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阅读训练

发布 2024-01-31 14:50:02 阅读 5982

1.在文章(1)(2)自然段中【】【内加上关联词。

2.从上文看,枫叶有哪些特征?

3.作者写秋冬之交的萝卜以及引用《董西厢》中的警句,各有什么用意?

4.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谈谈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5.作者笔下的枫叶有什么象征意义?

二、阅读 《槐花(季羡林)》完成练习。

自从移家朗润园,每年在春夏之交的时候,我一出门向西走,总是清香飘拂,溢满鼻官。抬眼一看,在流满了绿水的荷塘岸边,在高高低低的土山上面,就能看到成片的洋槐,满树繁花,闪着银光;花朵缀满高树枝头,开上去,开上去,一直开到高空,让我立刻想到在新疆天池上看到的白皑皑的万古雪峰。

这种槐树在北方是非常习见的树种。我虽然也陶醉于氤氲①的香气中,但却从来没有认真注意过这种花树——惯了。

有一年,也是在这样春夏之交的时候,我陪一位印度朋友参观北大校园【a】走到槐花树下,他猛然用鼻子吸了吸气,抬头看了看,眼睛瞪得又大又圆。

“真好看呀!这真是奇迹!”

“什么奇迹呀?”

“你们这样的花树。”

“这有什么了不起呢?我们这里多得很。”

“多得很就不了不起了吗?”

我无言以对,看来辩论下去已经毫无意义了。可是他的话却对我起了作用:我认真注意槐花了,我仿佛第一次见到它,非常陌生,又似曾相识。【b】

在沉思之余,我忽然想到,自己在印度也曾有过类似的情景。我在海德拉巴看到耸入云天的木棉树时,也曾大为惊诧。碗口大的红花挂满枝头,殷红如朝阳,灿烂似晚霞,我不禁大为慨叹:

真好看呀!简直神奇极了!”

什么神奇?”

这木棉花。”

这有什么神奇呢?我们这里到处都有。”

c】陪伴我们的印度朋友满脸迷惑不解的神气。我的眼睛瞪得多大,我自己看不到。现在到了中国,在洋槐树下,轮到印度朋友(当然不是同一个人)瞪大眼睛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一个经验:越是看惯了的东西,便越是习焉不察,美丑都难看出。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是容易解释的:

一定要同客观存在的东西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客观地去观察。难道我们就不能有意识地去改变这种习惯吗?难道我们就不能永远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吗?

我想自己先试一试看,果然有了神奇的效果。【d】我现在再走过荷塘看到槐花,努力在自己的心中制造出第一次见到的幻想,我不再熟视无睹,而是尽情地欣赏。槐花也仿佛是得到了知己,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洋槐,似乎在喃喃自语,又对我讲话。

周围的山石树木,仿佛一下子活了起来,一片生机,融融氤氲。荷塘里的绿水仿佛更绿了;槐树上的白花仿佛更白了;人家篱笆里开的红花仿佛更红了。风吹,鸟鸣,都洋溢着无限生气。

一切眼前的东西联在一起,汇成了宇宙的大欢畅。

注】①氤氲(yīnyūn):形容烟或云气浓郁。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习焉不察:熟视无睹:

2.文章第③段至第段写了两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加以概括。

3.下面的句子是文章原句,请选择它在文中的正确位置()

我在它身上发现了许多新的以前从来没有发现的东西。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4.第段划线句中“这种习惯指文中的哪一句话”?写下来

5.本文三次写槐花,由于看花的情形不同,作者对花的感受也不相同。阅读文章,填写下面**。

6.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③段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他猛然用鼻子吸了吸气,抬头看了看,眼睛瞪得又大又圆。

7.阅读第16段画线句,说说“这样一个经验”在文中体现在哪两件事上?

8、读了文章,你明白一个怎样的哲理?

一、答案。小题2】红得深浓,红得艳丽;耐得住风霜,无畏无惧。

小题3】(1)将萝卜与枫叶进行比较,以衬托(或:突出)枫叶红得直接,红得有气魄。(2)引出自己对《董西厢》警句的理解,强调枫叶能抗得住秋天的肃杀之气。(3分 )。

小题4】运用拟人的方法,采用整齐的句式;表达了对枫叶的赞美之情;语言形象生动,富有抒**彩。

小题5】象征着勇于克服困难、敢于展示自我的劳动者。(意思对即可)

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2】文章的第一节直接点出了“枫叶”的两个特点:红得深浓,红得艳丽;再根据文章的5---6小节的内容概括出“枫叶”的其他特点:耐得住风霜,无畏无惧。

小题3】根据文章的第4段来分析作者写秋冬之交的萝卜主要用意,用意为:衬托枫叶红得直接,红得有气魄。根据文章的第5段的内容来分析引用《董西厢》中的警句的用意,用意为:

强调枫叶能抗得住秋天的肃杀之气。

小题4】为了表现出枫叶的特点,作者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枫叶以人的性格特征,自然的表达了对枫叶的赞美之情。

小题5】根据文章的第6段来分析作者笔下的枫叶有什么象征意义。文章的主旨再第6段得以体现,“一想到枫叶,我也便想到那些在各个岗位上克服困难而挺拔直立的劳动者们,我觉得用枫叶的性格来比喻我们这时代的英雄人物也是毫无愧色的”这几句话,揭示了作者笔下枫叶的象征意义。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的能力。

点评:本题涉及到内容的概括、语言的品味以及象征意义等。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以抒发主观情感为出发点,以空灵飘逸见长,着力点在于准确表达感**彩的语言运用上。

往往借助具体的景或物,通过写景状物来抒发主观情感。文中的景或物是作者抒情的依托,作者往往将所要抒发的情感具象化,运用比兴、象征、拟人等手法,或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或托物咏志,有所寄托,以达到抒情的目的。大致可分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等几类。

因此,对于中学生来说,抒情散文不易读懂。

二、参***:

2.文章第③段至第段写了两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加以概括。

印度朋友看见槐花非常惊讶;我看到木棉花大为感叹。(概括事件答题技巧:谁、干了什么或什么事 )

3.下面的句子是文章原句,请选择它在文中的正确位置(b )

我在它身上发现了许多新的以前从来没有发现的东西。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答题技巧:代入法,带进去试试就知道了)

4.第段划线句中“这种习惯“指文中的哪一句话?

越是看惯了的东西,便越是习焉不察,美丑都难看出。

5.要点:①看惯了,习以为常。

1分②印度朋友的惊奇和赞美,引起作者对槐花的注意。 1分③仿佛第一次见到,陌生又似曾相识,发现了新的东西。 1分④努力制造出第一次见到的幻想,尽情欣赏。

1分。

6.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③段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他猛然用鼻子吸了吸气,抬头看了看,眼睛瞪得又大又圆。

运用了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描细致生动地写了印度朋友看到槐花和嗅到槐花的香气时惊奇的表情。

(找到着眼点,然后按规定程序操作。划线部分就是规定程序)

7.要点:①我看惯了槐花,就习以为常了。2分 ②印度朋友习惯了看木棉花,就不感到神奇了。2分。

六年级阅读训练

七月的天山。七月的新疆,最理想的是骑马上天山。进入天山,戈壁滩上的炎暑被远远地被抛在后边,迎面送来的雪山寒气,立刻会使你感到像秋天似的凉爽。a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 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在山脚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b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下...

六年级阅读训练

一九五四年,率领中国代表团,参加了在日内瓦召开的一次国际性会议。那时侯,美国 与中国人民为 w iw i 敌,采取孤立中国的态度。美国代表团团长杜勒斯到达以后,出于礼节,和 握了手,随后拿了一块手帕擦了又擦,才收起来。看在眼里,也拿出一块手帕,仔细擦了又擦,然后把手帕丢进身边的废纸篓里。在场的外交官...

六年级阅读训练

小学六年级 下 阅读训练 一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 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 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 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