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安徽卷

发布 2020-05-20 11:38:28 阅读 7230

绝密 ★ 启用前。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

语文试题解析。

一、题型剖析。

1、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命题人摘选了一篇2024年刊载在《新华文摘》上的社科类文章。文章的题目命题人没有提供,但通过通览选文,学生很容易把握主题是围绕艺术和技术的关系展开的。

过度地技术操作渐渐淡化了艺术本来的魅力。这一问题在2024年被人们普遍关注,其中冯小刚导演对马年春晚的改变就集中反映了这一问题。

2、文学类文本阅读。命题人节选了***总理夫人程虹女士翻译的散文。这篇散文来自美国散文家西格德 f 奥尔森的《低吟的荒野》。

散文阅读与鉴赏,一直是学生较为头疼的题型,因为它相对于**阅读主观性强,把握理解的难度较大。而今年的选文又来自于外国作家的作品,似乎一下子提高了难度。有阅读体验的人,在读到这篇散文时,很容易联想到梭罗的《瓦尔登湖》,我们从前的教材里也选过,遗憾的是当前的教材已经将它删除。

好在,命题人在命制题目时,不偏不倚,注重学生的**分析,因此,该题的难度也不大。

3、名篇名句默写。命题人将其范围严格限定在《考试说明》圈定的基本篇目中。试题的形式,依旧采取的是二选一的模式,甲是摘选自初中所学的《孟子》名句;乙全是摘选自高中教材所学的名篇名句。

4、文言文阅读。今年命题人选择了两篇同述一人的选文形式,可谓创新。孙星衍的文章是主,较为全面介绍了朱筠先生,而姚鼐的文章选段明显是辅助,补充说明朱筠先生的治学气度。

朱筠虽不是安徽人,但和安徽的关系非常紧密,不仅因曾在安徽境内任职,更为安徽后学起到了重要的启发教育意义。所以,今年的文言文充分体现了地域文化和安徽特色,两文各自论述,相互关照,互为整体,符合文言文阅读浅显的原则。

5、古代诗歌鉴赏。命题人提供的是宋词鉴赏。词人马子严对于高中生无疑是陌生的,且试题对于人生经历也未加注释,由此两道题目的命制就淡化了“知人论世”情感的理解,更多地注重对诗歌中运用的技法的分析。

两道试题也采取了最大限度“包容”的命题理念,在题干中把学生需要赏析的角度逐一道明,降低了试题的难度。

6、语言文字应用。命题人依旧设置了六道题,三道选择题考查语言基础知识,三道主观题注重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考查。和以往区别的是,今年用两道选择题的量考查了字音和字形,说明了语文命题逐渐回归基础的趋势。

7、作文题。今年命题人依旧采用的是材料分析题的形式,注重学生对材料的分析概括能力。材料的原型来自于现实生活——宋丹丹与宋方金的剧本之争。

作为高考作文题,命题人隐去了新闻当事人,留下的是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思考。这种命题思路,近年来似乎成为高考作文命制的主体思路。遗憾的是,在新浪网公布的作文调查中,安徽的这道作文题又中枪了,再次当选“最奇葩”。

我想,这背后凸显的是许多学生作文构思缺乏开拓性,对待问题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材料讨论的是“演员修改剧本”问题,对于中学生绝对是一个陌生领域,但事件背后折射的道理却是每位中学生都应知晓的。无论是站在谁的立场,都可以去行文,但作为优秀作文绝不是就事论事,而应“牵一发而动全身”。

论争的两方面,体现的是“创新”和“原则”的问题。演员修改剧本,一定是根据需要的修改,是对剧本的再创造。但这种修改,不是无原则的,而应恪守剧本精髓。

抛开“剧本”,我们由此拓展开,可以联想到许多。比如,高考前笔者提醒学生们关注的中日关系,完全可以作为本道作文题的构思角度。

二、总体评价。

遵循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考试大纲》和省教科院编写的《考试说明》的要求,今年安徽省试卷在形式上较平稳,但在内容上稳中有变,以贯彻新课程的理念,体现新课程背景下语文学科考查的特点。

1、联系生活实际——体现大语文理念。

试题中涉及的社会生活是多角度的,从一般论述类文章到作文,贯穿整套试卷的就是时代气息。语文是什么?这么多年,语文教育者在孜孜**,学生乃至家长也在徘徊中困惑。

“技术代替艺术”、“领导人的夫人”、“恒大亚冠夺冠”、“4g智能手机”、“电子商务业绩”、“自主创新能力”、“大型射电望远镜”、“全民阅读调查”、“舌尖上的美食”、“两宋剧本改编之争”等等话题,在当前都是热点,而热点进高考试题,似乎也向高中语文教师传递着大语文的理念。

2、注重两基考查——体现高考改革方向。

国家已经进入改革的深水区,教育领域的改革自然也是深化改革的一部分。不久将公布的《高考改革方案》,不管力度有多大,注定都会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高考改革的总体思路和总体目标就是减轻学生的负担,培养复合型人才。

因此,高考试题的命制对高考改革具有导向作用,至少它会影响基础教育者教学方向的调整。2024年安徽省语文试卷对语文基础知识、基础能力的考查比重明显上升,充分体现了高考改革的方向。

3、强化理性**——体现课程改革理念。

2024年安徽卷在主观题命制上最大程度尊重了学生的主观思维,加大了**题型的考查力度。譬如,第13题是一道传统的**题,从维护文本的原汁原味角度考虑,不难发现语段在全文构思中具有的作用。但如果学生认为可以删除,只要言之成理,我相信也会得分。

第14题从本质上说就是一道主题**题。可贵的是,命题人提供了“独木舟之道”的广义范畴,然后希望考生自选两个角度谈对它的感悟。角度是多样的,只要围绕“由荡舟引发的诸多感悟”,任意角度都是合理的。

因此,这道题也属于**题范畴。这样的**题,很显然是立足文本理解基础上的**,绝不是盲目随意地**,也就是理性地**。

第i卷(阅读题,共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 3题。

当今的艺术仿佛在兴致勃勃地享受一场技术的盛宴。戏曲舞台上眼花缭乱的灯光照射,3d电影院里上下左右晃动的座椅,魔术师利用各种光学仪器制造观众的视觉误差,摄影师借助计算机将一张平庸的面容修饰得貌若天仙……总之,从声光电的全面介入到各种闻所未闻的机械设备,技术的发展速度令人吃惊。然而,有多少人思考过这个问题:

技术到底赋予了艺术什么?关于世界,关于历史,关于神秘莫测的人心——技术增添了哪些发现?在许多贪大求奢的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我们不难看到技术崇拜正在形成。

②技术是艺术生产的组成部分,艺术的创作与传播从来没有离开技术的支持。但即便如此,技术也从未扮演过艺术的主人。《史记》、《窦娥冤》、《红楼梦》……这些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的思想光芒与艺术魅力,而不是因为书写于竹简,上演于舞台,或者印刷在书本里。

然而,在现代社会,技术的日新月异造就了人们对技术的盲目崇拜,以至于许多人没有察觉艺术生产正在出现一个颠倒:许多时候,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而不是艺术演变的内在冲动。换言之,这时的技术无形中晋升为领跑者,艺术更像是技术发明力图开拓的市场。

中国艺术的“简约”传统隐含了对于“炫技”的不屑。古代思想家认为,繁杂的技术具有炫目的迷惑性,目迷五色可能干扰人们对于“道”的持续注视。他们众口一词地告诫“文胜质”可能导致的危险,这是古代思想家的人文情怀。

当然,这并非号召艺术拒绝技术,而是敦促文化生产审慎地考虑技术的意义:如果不存在震撼人心的主题,繁杂的技术只能沦为虚有其表的形式。

这种虚有其表的形式在当下并不少见,见怪陆离的外观往往掩盖了内容的苍白。譬如众多文艺晚会和其他娱乐节目。大额紫荆慷慨赞助,大牌演员频频现身,大众传媒提供各种空间……形形色色的文艺晚会如此密集,以至于人们不得不怀疑:

这个社会真的需要那么多奢华呈现吗?除了玩会还是晚会,如此贫乏的文化想象通常预示了主题的贫乏——这种贫乏多半与技术制造的华丽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时的技术业已游离了艺术的初衷,众多的娱乐节目——而不是艺术——充当了技术的受惠者。

技术是一个中性的东西,是一种工具,关键在于怎么使用。对于技术的盲目崇拜无异于对于工具的盲目崇拜,这种崇拜的实质,是重技而轻道,重物而轻人。如果任由其泛滥,容易遮蔽掉技术背后真正关键的东西——使用技术的人的作用与良知。

前一段诸多社会事件引起**大哗的时候,并没有多少人将这些社会事件与技术联系起来。从瘦肉精饲料、三聚氰胺奶粉、毒胶囊的制作到利用**、互联网精心设计的钱财欺诈,**同声谴责的是无量企业、利欲熏心的商家、心狠手辣的**以及失职的监管机构,而技术研发者的责任似乎被轻轻放过,人们没有看到参与这些社会事件的技术人员出面道歉,这个环节成为盲点因而遭到遗忘——文化领域的事情也似乎常常如此。社会的进步、文化的繁荣,需要让技术与道德的关系重回人们的视野之中,如此我们方可避免陷入技术盲目崇拜的陷阱与误区。

选自《新华文摘》2024年第23期,有删改)

1. 下列关于“技术崇拜”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 从现象看,技术崇拜就是大型文艺晚会中声光电的全面介入和各种闻所未闻的机械设备等诸多技术手段的过度应用。

b.从原因看,技术崇拜过分强调日新月异的现代技术对艺术创作和传播的作用,许多时候源于艺术生产中的技术消费。

c.从结果看,技术崇拜所形成的华丽风格,弥补了娱乐节目艺术主题的不足,从而让娱乐节目成为技术使用的受惠者。

d.从实质看,技术崇拜无异于工具崇拜,重技而轻道,重物而轻人,忽视了艺术演变的内在冲动在艺术生产中的作用。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理解文中重点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a项把“技术崇拜”的范围缩小到了“大型文艺晚会”,不合文意;b项偷换概念,原文“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而非“艺术生产中的技术消费”;c项从结果角度看技术崇拜,只看到文中提及的好结果,而对作者重点论述的不好结果问曾提及。

d2. 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段针对当前许多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技术应用贪大求奢的现象,对技术的作用进行了反思和追问,明确指出艺术领域中技术崇拜正在形成,自然引出本文话题。

b.段先明确艺术和技术的关系,借着分析文学作品成文经典的原因,指出在现代社会艺术和技术本末倒置;段联系中国艺术传统,进一步阐述艺术和技术的关系。

c.段与两段形成递进关系,先指出光怪陆离的外观往往掩盖了内容的苍白,接着通过一些娱乐现象表明由技术主打的娱乐节目主题贫乏,技术游离了艺术的初衷。

d.段首先指出技术的工具性,然后联系社会现象,揭示技术使用人员的作用和良知才是真正的关键所在,从而得出重新审视技术和道德关系的结论,与段相照应。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学生概括文段信息能力。此题综合性较强,但由于选择支都是对固定语段的分析,所以考生容易明确阅读区间。c项指出段与两段形成递进关系,明显错误,段是在两段分析的基础上顺承而来,没有语意上的递进关系。

3. 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艺术生产从来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如果艺术作品不存在震撼人心的主题,那么炫目的技术就只能是虚有其表的形式。

b.古代思想家反对“文胜质”,认为繁杂的技术具有炫目的迷惑性,“炫技”势必干扰人们对于“道”的持续关注。

2024年高考语文安徽卷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安徽卷解析 井永战。不同点 变化点 2012年安徽高考语文卷延续了近两年的高考试题结构和考查形式,遵循了 考试大纲 的稳定性和新颖性要求,贴近生活,关注社会。考查内容仍以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为重点,注重综合性 灵活性 思维性,突出 学以致用 的教育理念。创新...

2024年高考语文安徽卷 答案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安徽卷 语文答案解析。第 卷。一 1.答案 c 解析 a.中国经典一般意义上与 经 应该是一致的 无中生有。b.中国经典的核心思想是 三教合一 错,原文是 三教合一 实在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 d....

2024年高考语文安徽卷 答案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安徽卷 语文答案解析。1.答案 b 解析 a.不充分表达个人感情 错,原文是 是不表达什么感情的 c.科学家都 范围扩大,应该是 追求真理的科学家 d.不是 概念 而是 特点 考点 重要句子含意。2.答案 b 解析 a 从科学陈述和科学定律是 真的或者假的 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