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443a280有关《伤寒论》的书籍很多,《求是》是陈亦人先生为了适应研究生教学主编的课程教材。裘沛然教授谓是书“思欲一决是非于百家之中,立剖精粗于毫芒之际,以启后学,莫兴望洋。”作为研究生学位课程教材,效果很好,深受同学好评。
陈亦人(2024年7月5日~2024年8月24日),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原名陈伟勋,江苏省沭阳人。世业医,幼承家学,稍长复从同闾儒医戴笠耕先生游,于四大经典研习颇深,后悬壶济世,医名渐振。2024年入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师资提高班进修,结业后留校任教。
曾任南京中医学院古典医著教研室副组长、伤教研室主任。现为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名中医、江苏省仲景学说研究会主任委员,享受**特殊津贴。 从事本学科研究近五十年,发表专业**60余篇,主编的《伤寒论译释》经反复修订并多次再版,更臻完善,不仅汇粹了历代医家研究《伤寒论》的精辟论述,而且融进了陈亦人教授研究伤寒论的心得和成果,是当前伤寒学界公认的划时代的研究《伤寒论》巨著;近年来开展的“伤寒论价值研究”和“疑难病辨治规律和方法的研究”,强调伤寒杂病合论,拓宽了应用范围,填补了国内外研究的空白,开辟了伤寒学研究的新天地。
与刘渡舟教授并称为南陈北刘。陈亦人教授的学术观点及见解有提倡外感内伤合论说,推崇“六经钤百病”说,反对“经腑分证”说,认为“坏病即疑难杂病”。陈老认为仲景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成果,著成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医学典籍,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创立了六经与八纲相集合的辨证体系。
仲景能够做出如此巨大贡献首先是因为他有治病救人的崇高理想。仲景对中医学确实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堪称为“继承发扬”的典范。陈老推崇《伤寒论翼。
自序》方柯二氏的论证,认为《伤寒论》中虽无杂病名称,但是许多误治变证,实际属于杂病。外感与杂病的最大区别是有没有表证,当表证已罢,邪已传里。则外感、杂病并无多大差异,既可发生于外感病程中,也可现于杂病中。
论中的许多方证,如苓桂术甘汤证、茯苓甘草汤证、五苓散证、小青龙汤证、黄连汤证、五泻心汤证、吴茱萸汤证、真武汤证、当归四逆汤证、白头翁汤证等,都是杂病中常见的证候,而这些方剂以及其他大多数方剂,也都是**杂病的常用方,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先生认为张仲景辨证论治思想涵盖了几乎所有疾病的诊治规律,提出的“《伤寒论》非外感病专著”学说填补了《伤寒论》价值研究的空白,推动了当代伤寒学学术的进步,赋予了《伤寒论》研究新的生机。陈老先生认为,六经和八纲辨证,皆是对疾病共性的概括,六经辨病治所在,八纲辨病之性质,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章虚谷说:“举六经以统诸病,非伤寒一端而已。“事实就是这样,如叶天士就善用六经分析病机与决定治法,当代已故名医蒲辅周、岳美中等也大都如此。
至如范中林之治内科病,陈达夫之治眼科病,李树勋之治儿科病,以及王友章之治**病等,更是以六经辨证理论,为主要依据。读了陈老的《伤寒论求是》,使我对伤寒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找到一种学习伤寒论的新方法,思考问题的新思路,在今后的学习和临床实践中更好的运用经典理论服务于广大患者。我相信,通过学习《伤寒论求是》,运用不同的治病方法和辨证诊疗思维,能更好的履行救死扶伤的职责。
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
中医一班。李建威。学习 伤寒论 心得体会。关于其流派。在我看来,伤寒论可以分为两大流派,一派是占据绝对主流的辨证论治学派,主张治病要根据脏腑经络阴阳五行的理论来辨 证型 代表人物有刘渡舟,熊曼琪,梅国强,李克绍等,主流医家几乎都是主张 辨证论治 一派是人数较少的主张辨六经辩方证药证的 方证对应学派 ...
伤寒论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伤寒论 是中医讲辨证论治的第一部好书,是中医的理论基础。辨证论治,首重八纲,伤寒论 首先说明了八纲辨证的方法。虽然它并没有明文提到八纲,但实际上处处都是讲八纲辨证,而且讲得非常具体,一一都出诸实践,有理 有法 有方 有药,不落空谈,是中医书籍中最切合实际的一部著作,所以历代中医师都非常重视...
伤寒杂病论心得体会
篇一 学习伤寒杂病论的心得体会。学习 伤寒杂病论 的心得体会。医圣张仲景所著 伤寒杂病论 分为 伤寒论 金医要略 两书,是人类医药史上第一部 理 法 方 药 完备的医学典籍,他第一次系统完整地阐述了流行病和各种内科杂症的 病理以及 原则和 方法,并为后世临床各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初次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