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1

发布 2023-11-13 14:37:06 阅读 3768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广义农业是指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五种产业形式;狭义农业是指种植业。农业属于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注: 凡是本文中标有此★符号, 就是为了“刻意强调”。后面课文解读就不特别说明。

标题信息:1、时间—古代(原始社会——2024年)

2、内容:古代农业。

3、对中国古代农业发达的评价,是指同一时期相对中国以外的地区,农业的发展程度相比较而言。

温馨提示:农业发展史的**,主要从以下九点展开:①农作物种类②农具革新③耕作技术④耕作制度⑤水利工程及灌溉工具⑥经营方式⑦社会环境⑧农业政策⑨土地制度。

本课主要**①——点。⑦⑧三点在第四课讲解。

教材原文:中国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据传说,神农氏遍尝百草,找到适合人们食用的谷物和药草;还创制了农具一耒耜(lěi sì释义:

古代一种耕地用的农具,即原始的犁。也用作农具的统称。),教人们种植谷物。

神农氏(传说姜姓部落的首领,由于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称为炎帝)被尊奉为中国农业的始祖。考古学家在华北和华南都发现了远古时期的粮食作物遗存,特别是距今约一万年的稻谷。这说明中国那时就有了早期农业。

中国农业在先民的积极推动下发展迅速,在古代世界居于领先地位。

教材里的这段文字从两个方面解读:

1、由于中国在商朝时期才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探索这之前的农业发展史主要参照民间传说,虽然可信度低,但是反应了中国先人重视农业和农耕文明的历史悠久。

2、今天,科技发达,通过考古,发现被称为“中国农业始祖”的神农氏之前,即一万多年前中国就有了早期农业。也由此说明历史书上很多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定位,可能随着科技发展、考古发掘、资料解密等而重新定位。)

手持双齿耒的神农氏。

**解析:神农氏被称为“中国农业始祖”,他手中农具双齿耒才值得关注的,因为此农具在中国农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此农具用于“松土”,大大提高农业生产力,人们的生活也逐渐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早期农业主要是相对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而言。主要指原始社会至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因为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技术的推广,使农进入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阶段)

教材原文: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教材里这段文字介绍了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粟主要是北方人种植,水稻主要是南方人种植。)

浙江河姆渡遗址的稻谷遗存。

历史纵横。从世界范围看,农业起源中心主要有三个:西亚、中南美洲和东亚。东亚的起源中心主要是中国。

中国的原始农业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农业比较,具有鲜明的特点。在种植业方面,★中国北方以粟为主,南方以水稻为主;西亚以种植小麦、大麦为主。畜养业方面,,中国最早饲养的家畜是狗、猪、鸡和水牛,猪一直是主要家畜;而西亚以饲养绵羊和山羊为主,中南美洲则饲养羊驼。

以上材料可以反推,中国人今天种植的小麦是由西亚传中国。

补充:2024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镐京遗址持续进行考古发掘,在一个西周中期用于填埋垃圾的灰坑里,考古人员发现了一批碳化的小麦颗粒。由此说明至少在西周时期中国人就懂得种植小麦。

农业的发展史的学习过程中,关注新品种的引进非常重要,因为可能改变农村的经济结构,甚至人口数量。比如明清时期中国人大量种植来自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红薯等高产农作物,导致人**增,人口的增长又会引起政治、经济等产生变化。)

教材原文: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人们先用石刀、石斧把树木砍倒,晒干后放火焚烧,再用石犁翻土播种。

(原始人使用石制的农耕工具这种说法没有问题,但是说操作流程是“人们先用石刀、石斧把树木砍倒,晒干后放火焚烧,再用石犁翻土播种”,我个人觉得此种说法不严谨。试想若遇一稍大一点树,用石刀、石斧砍倒,得耗费多少时间,为什么不直接放火焚烧,再用石制农具松土,大树经过火烧后,干脆砍倒这一环节都免了,省时省力。原始人生产的具体环节都是后人在推测。

推测不符合逻辑是很正常,包括我的推测。),土地耕种一两年后,地力下降。为了寻找肥沃的土地,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

教材原文:随着松土工具耒耜(lěi sì)的出现和普遍使用,农业生产力得到提高。(★生产力的发展史就是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革命史。

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是能否制造工具。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的标志。研究农业发展史应该特别关注农具和农业技术的变革。

)是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金属工具的出现说明当时的生产力提高)。由于青铜比较珍贵,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那时候的农具,都比较粗笨简单。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已经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用杂草沤制肥料治虫灭害(这段文字介绍生产技术提高或说生产经验不断丰富)。这样,土地可以连续耕种,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

将以上文字设计一个问题,渗透唯物史观:

铜制的农具相对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要先进得多,为什么没有得到广泛使用?

在回答上述问题之前,先了解唯物史观中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概念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生产力: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也可以通俗的说:生产力人们生产的能力,简称“生产力”。)

生产力的三要素:

生产工具:(生产力发展的标志。“标志”是眼睛直接能看见的事物。

比如同样一个人分别用锄头和挖土机去挖土,因为工具不同,就能直接判断生产力高低,所以把生产工具作为生产力发展的标志。人虽然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核心的要素,但是一般情况下不能肉眼识别人与人之间生产能力的大小,因为“人不可貌相”。说到这里要提醒同学不要要钻牛角尖,比如把一个大人和一个婴儿比生产力,同样能直接判断生产力的大小等。

)劳动者(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核心的要素。生产工具再好都是人造的,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要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要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

劳动对象,劳动对象一般指土地。劳动对象的改变也能体现生产力高低。如今天可以去深海作业获取石油,还可以去太空遨游等等。

生产关系: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制度、政策等。

生产关系的三要素:

生产资料归谁所有;

人们之间地位关系。

产品如何分配。

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决定人与人地位和产品如何分配。比如一股份公司,公司股权(股权就是生产资料的表现形式)最多的股东在公司一般最有话语权、地位最高,公司工人因没有掌握公司的生产资料就成为被剥削的对象,社会地位就相对较低,公司盈利后股东分红也是按股权比例分配。

二者之间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解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指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这是人类社会运动的规律,不能违背,否则就会受惩罚。

如建国初期,因为急于求成,不考虑当时中国的生产力水平,搞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严重阻碍中国生产力发展,所以导致中国出现三年严重困难时期,因为这三年困难时期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是指制定的相关制度和政策能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生产关系就对生产力有推动作用,反之则有阻碍作用。(反作用包括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和“阻碍作用”。)

以上文字看上去,与本课知识无关,其实它是历史研究方法中最重要的方法——唯物史观分析法。如果学生吃透唯物史观的知识,又能灵活运用于历史现象和问题的分析,对很多历史现象和问题的认识和解释就能迎刃而解。

下面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铜制的农具相对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要先进得多,为什么没有得到广泛使用”这个问题。

解析: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说明生产力水平提高了。按唯物史观的原理应该建立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制度),但是当时仍然保持奴隶制生产关系。

即:奴隶主完全占有生产资料,奴隶一无所有,连自己都是奴隶主财富的一部分;奴隶主与奴隶之间是残酷的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之间的关系。甚至奴隶主掌握着奴隶生杀予夺的权利;奴隶辛苦创造的大量物质财富,被奴隶主完全占有,只给奴隶少量的维持生命的生活资料。

(注:给其生活资料就好比骑摩托车要加油一样。)

这种体制必然导致两大阶级之间的矛盾激化,奴隶必然会反抗奴隶主的剥削和压迫。奴隶反抗奴隶主最低级又、最常见的方式——破坏奴隶主的生产工具。

青铜农具本身造价高,奴隶又常常把对奴隶主的恨发泄在工具上,这样就算奴隶主想用青铜工具也不敢用。

后来由于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推广,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开明的奴隶主意识到与奴隶之间矛盾不断激化,奴隶可能大规模造反,损坏奴隶主贵族的根本利益,迫使他们改变其剥削方式,让奴隶获取“自由”,“奴隶”主要靠租种“奴隶主”的土地自行组织生产,劳动工具自备。“奴隶”只要交足“奴隶主”规定的地租后(地租形式有:劳役地租,是最初的地租形式。

实物地租是最常使用的地租形式。货币地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剩下的财富自己支配。生产关系就由奴隶制生产关系过渡到封建生产关系,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被激发出来,同时被释放的这部分“奴隶”的身份已经变成了“农民”,不可能故意破坏自备的工具。

先进的生产工具一旦出现就容易得到认可、使用和推广,促进生产力发展。此时“奴隶主”也变身为“地主”。先进的封建生产关系在生产力不断发展过程中就会逐渐取代落后的奴隶制生产关系。

因此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水平才是阻碍先进工具不能广泛使用的根本原因。

教材原文:西周时期,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说明中国的农业在西周时期就基本上形成体系。

自成体系也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之一。)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也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农业发展为什么能让人们的生活从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解析:1、人类之所以频繁迁徙是因为农业没有发展到一定高度之前,很难在固定的土地上获取维持长期生存的食物。随着松土工具耒耜(lěi sì)的出现和普遍使用,农业生产力得到提高,为人们提供相对充足的食物,为长期定居奠定物质基础。

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 早起农业生产的出现。1.原始农业 1 起源 距今一万年左右。2 作物培植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3 相当发达 距今七八千年。4 耕作方式 刀耕火种。5 生活方式 为了寻找新的耕地,人们经常迁徙。2.商周时期 1 生产工具 出现青铜农具,使用少,主要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 石犁。2 经验...

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高考考点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知识梳理。一 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1.起源 最早可追溯到距今年左右,在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 距今年时,中国的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2.原始农业生产状况 主要耕作方法是为了寻找肥沃的土地,人们经常迁徙。3....

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导学案

文华高中历史必修2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导学案。班级组名姓名。学习目标 1 掌握古代中国农业的生产工具 主要耕作方式以及著名的水利工程。2 理解小农经济及其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点。重点难点 重点 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难点 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自主学习 一 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