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教育之路是一条漫漫长路,需要我们用大半辈子甚至是一生去走完它,那么专家的引领将是这漫漫长路中的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们,让我们在这条路上少走一点弯路。很荣幸在10月3日、4日两天聆听了特级教师武琼老师的示范课及对一完小、四完小四位年轻老师的点评课,一天半的时间虽说很短暂,但是我所接收到的新思想、新理念确实很丰富的。
首先来谈谈四位年亲的老师,他们虽然很年轻,教龄不长。但他们在课堂中所展现出的那种青春活力,那种过硬的基本素质,那种创新意识、自省反思……的精神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与他们相比我真是自叹不如。从他们的身上我得出了这样的感悟,那就是趁着年轻,好好加强自身的基本功,好好“练功”。
感谢四位老师的精彩讲课,正如武老师所说的:正是有了他们的大胆尝试,才会有我们的不断进步,是他们为我们创造了这样的机会。
接下来,我想说的当然是我们敬爱的老师了,与武老师接触可以说这是第二次,第一次听她讲座时,她留给我映像最深的一句话就是教学要关注“三本”即生本、文本、人本。今天她再一次的提及了这个话题。这句话让我真真切切的明。
白了我们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这三本是缺一不可的,要将他们有机的融合起来。
与上次的讲座不同的是,武老师这次亲自进行了示范课《七律长征》,还对四位与我们相仿的语文老师的课进行了细致入微的点评,讲课及点评话语中无时无刻不渗透着当今的新课标、新理念、新思想。这对我们参加活动的所有语文老师来说无疑不是一顿营养大餐。因为她有理论、有实践,让我们听的明白,听的入心。
就拿武老师的这节示范课来说吧,她的设计思路是那样的清晰、视角是那样的独特、方法是那样的与众不同。武琼老师精巧而又不露痕迹的问题设计,循循善诱又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充分展示了教育名家驾驭教材、调控课堂的深厚功力,整节课自然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让听课老师不禁拍手称快,更深刻体会到武老师教育无痕、润物无声的教育艺术和名家风范。她的这堂课让我明白了。
在课堂上武老师不仅注重知识的学习,而且强调方法的传授。她启发学生要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学习。一堂课上再高明的老师传授的知识也是有限的,但老师教给学生的方法其影响却是深远的。
方法的指导带来的是自主的学习。这样的教学才能给学生一把学习的钥匙,打开无限丰富的学问的殿堂。
语文教学既有人文性又有工具性,二者不可偏废。扎扎。
实实培养学生读写的能力与培养学生情感价值观紧密结合,才能提高课堂的有效性、生动性,让学生真正受益。我们教语文不仅仅是为了教会孩子那点仅有的课本知识,是为了提高他们语文学习的能力和整体的语文素养。武老师的课堂让我们懂得了我们教给学生的应该是遣词造句、朗读、概括文意精心研读文本的能力,扎扎实实的教孩子,一步一个脚印地夯实基础,培养能力。
学生掌握不好的地方,有意识放慢教学的节奏,让学生真正弄懂。而且在诵读、人物形象的赏析中,通过联想想象,创设情境,还原文本,让学生真实的感受人物的心情、神态,自然地领会文章的妙处,激发学生阅读古典**的兴趣,激发对历史人物、民族文化的热爱,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统一。语文教育不能没有人文性,人文性如同语文教学之魂,失去了魂,语文就失去了生命力,而工具性是语文教学之根,失去了根,魂也就失去了依托。
武老师在课堂上非常关注学生。她认为学生的需求是教学的起点。启发学生,为他们排忧解难。
武老师认为一定要捕捉学生的需要,而不是按我们的需要上课。有效性在**?一定是在学生那里,这才是真正的有效。
哪些是学生已经读懂的,那些是未读懂的,学生面临的真正困、挑战是什么,教师一定要明了。发现学生在哪儿有问题,一定停下来,慢点走,帮他们度过难关,“顺学而教,顺势而导”。反之,如果眼中没有学生,只是按自己的教学流程走,那就成了走。
教案,一节课下来,教学任务看似完成了,但学生却是一头雾水,留不下什么深刻的印象。这样一节课一节课的走马观花,所有的知识都是浮光掠影,学生所得也就非常有限了。
当然,在武老师的课上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还有很多,最值得我们沉下心践行的就是吃透课标,吃准年段标准,把每一节课与课标相联系,使每一件事都在课标上找到落脚点。吃透课标,精读文本,不断研究学生,研究教法、学法,积淀学养,一点一点把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培养、情感的陶冶落实到每一节课中,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
总之,感谢这次的培训。专家的指导只是给了我们一个方向,但真正的践行与否还在于我们自己。老师们,让我们在专家的带领下做我们该做的事,教我们该教的知识。
听武琼讲座心得体会[篇2]11月9日上午,又一次听到了武琼老师那极具感染力的声音。因为学员的强烈要求,培训班今天又**了武琼老师的**。
武老师的讲座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她举了大量的鲜活的例子来谈朗读训练的技巧,今天上午虽然还是因为授课老师未开讲临时**的,只是短短的二三十分钟,但却颇受启发,尤其是武老师提出的对学生进行“提前量”的训练和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判断孩子的朗读更是让我耳目一新。
吴老师说,朗读一定是在充分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下的活动,而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一定是借助文本来体会的。
如《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中老师们往往把重点放在前三段的指导,而忽略了后三段。后三段说的是告别,那么朗读该怎么指导?
老师们的处理往往是一段比一段高,吴老师说,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感受文章所描写的场景,列车开动前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在哪儿,是怎么在话别,走进车厢后呢?列车开动了以后呢?应该说,声音是渐行渐远,随着场景的变化,声音是越来越小,而不是与越来越大、越来越响,所以说,朗读一定是清晰的认识课文。
惊弓之鸟》这篇课文的重点是训练更羸的四句话,说了什么意思,之间是什么关系,最后是朗读训练。中年级学生存在段间不连贯,朗读就是训练让他把句子连起来,通过读让学生建立这种联系。
而有的老师为了引导学生自我学习、感悟,往往会采用表演的方式帮助理解,但是,脱离孩子认知基础的表演恰恰会适得其反。《晏子使楚》,让孩子分组表演,学生表演的像唐僧,不伦不类,这样的表演是不能帮助学生理解到文章内涵的,因为学生不理解文本,不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所以表演起来语气不符合情境,我们让学生表演的目的是什么?你注意到了什么,你要通过表演达到什么等等。
学生表演不出来是因为难,不理解才难。所以朗读不是简简单单地要求学生读出语气、神态,一定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读。不同的文章朗读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对于一些说明性文章,如《新型玻璃》,朗读的重点是要注意停顿。
朗读一定要重视学生的体验。武老师举了一个例子,说有一次听一位老师讲《瀑布》,其中有一段写得特别美“如烟,如雾,如尘……”老师先进行了范读,读得声情并茂,入情入境,然后说:“谁能模仿老师的语气来读一读?
”学生读得跟老师的语气有所不同,老师就不满意,说“谁再来时试一试?”这里,有一个问题要思考“孩子为什么给老师读得不一样?”**看瀑布看起来是仙境,而孩子看起来是好玩,水珠在孩子眼里是灵动的、有趣的,所以学生读起来的节奏就跟老师不一样,他读得是快乐的,站在孩子的角度,进入到孩子的世界去判断:
在理解和感受上,哪些是可以认同的,哪些是需要商量和交流的?“你为什么这样读?”当孩子的体会确实有偏差时,可以跟他商量、讨论,“是不是可以试着这样读?
”这才是真正的教学民-主、
谈到朗读的速度,武老师说,朗读要根据课文的内容掌握速度。一般情况下,朗读比说话稍慢点。一种情况是内容不同节奏不同。
情调不一样,速度不一样。第二种情况是学生年龄不一样,速度不一样。第三种情况是教学过程的起止不同,速度不一样。
刚开始朗读和结课时朗读速度是不一样的。朗读技巧在于学生的“提前量”,“提前量”指的是朗读时看的比读的要提前。孩子认字,要告诉他看词读词如“安全”,这样对学生进行提前量的训练。
生读,实际眼睛是看的后面的字,根据提前量调整语速。
单单一个朗读背后竟蕴藏着这么多的知识,吴老师不仅仅是在在告诉我们朗读指导的技法:文本不同,学生年龄不同,朗读指导亦不同;更让我明白了——朗读指导贵在得法,指导得法贵在用心。
我听熊川武教授讲座心得体会
学生就是一堆生命的可能性。理解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感到不受歧视,很愉快,这就是成功!谈到理解教育,熊教授满脸洋洋自得 理解教育 是指在理解理论指导下的与理解对象沟通,在感情 认知 行为上策划并实现生命可能性的过程。这一概念的含义在于通过师生间的理解与沟通,探索加速后进生转化的规律,形成 优秀生更...
听名师讲座心得体会
参加 园丁论坛 活动的收获与体会。2013年10月24日下午,作为 名师工作室 成员,我有幸参加了丹东市教育系统第12届 园丁论坛 活动,倾听了诸多名师课改10年来的经验与体会,感受颇深。活动分三大板块 名师谈课改10年来的经验与体会 与名师面对面 名师领导与观众互动。会场气氛热烈,名师与领导精彩的...
听名师讲座心得体会
5月10 11号,全市幼儿教师在上级领导的组织安排下听了南京特级教师的教学观摩课,使教师深受震撼,真正感受到了 新课。程,新理念,新思路 带来的新变化。刚接触学前教育时,我原本只是觉得照顾小孩子是件简单的事,只要有耐心,爱心,责任心,再加上会一些基本技能就好。经过专业入门课和朱家雄教授进一步对学前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