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古诗两首。
备课日期:9.5 上课日期:9.25 主备人:利文敏序号:1
前置性作业:
一、大声读课文和下面两首诗,连续读三遍,读正确、读流利。
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二、两首诗意思说什么呢?请观察插图,读读注释,联系整首诗,想想,再填空。
1、《夜书所见》:夜深了,秋风吹动发出的声音,送来一阵阵出门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他忽然看到远处旁边忽闪忽闪的猜想是孩子们。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人单独一个人。
每次遇到就加倍思念在这个日子里,诗人想着远方的一定登上了他们身上都佩戴着只是少了一个人。
9《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⒈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⒉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⒊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一、检查前置性作业。
1、梳理问题。
2、交流探索。
第一课时:学习《夜书所见》
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1.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提问:在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一首杜牧的关于秋天的诗,同学们还记不记得?(秋天到了,你都看到了秋天的那些美丽景色呢?)
全班背诵杜牧的《山行》(注意“行”的读音)
2.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也是一首与秋天有关的诗,请同学们打开书。(今天来学一首关于秋天的诗)
板书课题:夜书所见。
二、新授。一)了解作者及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叶绍翁)
2.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查查有关叶绍翁的资料,谁能把你查到的资料跟大叫说一下?
3.解诗题。
提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
书”是“书写”的意思,“夜书所见”是指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古诗,正音。(教师相机教授多音字“挑”。)
3.全班齐读。
(三)再读古诗(出示课本上的插图,让学生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1.请同学们快速的读古诗,用笔把诗中描写的景物、事物及人物勾画下来。
2.指名回答,板书。
梧叶 江秋风。
儿童促织。篱落灯。
3.将诗中意象进行归纳。(看到黑板上老师写下的这些事物,你们脑海**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理解“注释”a.同学们仔细看古诗,除了文字,你还看到什么?
诗中的①②③与下面注释中的①②③是相对应的,注释是帮助我们读懂诗句用的。b.学生利用注释解释诗中词语。)
四)理解古诗诗意,体会诗人感情。
1.全班朗读第一句古诗(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诗句的意思)
萧萧”指风声,“梧叶”是梧桐树的树叶。萧萧的秋风把梧桐树的树叶吹落了,给人送来了一种寒冷的感觉。
2.全班朗读第二句古诗。
a.这里的“客”指的是谁?
b.为什么诗人要成自己是“客”?(远离他乡,孤身在外,就像在他乡作客一样)
江上的秋风让叶绍翁觉得格外的寒冷,孤身在外的他不由得想起了家乡的亲人。
3.前两句诗中诗人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学生思考,教师引导。(思念家乡,心情愁闷孤独。)
4.全班朗读第。
三、四句古诗。
三、四句古诗应当颠倒过来看,古人有颠倒诗句的习惯。
夜深”指夜幕降临的时候,“篱落”指篱笆,“知”指猜想、推测,“促织”指蟋蟀。夜幕降临的时候他忽然看见篱笆外面有一盏灯亮着,他猜想可能是有孩子在捉蟋蟀。
后两句诗作者的心情又是怎么样的?学生思考,教师引导---回忆童年,心情亲切悲伤舒缓。)
三、巩固提高。
1.根据板书重述诗意,体会诗人感情的变化。
2.练习背诵,朗读。
a.自由朗读,练习背诵。
b.全班背诵。
c.指名朗读,比赛朗读。
四、课堂小结。
叶绍翁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秋天的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他思念亲人,思念家乡,心情非常愁闷,虽然儿时的回忆让他感到几分亲切,但思念家乡的感情仍然浓烈,于是他便提笔写下了这一首诗,《夜书所见》。
五、拓展延伸。
另外还有一首诗和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一首在题目上有点相似,只多了一个字。
出示《舟夜书所见》
舟夜书所见。
清)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六、作业。抄写本课生字并组词。(补充叶绍翁的另一首著名小诗《游园不值》)
板书。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梧叶。江秋风。
儿童促织。篱落灯。
教后记:在学生充分读诗的前提下,让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来体会诗意,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感悟,增加了学生对诗的学习热情。
备课日期:9.6 上课日期:9.26 主备人:利文敏序号:2
第二课时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一、教学目标。
1 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2 展开丰富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句意思。
3 品重点字词,美读诗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 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二、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交流课前查找资料、板题解题。
1、学生交流。(学生有的介绍上网查找的资料;有的介绍从课外书知道的内容。)(介绍王维)
2、谁会背王维的诗。
师:同学们懂得真多,今天我们再王维的一首诗。板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解题:从诗歌的题目中你了解到什么?(“九月九日”是农历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的风俗习惯。“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的家乡蒲州。题目的意思是,在重阳佳节里怀念家乡的兄弟。)
(师补充王维少年时期就很有文才,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他善于描写自然景色。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放录音配乐朗读。
2.学生自读。
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3.指读全诗。思考。诗中写了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什么人的什么事?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出来。
(诗中写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诗人独自在异地他乡思念家乡兄弟的事。)
(三)、品读诗句、了解诗意(小组合作学习,找出自己不懂的词句)
1 这首诗中你认为哪些字用得好?哪些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你认为这首诗写得最好是哪一句?你体会到什么?
3、展开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意。(想象画面)
(四)、再读悟情。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说一说,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配乐朗读。
(五)、想象训练口语。
1、这是一首思乡的诗,假如你是诗人你会怎样说?用什么方法向亲人述说思乡的感情?
2、既然同学们想到用**,就请你们当诗人,老师当诗人的亲人,述说思念之情。(口语训练,产生情感共鸣)(师生小游戏,述说思念之情)
附:板书设计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倍思亲。独兄弟。
少一人。教后记:
这两首诗写出了秋天里客居在外的游子,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之情。然而,思念对学生来说,还缺乏一种深切的感知,所以,只能让学生通过读和想象来体会秋天带给古代人的淡淡愁思。使学生明白古诗虽短却能表达出是人的万千思绪,增加对诗的理解与兴趣。
备课日期:9.7 上课日期主备人:利文敏序号:3
10、风筝。
前置性作业:
一、大声读课文,连续读三遍,读正确、读流利。(自由朗读课文,把字读准确,句子读通顺,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用“——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描写心情的词语,抄两遍、读一遍。
1、生字组成的词:
2、描写心情的词语:
三、查词典,将“憧憬”、“凌空”、“倏地”意思批注在课文上。
四、用……给各自然段标上序号。读读课文,想想:课文写的三件事各是哪些自然段。
我知道,第( )自然段是写风筝;第( )到( )自然段是写风筝;第( )到( )自然段是写风筝。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3.练习查阅课外资料,初步培养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文前置性作业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文前置性作业和教学设计。9古诗两首。备课日期 9.5 上课日期 9.25 主备人 利文敏序号 1 前置性作业 一 大声读课文和下面两首诗,连续读三遍,读正确 读流利。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知有儿童挑促织...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文前置性作业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文前置性作业和教学设计。9古诗两首。备课日期 9.5 上课日期 9.25 主备人 利文敏序号 1 前置性作业 一 大声读课文和下面两首诗,连续读三遍,读正确 读流利。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知有儿童挑促织...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文前置性作业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文前置性作业和教学设计。9古诗两首。备课日期 9.5 上课日期 9.25 主备人 利文敏序号 1 前置性作业 一 大声读课文和下面两首诗,连续读三遍,读正确 读流利。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知有儿童挑促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