨水的ph<5 .6即为酸雨。酸雨是大气受污染的一种表现。

52. 截止2023年10月,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为0.093公顷,为世界水平的40%。

七年级生物下册

七年级生物下册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导学案。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导学案。一 教材分析及教学方法 本节教材内容包括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测定食物中的能量以及资料分析 活动及进一步 等学生活动。本节课利用课本资源,在查阅活动中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这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加强。同时也可使学生利...

生物七年级下册

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第一章人的生活需要营养。第一节食物的营养成分。1 食物中含有糖类 蛋白质 脂肪 维生素 无机盐和水等六类营养成分。2 糖类 蛋白质和脂肪是人体需求量最多的有机物质,它们在人体内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被誉为 三大营养物质 3 食物中的糖类绝大部分是淀粉,此外还有...

七年级下册生物

第八章 人体的营养。一 人类的食物。1 食物的营养成分。2 食物中营养成分的作用。二 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1 消化管和消化腺组成消化系统。消化管 具有容纳 磨碎 搅拌和运输食物等功能。口腔 咽 食管 胃 小肠 大肠 等 消化腺 分泌消化液,大部分消化液中含有消化酶,这些酶促进消化管的食物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