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心得体会

发布 2020-07-04 12:25:28 阅读 2691

篇一:学习伤寒杂病论的心得体会。

学习《伤寒杂病论》的心得体会。

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金医要略》两书,是人类医药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的医学典籍,他第一次系统完整地阐述了流行病和各种内科杂症的**、病理以及**原则和**方法,并为后世临床各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初次阅读《伤寒杂病论》是在大学三年级时,刚接触到中医不久,囫囵吞枣地记了些东西,考试成绩不错,但对伤寒却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了解,只有琳琳碎碎的一知半解。等空暇时再次拿起这本经典时,又有了不一样的体会。例如**停饮性呕吐的茯苓泽泻汤和**水逆的五苓散,同样有茯苓、泽泻、白术、桂枝等药组成,但茯苓泽泻汤以茯苓半斤为君药,再加生姜甘草,**以呕吐不已为主症,而五苓散以泽泻为君药,再加猪苓,**以小便不利为主症。

同样的底方,不同的剂量可以对症不用的病症。再着小半夏汤、生姜半夏汤和半夏干姜散,除了药物剂量的差别外,在**过程同样服用的方法也是各不相同的。小半夏汤宜“分温再服”,生姜半夏汤应“小冷,分四服,旦三夜一服”,半夏干姜散却要“顿服之”,使药力集中而取效迅捷。

同样的药,不同的用法,却又不同的效果。在这些小细节上给的印象特别深刻,常常会引起我们的好奇心,再深入细细体会就会有新的收获,也能体会张仲景在方药上的斟酌。

对于张仲景的遣方用药遵循六经辨证,脏腑辨证。寒热由表入里辨三阴三阳,杂病辨脏腑,辨邪气去留,有独立的一套辩证体系,结合案例可以体会到,往往可将疾病分为外感与内伤两大类。在以后自己的辩证方式中可以将**病机一分为二,以最能突破人体卫外致病的寒邪为代表的六经辨证,以各种内伤因素为主的脏腑辨证。

对于将经典转化为自己的临床经验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本人也因此受益良多。

通过学习《伤寒杂病论》,使我们深感它的基本临床思维是深刻而正确的,时至今日,仍有不可否认的指导作用。若再简化它,也许可用“诊病审因,辨证察机,随机选方,对症用药”四句话。这样较能更直接而深刻地反映基本临床思维。

我们的前人早已总结出中医学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一线贯通的正确思维,相对于西医而言更反映出中医学的一大特色,这些丰功伟绩也足以令我们中医界顾盼自豪。随着时间的推移,讨论的深入,辨病问题的提出及强调,辨证论治时只注意“疾病功能态”,而往往忘记中医**病机的分析与掌握,从而降低了准确性与疗效,对于一证有多方的认识与对策更从“方士”的临床思维上看:“方证相对”、“方药加减则法亦变”就是法寓方中的现实等问题,却促使我们重温医圣张仲景的教诲,以求“温故而知新”。

并结合现代实践提出一些见解。这就是我写这篇文章的初衷。

《伤寒杂病论》读后感

伤寒杂病论 读后感。伤寒杂病论 读后感 我觉得学习 伤寒论 注意其方证很重要。伤寒论 的主要方证源自 汤液经法 其主要内容是继承和发扬 论述了这些方剂的组成和其适应证。分析 伤寒杂病论 其主要内容是六经辨证和辨方证,尤其注重辨方证,近代经方大师胡希恕曾提出 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是在强调经方理论的特点...

伤寒论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伤寒论 是中医讲辨证论治的第一部好书,是中医的理论基础。辨证论治,首重八纲,伤寒论 首先说明了八纲辨证的方法。虽然它并没有明文提到八纲,但实际上处处都是讲八纲辨证,而且讲得非常具体,一一都出诸实践,有理 有法 有方 有药,不落空谈,是中医书籍中最切合实际的一部著作,所以历代中医师都非常重视...

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

中医一班。李建威。学习 伤寒论 心得体会。关于其流派。在我看来,伤寒论可以分为两大流派,一派是占据绝对主流的辨证论治学派,主张治病要根据脏腑经络阴阳五行的理论来辨 证型 代表人物有刘渡舟,熊曼琪,梅国强,李克绍等,主流医家几乎都是主张 辨证论治 一派是人数较少的主张辨六经辩方证药证的 方证对应学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