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温病学的心得体会

发布 2024-01-06 01:10:05 阅读 4796

如对于温热病邪热入特定部位进行辨治,分别取用辛寒清热、苦寒泻热、甘寒生津、咸寒滋阴,甘淡渗湿、芳谷化浊等治法,针对性地作用于热在肺经、胸膈、少阳、阳明、肠腑、心包、三焦、膀胱、清窍、胆经、血室、少阴、膜原、阴分等特定部位,选择性地达到辩证用药的一线贯穿。此法有别于传统的六经辩证、卫气营血辩证、三焦辨证的宏观泛指。

2、 对比前后版本的教材,“具体诊断(如是风温还是春温)-证型论治”以及“诊断(如是温热类还是湿热类温病)-证型论治”的思维模式哪一个更好更适合临床,两者是否有矛盾?

3、 温病学在现代传染病中的运用是否是温病学现代发展的契机或者潜力所在?

当然,温病学是以指导急性外感热病的**为最大目标。温病学中虽然对具有致病性强、传染性强的病型阐述不在最大篇幅,但也包括了对某些传染性疾病的研究以及**。结合包括温病在sars疾病等现代新传染疾病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作用,是否可以窥见温病学在现代流行病传染病中的运用潜力呢?

二、对《温病学》教与学的几点建议。

1、要重视对温病源流著述的学习。

只有“崇古远志”才能做到“汲古求新”。对比伤寒与金匮,前二者教学上将条文选列并按照条文逐文解说,而温病学则先阐明温病学的**病机治病特点辨证论治以及临床运用,将前人的总结糅合在其中,结合现代发展用现代语言来阐述,二者各有其特点。但是,个人认为从本学期温病学的学习过程来看,教学上对于温病学相关条文相关古籍的学习并不放在其重点,这一方面也间接使同学们对条文的学习有所忽略。

当然,这与本专业的教学时间安排等客观因素也有关。仅建议教学上同学们也要重视学习温病源流著述,才能更好掌握温病学的内涵。2、在课时压缩的限制下、充分发挥在同学们自主学习能力。

温病学的教材不断更新,其教材内容并不多的那是温病学的内涵却很丰厚,而课时不断压缩,给教学带来很大限制。

3、补充温病学在临床各科的实践以及运用。

目前同学们能了解到的或者在课堂上认识到的温病学在临床的运用都比较有限。虽然老师也竭力为大家介绍很多自己的临床经验,但是在科目或者病种上相对也比较局限。故建议在教材或者教学过程中适当补充温病学在临床各科的实践以及运用,以便同学们的学习。

后话:感谢老师们对同学们的教导与付出!

学习温病学的心得体会

温病学 学习体会。1 要明确伤寒与温病学的联系与不同 在伤寒的基础上发展成为独立的较完善的对温病的系统论述。早在清代就已经有了对温病的 病机的阐述,经过不断发展,到了明清时期最终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也可以说,温病是在伤寒的基础上发展并独立出来的一个体系。温病在伤寒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关热病的更多的创...

温病学心得体会

温病学心得体会三篇。篇一 温病心得体会。认识温病是从大一接触 中国医学史 这门课开始的,那时候听老师讲温病四大家的故事,津津有味。事实上,温病作为四大经典的基本课程之一,无论在中国医学史上还是在临床作用上都有着无可磨灭的作用。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 易化燥伤阴的一类记性外感热...

温病学B》作业3答案 学习

a型题 1.下列除哪一项以外,均为暑湿弥漫三焦的见证 a.身热不扬 2.暑伤肺络可称为 c.暑瘵。3.气粗如喘者,用桑菊饮加 c.石膏 知母。4.壮热面赤,背微恶寒,头晕,心烦气粗,汗多口渴,舌红,苔燥,脉洪大而数。治宜 b.白虎加人参汤。5.暑温的病名首先见于 e.温病条辨 6.风温,邪热壅肺之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