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安徽卷 答案

发布 2020-05-20 11:50:28 阅读 1358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

语文答案解析。

第i卷。一、

1.【答案】d

解析】a.根据原文“在许多贪大求奢的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我们不难看到技术崇拜正在形成”可知,“大型文艺晚会”缩小了范围;且“就是”说法过于绝对;b.根据原文“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而不是艺术演变的内在冲动”可知,应该是“源于工业社会中的技术消费”;c.

根据原文“如此贫乏的文化想象通常预示了主题的贫乏——这种贫乏多半与技术制造的华丽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知,不是“弥补……主题不足”而是“预示……主题贫乏”。

2.【答案】c

解析】“④段与②③两段形成递进关系”错。②段明确艺术和技术的关系,③④两段分别从古代和当下来说明人们对技术与艺术关系的看法。二者为并列关系,而非递进关系。

3.【答案】a

解析】b.根据原文“目迷五色可能干扰人们对于‘道’的持续注视”中的“可能”可知,“势必”说法过于绝对。c.

根据原文“艺术更像是技发明力图开拓的市场”中的“更像”可知,“艺术是技术发明力图开拓的市场”叙述事实化,不合文意;d.根据原文末句可知,“就能实现社会的进步文化的繁荣”说法过于绝对。

二、4.【答案】d

解析】殷勤:恳切。

5.【答案】a

解析】均为副词,才;b.介词,用来/介词,以致;c助词,……的人/用于主语后,引出原因。d.连词,表递进关系/连词,表承接关系。

6.【答案】d

解析】张冠李戴,根据“其后文正主持文教”可知,主持文教的是他的弟弟文正公朱珪。

7.【答案】(1)先生认为经学应以文字训诂为基础,(便)在安徽印刷发行许慎的《说文解字》来教育读书人。

2)在资历老、声望高以后,(他)便大力倡导文人学士应把读书和培养品德的文章作为本分,不能趋附巴结权贵。

3)他的文章才思新奇气势豪放,在义理、事物、情态方面无所不包,想要的意思都能透彻地表达出来。

8.【答案】翻腾妆束,闹春苏堤,爱春之心;步履迟迟,驻足流连,惜春之情;三三两,唤船离去,叹春之意。

9.【答案】香红渐稀,是面的描写;花褪雨,絮沾泥,则是点的刻画。勾勒写意,细节神,点面结合,相互映衬;以景起情,丰富了词作的情感内涵。

10.【答案】甲:①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乙;①芳与泽其杂糅兮。

沉吟至今。各自东西南北流。

玉露凋伤枫树林。

唯见江心秋月白。

梦入芙蓉浦。

三、11.【答案】(1)奋战抗争,欢快得意。

2)挑战凶险,超然生死。

12.【答案】(1)荡舟人划桨灵活自如,得心应手,船桨犹如荡舟人身体的一部分;人舟和谐,融为一体。

2)长满荒草的小路,是通向历史、连接传统的路;荡舟人走过时,便与往昔旅者心灵相通,并从他们那里得到精神的鼓舞。

13.【答案】示例:

1)不可删。结构上,⑤段承接上文对急流中荡舟之乐的描述,并由此转入下文对独木舟之道的阐发,衔接顺畅自然;内容上,⑤段所强调敢做的探险精神,是独木舟之道内涵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上文内容的深化。

2)可删。结构上,⑥段首句可直接上承④段,删去⑤段,上下文联系更为紧密;内容上,⑤段意在强调荡舟体现的探险精神,而此意已蕴含在上文关于荡舟之乐的描写之中,删去不影响文意味蕴藉。

14.【答案】示例:

1)独木舟之道即自然之道,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划独木舟有一种与大地和睦相处、融为一体的感觉;荡舟的过程中既能感受荡舟之乐,欣赏自然之美。也能从自然中获得精神启迪。

2)独木舟之道即生存之道,体现了一种朴素的生活哲学。荡舟人背着行囊远离家园,漂流荒野,就能直面生活的本质,懂得简单就是幸福,从而获得精神的充实与内心的宁静。

3)独木舟之道即探险之道,就是崇尚一种敢想敢做的挑战精神。狂风暴雨和急流中,充满着变化多端、无法**的险情,荡舟其中,能够真正感受自然的力量,激发出置生死于度外、抗争命运的勇气与豪情。

4)独木舟之道即自由之道,就是追求一种超越限制、摆脱羁绊的自由境界。独木舟小巧灵活,不受水域限制,荡舟人可以达到任何心驰神往的地方,充分享受划独木舟带来的自在与乐趣,体验到无拘无束的心灵自由。

5)独木舟之道即传统之道,就是通过体验传统生活方式来反思现代工业文明。当独木舟穿行于渐趋荒僻的水道时,荡舟人与往昔旅者精神相通,感慨古老明智的生活传统的逝去,并对现代人远离自然的生活方式进行反思。

第ⅱ卷。四、

15.【答案】b

解析】16.【答案】b

解析】a.切蹉—切磋;c.雷震雨—雷阵雨;d克敌致胜—克敌制胜。

17.【答案】a

解析】a.弥足珍贵:形容更加值得珍爱、重视。

b.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

c.蒸蒸日上:形容事业天天向上发展,十分兴旺。

d.当仁不让:泛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退让。

18.【答案】

19.【答案】示例:同学们,展板上介绍的巨型球面射电望远镜,口径有500米,像一只巨碗,安放在天然喀斯特洼坑中。它建成后将是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能为我们探测遥远的天外之谜。

20.【答案】(1)④①

2)示例:甲:就地取材,讲求新鲜。

乙:秉承传统,注重养生。

五、21.【提示】

本则材料取材于2024年3月份宋方金与宋丹丹之间的一场口水战。宋方金撰写了一篇长微博,指出在拍摄《美丽的契约》期间,80%的词都是宋丹丹现场改编的,于是引发了娱乐界对于演员能否改编剧本的讨论。材料紧贴时事要闻,引导考生关注现实生活,旨在要求考生能对现实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

首先,从审题立意上看,简单地赞成一方或反对另一方都不可取,考生应深入思考双方观点。参考立意:坚持与改变。

其次,从文体的选择来看,2024年安徽省的高考作文题比较适合选择议**来写,便于考生发表不同意见。对于一篇优秀的考场议**来说,考生除了要做到前面所说在审题立意时观点鲜明而不片面外,还要做到逻辑推理可,如此才不会犯低级的逻辑错误,而能在思维质量上进行比拼。

文言译文:先生姓朱,名筠,字竹君,是顺天府大兴人。九岁时到都城学习,十三岁通晓《五经》,以善写文章著名。

先生年轻的时候英俊奇异,秉性超过一般人,他与弟弟文正公朱珪,都因为善写文章著名,深得皇上赏识。等到父亲去世,回家守丧,服丧期满不肯做官,想到名山大川游览。适逢他的弟弟去觐见皇帝,皇上询问先生的情况,才不敢故意称病,对他的弟弟说:

“你败了我的雅兴呀。”先生认为经学应以文字训诂为基础,便在安徽印刷发行许慎的《说文解字》用来教育读书人。又上奏朝廷请求收集散失在民间的《永乐大典》,皇上看了奏章后,认为他的观点很新奇,就任命他开设四库全书馆,皇上亲自写了一首诗来记录这件事。

又因为《十三经》的文字在传抄的过程中错误较多,朱筠上奏请求皇上仿照汉朝熙平、唐朝开成的先例,选择文臣校正《十三经》,并把校正的文字刻在石碑上立在太学里,奉旨缓些办理,于是朱筠就写了《十三**字同异》若干卷收藏在了家里。在这个时候,皖、闽等地的儒生听说他写了绪言余论,才知道学习者应该讲究根基的学问,因此全国各地爱好学问擅长写文章的人,都很仰慕先生并想跟他游学。而征君戴震、观察史王念孙等人,都在经术训诂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们没有得志前都在先生幕府,最终因为编书在当时有了名气,大概都因为先生的启发吧。

先生性格刚正不阿、嫉恶如仇。低俗之人不敢到他家去,贫穷但有某一方面擅长的人,先生便赞不绝口。先生住在都城,带着酒向先生询问字的人,路上络绎不绝;所到之处,跟着他游学的总是有百十人左右。

先生在资历老、声望高以后,就大力倡导文人学士应当把读书和培养品德作为本分,不能趋附巴结权贵。他在安徽督学时,表彰婺源之前的文人江永、汪绂等,让他们主持乡贤祠,用来帮助那些崇尚古代质朴之学,勤于学习儒学经典的人。在福建,他与弟弟朱珪相互交替为官,一时传为美谈,并且福建的学子拉着他的车辕跑着相送的,几百里都不断绝。

此后文正公主持儒学,国内名流都在暗中被提拔,大多是先生赏识的人,所以当时的世人称依据经典,爱好古代经典的人为“朱派”。先生常年考证古籍文献,同时喜欢研究铸在金属器物或是雕刻在砖石上的文字,认为能够为研究经史提供佐证。做文章仿照司马迁、班固,尤其擅长叙事。

书法上参悟精通六书,有隋以前的字体风格。他的家里有藏书万卷,经常坐满客人,谈话论辩超过当世所有的人。所到过的名山大川,都要查找奇观游览胜景,都城的文人对他的传诵吟咏,到今天都没有间断。

先生为人坦荡,胸无城府,在家里对兄弟友爱,在外面喜好交游,称赞别人的好处,惟恐说的不够,如果别人有了过错他总是加以隐瞒,有些后辈文人,大多因此有了好名声。他的家里从早到晚,不曾断过客人,与客人饮酒谈笑日夜不断,而先生博闻强识的能力不曾衰退。有时在他闲暇的时候写点文章,他的文章才思新奇气势豪放,在义理、事物、情态方面无所不包,他想说的意思都能透彻地表达出来。

他做学使的时候,遇到官学中那些贤良的教师和学生,他像同辈一样亲近,勉励别人做学问先要识字,语意十分恳切,离开后别人喜欢回想他说的话。他想写的书最终没有完成,留下有诗文集若干卷。

2024年高考语文安徽卷 答案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安徽卷 语文答案解析。第 卷。一 1.答案 c 解析 a.中国经典一般意义上与 经 应该是一致的 无中生有。b.中国经典的核心思想是 三教合一 错,原文是 三教合一 实在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 d....

2024年高考语文安徽卷 答案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安徽卷 语文答案解析。1.答案 b 解析 a.不充分表达个人感情 错,原文是 是不表达什么感情的 c.科学家都 范围扩大,应该是 追求真理的科学家 d.不是 概念 而是 特点 考点 重要句子含意。2.答案 b 解析 a 从科学陈述和科学定律是 真的或者假的 这...

2024年高考语文安徽卷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安徽卷解析 井永战。不同点 变化点 2012年安徽高考语文卷延续了近两年的高考试题结构和考查形式,遵循了 考试大纲 的稳定性和新颖性要求,贴近生活,关注社会。考查内容仍以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为重点,注重综合性 灵活性 思维性,突出 学以致用 的教育理念。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