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辅导案例。
一、基本状况。
王xx,男,11岁,小学四年级生,独子。父母均为农民,高中文化,家庭基本和睦,无老人同住。二、主要问题。
攻击性行为表现明显,伴交往不良,学习成绩中下。父母主述:孩子在学校经常与同学发生争执,而且时有动手发生,因此同学关系紧张,很少参加团体性活动,显得不合群。
与老师很疏远,见到老师不会主动打招呼,并且对老师的批评感到反感,会在课堂上与老师争执。回到家中,与父母话很少,并且爱发脾气,不允许他人摸他的头,即使是亲戚们宠爱的表现,也会生气。因为经常怄气,所以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对不喜欢的老师,更不要听课。
作业不会,也不会问老师或父母,也不愿意父母管他的功课。因此,学习成绩逐日下降。三、分析与诊断(一)有关测试结果。
1该儿童的确实存在攻击性和交往不良倾向;
2该儿童的个性偏外向,有乐群外向的特点,与父母所述的不合群相矛盾,需具体分析原因;
3该儿童的智力与注意力正常,具有正常的学习潜力,成绩下降,应着重思考非智力因素。
二)成长过程。
从小随父母生活,在幼儿园大班前基本上性格温顺,甚至比较胆小,对父母的话很听。这与父母的性格特点很相似,他们的做人风格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经常以息事宁人的方式教育孩子:要与小朋友团结,不能够打小朋友。
如果有小朋友打你,你就躲开。甚至有时并不是孩子的错,只要有老师说这天王xx与某个小朋友抢玩具(实际上是后者抢前者的,老师也只是习惯性描述罢了),父母就会再次教导:下次别与小朋友抢,给他算了,你再去玩别的。
那时候,王xx基本上是个听话的孩子。
上了大班后,一次一个小朋友拿绳子去勒王xx的脖子,想牵着他走。王想起妈妈说过:脖子是不能够被随便勒的,很危险!
于是,他反抗了,而且劲很大,一下子抢过了绳子。那个小朋友吓得跑掉了。据父母称,自那以后,他开始象变了个人,开始不断。
惹是生非,直至上了小学后,逐渐变成了老师眼里的问题儿童。
其实,就应说,比起同年龄的孩子,王xx还是让父母少操了很多心,尤其在学习上。基本上这四年来,都是他自己独立完成作业的,像整理书包之类别的孩子需要父母帮忙的事,他都能自己管好。而且可能是家庭影响,父母都爱看书,所以王xx也十分爱看书,小小年纪,已经将《水浒》《三国演义》等名著看过了。
三年级前,虽然爱打架,但功课还是中上偏优,只是到了四年级,换了个班主任,比较严格,经常叫他到办公室,于是开始反感,不大听课,成绩下降了。
而且前一周的某节班主任课(数学课)上,明明是他旁边的中队长叫他,他才说了一句话,但老师只批评了他,他感到愤愤不平,却并没告诉父母,还是父母听别的同学说的。此刻,他脾气很大,情绪经常很激动,父母问他多了,他就会发火,大喊大叫,很难控制自己的行为。(三)综合分析与诊断。
该儿童目前要解决的主要有三方面问题:1攻击性行为;2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及亲子关系);3学习适应性。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具体分析如下:1攻击性行为:
根据儿童的成长经历,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主要是经验习得的结果。人的行为都有“趋利避害”的特点,之所以选取某种行为,主要是这种行为能给当事人带来某种利益。本案中的“攻击性行为”的最初形式是“防御”,其核心是“不被伤害”,怕小朋友用绳子勒坏了自己而引起的自我保护性反应。
当这种行为的结果满足了个体“免受伤害”这一需要时,就已经在认知上强化了这种行为的合理性;而后又没有任何的“惩罚”出现,比如:小朋友更厉害的攻击,老师的不满等,就再一次证明了这种行为的可行性。“胜利”的体验比起以往“躲避”等消极反应所带来的结果要开心得多。
因此,小王xx因大班的一次偶然尝试,将在观念中构成这样的推理:受到别的小朋友欺负,不必须要躲开,能够透过自己的力量、武力来保护自己。而且,在“自我保护”的强烈暗示下,往往会对外界信息过度敏感,以致作出“假想防御”,比如:
对别人无意的碰撞,以为是故意的挑衅,因而作出“反抗”。而在他人眼里,则是一种“攻击性行为”。
当行为不断反复后,将会变成为一种习惯,甚至成为人格特征之一,如:攻击性人格,表现特点即:敏感、多疑、冲动、具破坏性。
当然,就王xx的现状及年龄阶段,还根本谈不上“攻击性人格”,只能说有攻击性倾向,也正因此,及时的干预是能够矫正的,否则随年龄的增长,行为复现率的提高,而使改变难度增大,演变为人格特征。
另外,王xx的“攻击性行为”里,还有着他特定年龄的好处:一种对“权威”的不满而发泄在非权威身上,比如:对老师不公正的不满,不能或不敢直接冲老师宣泄,而指向同学;一种寻求关注的不当方式,因为“攻击性”而交往不良,少有人理睬,所以干脆以“攻击性”寻求注意,寻求理睬。
2人际交往问题:
该儿童的人际交往问题与他的攻击性行为密切相关。攻击性行为可能使他本人少受了“欺负”,也抱了老师处事不公的怨气,甚至引起了同学的“注意”,但这些行为却也构成了他在别人眼中的“不良形象”:动不得、说不得、脾气大、爱打人、不尊重老师、不团结同学……我们说,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动态变化的过程,交往的基础是“相互吸引”,即喜欢与接纳。
而应对“攻击性”的人,谁愿意或谁敢轻易接近呢?即使小王的有些行为是暗示“我想跟你们玩”,但“打”的方式是不被认同和理解的。当然,王xx对班主任老师的不满,有老师主观臆断的职责,需要进一步与老师沟通、澄清,而采取消极的敌对方式,只能更深地强化老师对他的“偏见”,更充分地证明了他的“不好”,反而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至于与父母的关系,就应说小王之所以对父母话少,其一是因为他目前的状况并不理想,学习、人际都存在问题,肯定父母批评、指责,谁喜欢总听“坏话”呢?其二,仍然要追述其成长经历,大班前父母的处世教育与大班后“自我拼搏”的结果几乎相悖。只有孩子认同父母,觉得父母是对的,才会听话;而也只有父母理解了孩子,才能真正提出可行的推荐。
而他们之间却缺乏这种“沟通”,孩子认为父母只会批评自己,并不能给自己“保护”,父母则认为孩子不懂事,总出状况。3学习适应性:
虽然学习退步了,但其有学习基础,只是发展过程中的适应不良表现。除了以上的行为与人际协调外,主要是对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干预。
目前,该生所面临的学习问题主要是如何将情绪与学知识分开,以及给予相应的注意力训练,提高上课效率,并且这也是促进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一般年龄越小,课堂学习越依靠于对老师的好恶,喜欢这个老师,可能会很专心地听课,尽可能去表现良好,让老师喜欢他;反之,则可能不屑一顾,甚至恶作剧。因此,务必在认知上明确来学校的目的,在行为上给予用心的推荐与指导,两者结合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综上所述,能够看到:攻击性行为、人际问题、学习问题等之间有着相互影响、相。
互交织的紧密关系,都有着共同的成长经历等背景。四、咨询过程(平均15小时/次)第一次。
目的:1了解基本状况;2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3确定主要问题;4探寻改变意愿;5进行咨询分析。
方法:晤谈、心理测验过程:
1填咨询登记表,询问基本状况;
2儿童做cbcl及cpq测验,同时向父母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尤其是重大事件;3确定咨询主题;
4与孩子交谈,探寻孩子的心理矛盾及改变意愿;
5将测验结果反馈父母及孩子,并作出初步问题分析,让父母与孩子理解为什么会这样。
6留相应咨询作业:(1)再现事件:父母与孩子重新讨论老师冤枉事件,着重让孩子表达当时怎样想,想怎样做,感觉如何,目的一在于让孩子宣泄;二在于让父母学习与演练与孩子的沟通;三能够顺势引导如何更好。
2)父母有必要与老师去谈一次,让老师增加对孩子的了解,并澄清孩子的委屈;(3)孩子找出班中最受欢迎的学生。第二次。
目的:1加深咨询关系;2突破攻击性应对策略。方法:晤谈、仿同法过程:
1行为契约法反馈咨询作业:父母与孩子交流了委屈等事件,且母亲与班主任老师谈了孩子的事,班主任了解了委屈事件,主动向孩子道了歉,孩子有些不好意思,但上课表现有进步;
2与孩子就最受欢迎的同学谈人际交往问题,找出差异,促进自我觉知;3初步制定行为契约,以加强自我控制,并在咨询室进行演练。
4咨询作业:(1)父母继续特意用心评价:只找孩子的优点,并至少准备10句好话;
2)孩子按行为契约行事,诸如:不主动打人、不主动骂人、每一天早上对着镜。
子笑三下、上课盯老师、回到家说我回来了,出门说我走了……
3)制定反馈表,记录行为。第三次。
目的:1学会合理评价;2提高自控力;3加强亲子交流。方法:晤谈、理情**、代币法过程:
1反馈咨询作业:行为契约完成顺利,得到老师表扬,并在某天午餐时有个同学碰了他一下,他也没有生气;父母说孩子10好话,让父母与孩子体验感受;
2进一步分析行为与情绪、人际的关系,强化合理观念,并引导对人对事的合理评价,练习评价班主任及父母;
3改行为契约法为代币法,增强亲子之间的联系。
4咨询作业:(1)找班主任老师的3个优点;(2)执行代币法,以代币量赢得自己愿望的满足,诸如:买某本书、去游乐场一次、零用钱等等。第四次。
目的:1巩固咨询效果;2发展学习策略;3增强信心。方法:晤谈、心理测验法、认知行为法过程:
1反馈作业:完成顺利,继续执行;
2做学习适应性测验及智商测验,肯定其学习潜力,找出学习策略问题;3训练提问法,以提高课堂效率,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业上。
4咨询作业:(1)选一门课,每一天准备好一个问题,带入课堂,在课上找答案;(2)收集别人对他的微笑与好话;(3)父母继续激励。第五次。
目的:1巩固咨询效果;2收束咨询。过程:
1反馈作业:评价提问应用,调整提问角度;2指出继续努力的方向:自我监督与控制;
3基本结束咨询。制定行为目标,加强自我管理潜力;4巩固与父母、老师、同学的关系。
五、咨询效果评价。
基本到达预期目标:改善了攻击性行为,促进了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提高了学习适应性水平。过程较完整,有条理。
小学四年级学生心理辅导案例
1 辅导对象 杨 性别 男年龄 8岁。年级 四年级。2 家庭背景 杨的父母只有小学文化水平,平时教他写作业时,他都会反驳 你懂吗?家长在学习上不能给他任何的帮助,反而助长了他在家里的气焰。3 在校表现 杨对学习不敢兴趣,缺乏积极性。学习习惯差,上课经常走神,写作业拖拉,课堂作业几乎天天不能按时完成。...
四年级学生心理辅导案例
年7月,美国的 阿波罗11号 载人飞船成功地在月球上着陆。一 基本情况。张某某,男,9岁,聪明好动,学习习惯差,经常不完成家庭作业,编一些谎话骗老师,是我们班有名的 捣蛋鬼 上课要么扰乱他人学习,比如拽小女孩的头发 用橡皮屑砸别的小朋友 随便讲话等,要么情绪低落,一声不吭,埋头做小动作 下课在楼道打...
四年级学生心理辅导案例
一 基本情况。张某某,男,9岁,聪明好动,学习习惯差,经常不完成家庭作业,编一些谎话骗老师,是我们班有名的 捣蛋鬼 上课要么扰乱他人学习,比如拽小女孩的头发 用橡皮屑砸别的小朋友 随便讲话等,要么情绪低落,一声不吭,埋头做小动作 下课在楼道打闹,经常欺负其他小朋友,与同学闹矛盾,每次值日时都以扫帚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