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安徽卷

发布 2023-12-11 15:40:06 阅读 4389

这里的地理信息是指试题中反映的与地球表层空间位置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事物、现象的信息。命题从能力立意出发,强调引入新材料,构建新情境。试题信息蕴含丰富,形式多样。

获取和解读信息,主要包含发现信息、理解信息、判读信息的重要程度、提炼信息有效内容和价值等思维过程。如何获取和解读这些信息,是考生解答问题的起点。

1、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定性、定量的信息。

文字表述是提供地理信息最基本的方式,包括引文、图表的注记或说明,以及题干(设问、备选项等)中必要的限定或提示。文字信息是解题的基础材料,往往隐含着试题的脉络和解题的思路。

考生要根据文字信息明确试题的要求:是定性描述还是定量分析,是判读还是推理,是分析还是综合,是说明还是评价等,以及所考查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地理概念和规律、地理原理和观念等意图。

2、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

图表地理信息是指各种类型的地理图形、地理图像、地理数据**所提供的信息。

考生首先要能够判读图表中的图(表)名、坐标、栏目、数值、点、线、面、符合、注记等的含义,运用空间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实现文字信息和图表信息之间的转换,明确图表所反映的地理事物或现象。其次要理解它们所反映的地理特征、规律或原理。

3、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

在对试题信息进行通读、理解之后,考生首先要确定信息指向的主题,围绕该主题队所有信息进行筛选和整理,找出重要、关键信息,剔除次要、干扰性信息。其次要对不同信息进行必要的分析与整合,发掘隐含信息,把握它们的内在联系,探寻由关键地理信息所构成的线索,确定解决相关地理问题的路径。

(二)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

地理知识、技能师考查的对象,更是考查的载体。试题从能力立意出发,淡化知识的记忆和复述,强化知识的变式和迁移,关注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淡化单一知识点的个别考查,强化多方面知识的综合考查,关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淡化脱离具体情境的理论考查,强化联系特定区域的应用考查,关注社会现实和学科发展。

1、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按题目要求作答。

这里的调动是指在获取和解读信息的基础上,对相关的已知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的启动和支配。这里的运用是指在调动知识储备的基础上,经过分析、判断、推理、归纳等思维过程解决地理问题。

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既要讲获取的地理信息迅速同相关的知识建立准确而有效的联系,又要自如地组织、运用有关概念、规律、原理等知识解决地理问题。考生一方面要依据《课程标准》,以主干知识为线索,建立完整的地理知识体系,另一方面要关注地理知识的建构过程和应用方法,提升地理思维的品质。

对调动和运用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实质上是对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考查。试题既可以通过设置新的问题情境,要求考生在理解题目(了解实际)的基础上,作出理论上的归纳、分析、解释;也可以给出基本理论或原理,要求考生提出适用于改理论的实际问题。

2、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相关地理信息。

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取的相关地理知识,是指考生通过自我学习和生活体验等多种学习方式习得的地理知识。

试题取材不拘泥于教科书,要求考生拓宽地理知识的获取途径,关注地理学科发展和地理知识在现实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不断提高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对自主学习地理知识的考查,还体现在地理试题的适度开放性上,倡导考生多角度、多层次地审视地理问题。

3、能够运用地理基本技能。

地理技能是地理思考的必要工具与技术,是认识地理环境、解决地理问题的特有方法或程序。

考查涉及的地理技能主要有地理图表的判读和填绘,地理数据之间的转换,地理数据和地理图表之间的转换,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计算、地理实验等。

考查考生地理技能,主要考查考生对各种地理技能的功能、方法和要领的了解程度,选择应用地理技能的合理程度,运用地理技能的熟练程度,以及应用地理技能解决地理问题的正确程度。

4、能够选择和运用中学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

自然地理中有关概念、规律和原理的运用,往往需要借助数学、物理等相关学科的有关技能去加以推导和论证,如数据处理等。人文地理有关问题的认识,常常需要结合思想政治、历史等学科的有关方法加以解释和说明,如纵向比较等。

同时,地理事物的描述和地理问题的论证都离不开文字表达能力,如非选择题的解答要求简明扼要、条理分明、切中要点。

三)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1、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点。

2、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四)论证和**地理问题。

1、能够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

2、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

3、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

4、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

二、考试范围。

考试范围主要包括《课程标准》必修地理1、地理2、地理3,指定选考模块《自然灾害与防治》,以及《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有关内容。

对所列考试内容的考查程度不超过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

第一部分自然地理(地理1)

(一)宇宙中的地球。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二)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大气受热过程。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三)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四)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在不同生产力水平下,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二部分人文地理(地理2)

(一)人口与城市。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工业或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三)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第三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地理3)

(一)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区域的含义。

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地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区域可持续发展。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三)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第四部分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5)

本部分为指定选考内容,分值占地理总分的10%左右。

一)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

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及其主要特点。

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

二)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

**、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三)自然灾害与环境。

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四)防灾与减灾。

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灾情监测和评估中的作用。

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或应急措施。

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第五部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有关内容。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是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基础,因此义务教育部分的地理课程内容是高考必然要涉及的内容。考试内容包括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等部分。地球与地图部分是高中地理必要的基础知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部分是高中地理知识必要的载体。

(一)地球与地图。

经纬图。地图上的方向、比例尺、常用图例和注记。

等高线地形图。

二)世界地理

世界海陆分布,陆地地形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其对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世界主要河流、湖泊及其主要特征。

对地区或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自然资源及其分布、生产、**等情况。

不同尺度区域(如地区、国家)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方面的主要问题及其基本对策。

三)中国地理。

我国的疆域与行政区划。

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主要山脉和地形区。

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成因,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区。

我国主要河流、湖泊及其特征。

秦岭—淮河一线等重要地理分界线及其地理意义。

我国北方、南方、西北和青藏地区的主要地理特征。

城乡统筹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

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方面的主要问题及其基本对策。

四)乡土地理。

安徽省自然地理总体特征和主要自然灾害。

安徽省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方面的主要问题及其基本对策。

三、题型示例略

附提高高考地理解题能力的方法:

一、良好的审题习惯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前提。

高三学生复习时重解题轻审题的现象比较普遍,一些学生在做题时匆匆浏览题目后便立即下笔解答,结果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因审题不清而导致失分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在做题时应留出更多的时间审清题目,明确试题要求和考查意图。

审题就是要看懂题意,找出题中尤其是图中的隐含条件,理解关键词语、限制性词语、问题所涉及的时间、地点、图名和地理背景等,分析题目内容与课本的关系、分值与答案要点的关系。要达到此要求,下列几个审题习惯需要注意培养:

1.审清题干的习惯。

逐字逐句读题,不能扫读。②找中心词、关键词、限定语,准确把握这些词语的内涵与外延。如选择题备选项中,有“都”“全”等词多为错项。

③严防题目中的概念被自己偷换,如:华北与华北平原、气候区与气候、分布规律与分布地区、水能与水电等,这些相似词语的地理含义是不同的。④对长句作一定的语法分析,准确断句。

⑤可在试卷上用铅笔作标记:画点、画线、画圈等。

2.抓住信息的习惯。

分项检索信息,如:示意图要先读图例,坐标图要先弄清各坐标轴所代表的地理事物,**要先读表头,再读其他内容。②对某一地理事物不同年代的变化图、多项因素统计表,要细心地比较信息的变化。

③对图、文、表三者中相关信息要进行有机整合。④对图、文、表中的信息进行转换。⑤正确运用信息(尤其是数据信息)来回答问题。

3.展开联想的习惯。

从图、表、文中不能直接获得答案的,要进行联想。联想要尽量回归课本,回归地理原理和规律;要挖掘题中的隐含信息,但不能改变题目的条件或添加条件。

4.前后互推的习惯。

对选择题题组、简答题的各个小题,解题时要前后照应,互相推理,从中启发思维,寻求答案。但要注意,选择题题组的总题干的材料,才是各小题的可靠条件和依据,不能改变题目的条件或添加条件。前后互推一般是在感觉题干信息不足以解答问题时,扩充有效信息来帮助正确解答问题。

这种迂回战术在碰到难啃的“硬骨头”时十分有效。

二、清晰的思路是提高解题能力的核心。

由于地理原理的应用和地理问题的分析均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因此,学习时可根据这些规律,建立自己的思维模式(本辑《试题调研》中提供的思维模板、万能模板值得同学们借鉴),形成适合自己的解题思路。

进入高三后,同学们要特别注意解题思路的归纳和总结,对每次练习、模拟考试获得的解题思路方面的“经验、教训”都要认真总结,最好记录在学习笔记上,经常翻阅。下表是一位地理成绩优秀的学生整理的有关河流问题的解题思路。

2024年高考 安徽卷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安徽卷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第 卷。本卷共20小题,每小题6分,共1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血浆中的抗体是浆细胞产生的分泌蛋白。下表列出的抗体肽链合成与抗体加工的场所,正确的是。2.右图为大豆叶片光合作用暗反应阶段的示意图...

2024年高考安徽卷物理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安徽卷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一 选择题。14.单项选择题 2010年安徽14 伽利略曾设计如图所示的一个实验,将摆球拉至m点放开,摆球会达到同一水平高度上的n点。如果在e或f处钉子,摆球将沿不同的圆弧达到同一高度的对应点 反过来,如果让摆球从这些点下落,它同样会...

2024年高考 安徽卷 化学

选择题 7 碳酸亚乙酯是锂离子电池低温电解液的重要添加剂,其结构如下图。下列有关该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分子式为c3h2o3 b 分子中含6个 键。c 分子中只有极性键。d 8.6g该物质完全燃烧得到6.72lco2 8 下列有关实验的选项正确的是 9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在酒精灯加热条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