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后感

发布 2023-09-12 16:36:55 阅读 2489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后感1

在学校的图书馆中发现了闫学老师的《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一书,因为之前读过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便如饥似渴地读起来,读的过程中我不仅重温了苏霍姆林这位教育大师的教育思想,而且感受到了闫学老师对教育现状深深的忧虑和积极去改造的努力,感受到了知识分子的责任担当。这其中对我触动最大的是他们一致认同阅读可以改变教师和学生的命运,对此我也有同感。在教学过程中,我更认同阅读可以极大地提升师生学习生活的质量。

曾几何时,我也非常热衷于和学生一起读书,我们读报纸上最新鲜的文章,我们读自己最感兴趣的杂志,读成本的传记、杂文、随笔,读后我们交流讨论,有时会因为对书中的观点看法不同而争得面红耳赤。又几何时,因为考试,为了成绩,我们只能选读课标要求的名著了,因此我们的读书交流中少了许多争论,少了许多思想撞击的火花,少了许多心与心的交流……读书都少了,更不要说写了。原来我们每周一篇周记,每周一次长达一个半小时的周记交流,每次周记交流中同学们都想尽办法创造新的形式,每次交流后都评选同学们最喜爱的周记,每次周记交流时,学生之间的唇枪舌战,每次周记交流时学生们两眼熠熠放光……如今这些场景都不见了踪影,教和学都少了许多快乐,也少了许多美好的回忆……记得我的学生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获奖作文的素材就来自周记,我们退休的胡铁之老校长每次看到报纸上有我的学生的习作发表,都要赶来祝贺,老校长一直都保存着他的孙子——曾经是我的学生上学时写的读书笔记和周记。

记得曾经的学生家长对我说,她儿子说顾老师是他遇见的最好的语文老师,当时我只觉得这是学生和家长的溢美之词,因为我知道自己没有姣好的面容,没有甜美的嗓音,没有潇洒的书写,没有渊博的学识,何以能配得上学生和家长的评价?现在读过《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和《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后,才明白是我带领他们读书和评写周记,让他们的初中生活多了一些色彩,多了一些回味,因此觉得我这个老师与众不同吧!我的学生升入高中后,和别的学校的学生尤其是一些名校毕业的学生交流自己周记点评活动时,让对方羡慕不已。

这个活动让学生多年以后都回味无穷。

读完《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后,我在自责,为什么学生这么喜欢的活动,我竟然没有坚持做下去,仅是因为考试的原因吗?答案很清楚,就是自己太没有定力,没有自己的坚守。读完《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坚定地相信:

作为语文老师,一定要和孩子们一起多阅读,一起多练笔,一起多评点,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文采飞扬,让初中的语文学习成为孩子难忘的回忆,初中的语文学习为孩子今后的人生奠基,学习生活工作因读书而美好!坚守自己的选择!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后感2

我怀着极大地兴致品读了闫学老师写的《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一书,感受颇深。书中闫学老师根据自己多年的从教经验,将实际与苏霍姆林斯基的理论相结合,通过一个个小故事、小案例,来讲述教育的方法。从这本书中能让我深刻地了解到苏霍姆林斯基真正的“把整个心灵献给了孩子们”,也能读出闫学老师对苏霍姆林斯基的崇敬之情,她在书中多次提到“我想做他那样的教师”,同样我也读出了闫学老师本人对待教育的热忱和投入。

仔细品味,受益匪浅,浮想联翩。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从题目看就很吸引我,苏霍姆林斯基是位伟大的教育家,一生写了许多教育著作,本书的作者闫学也是一位特级教师,她在书中写道:“苏霍姆林斯基,一个为了爱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的人”。虽然我们也许不能够做到为了爱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但是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去爱每一个孩子,把整个心灵献给每一个孩子。

的确我在初读时印象很好,所以读得特别轻松,闫学老师的写法很自由,这种笔法很容易阅读,很容易让人接受。作者闫老师在《自序》中这样说:“其实,我更愿意把苏霍姆林斯基看作一座灯塔,那是世界教育史上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

它召唤着我们,指引着我们,在教育这条路上永远向前,向着光明的方向。”是呀,我觉得我们就是应该在更多灯塔的指引下不断前进。学无止境,我们应该不断充实自己,磨练自己,具备更加丰富的知识底蕴,以适应瞬息万变的未来教育。

阅读下来,第二辑中《教育就是不断更新》留给我的印象更加深刻,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在我看来,生命因为不断地丰富与更新,将永远充满魅力。所以,我虽然有痛苦,但从不绝望,不论是作为一个教师,还是作为一个活在人间的人。

”这段话让我深受鼓舞,我和闫学老师有着同样的感受,充满魅力的人生需要不断地丰富与更新,痛苦却不绝望,我想我也要做一个这样的教师,做一个这样的人!

还有书中第四辑《每一个教师都该成为学校的骄傲》中提到:“教师具备了深湛的专业知识,开阔的视野,对科学的浓厚兴趣,以及独立研究的能力,他就是一个足以令学校骄傲的教师。:由此我也想到:

在我们的学校,就是要培养具备这样“条件”的教师,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成为学校的骄傲,这不仅是一个良好的愿望,也是作为教师的。职业尊严所在。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老师的智慧不是堵塞道路,而是开拓道路,照亮一条知识路。”这次我算是初次接触到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些教育思想,的确,当读到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怎么说怎么做时,我的心灵都会受到一次洗礼,对苏霍姆林斯基的崇敬会加深一次,让我感觉苏霍姆林斯基的确是为教育而诞生的,他为我照亮了未来的教育之路。

以后,我也要品读更多的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让自己的心灵在一次次净化中不断得到提升!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后感3

假期中,我随心地慢阅读了《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一书,让自己进行了一次心灵之旅。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一书中多次提到苏霍姆林斯基那浩瀚如烟的巨著,多次提及那浩如烟海的广阔思想,本书只是作者结合当下教学现实**现的问题及对苏霍姆林斯基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作出的一些想法,同样在对苏霍姆林斯基童话般的教育教学向往、憧憬的同时也让我再一次陷入了对现在教育状况的一些沉思。

书中好多内容都设计了我面对的“无法解决”的问题,有的简直是作为教师的我们在现行这样的教育背景下会不谋而合的大众想法,然而这些想法在阅读过后可谓真的是又一次心灵的撞击,就这样在我阅读的过程中有了很多次反问、甚至质问;很多次无奈、叹息;很多次向往、膜拜;很多次感慨、激动……

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信条,也是他在写给教师的教育遗嘱中所郑重提到的。其实这一点对于教师而言无须多言,每一个教师都深知阅读的必要,诚然明白是一回事落实是另一回事,和书中所写的一样,作为现代大教育环境背景下的我们,面对了大量的复杂工作,工作量达到20课时每周,面对每天都需要“处理、解决”的学生,面对公开课、汇报课等的筹备,面对各级各类的比赛,为职称评定的诸多奋斗……所以我们可以大声地喊出“实在抽不出时间来看书”。

书中阐述了苏霍姆林斯基提及的在帕夫雷什中学有一个具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他的课上的非常出色,以至于听课的教师和视导员都听得入迷,忘了记笔记。当询问这位历史教师究竟花了多少时间备出这样一节精彩的课,他的回答是:用终身的时间备每一节课,但今天这节课只用了15分钟。

其实透过他的回答,的确可以感受到这位教师以其丰富的底蕴,自己广阔的视野对学生进行了一场知识的感染,在他的课堂上或许早已经超越了教材教参,他就是凭借了自己强大的知识优势和精神魅力,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甚至照亮了学生今后寻求知识和人生理想的道路。我想这样的课堂是每一个老师的追求,或许这不是神话,只是需要我们有更丰厚的知识底蕴,试想作为一个教师上课时已经不被框于课本的本来结构逻辑中个,可以随意调整自己,关注学生的表现,随时可以与学生进行谈话式的教学,在丰盈的知识长河中学生当然会自由驰骋。所以无论多么忙,一定要坚持阅读,不为任务而阅读,只为自己而读,就像其中一个章节提出的:

将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让读书成为跟我们呼吸一样的自然行为。

只有教师读书才能最终成为改善自身改变教学现状的主要依赖,只有这样,课堂才不会成为现成真理的灌输与接受的地方,才会成为感受自身理智的存在、实现心灵自由交流的地方。其实本书中提及的很多内容,都无疑显示了阅读的重要性。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后感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 这本书。读后收获很大,以下几点体会很深 1.这是一本指导教师做一名好老师的专业的好书。每个学生都是一块美玉,我们是用锄头还是用精美的刻刀去雕刻呢?答案可想而知,当然是要用刻刀了,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 这本书就是我们老师们要用到的那把精美的刻刀。2.这本书教会了我怎样做一名有...

读《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后感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 读后感借暑假闲暇之际,我拜读了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 这本书。开始只是随手翻开看了看,可是渐渐就被它吸引了,越读越觉得闫老师写得贴近我们教师的生活,给我们点亮了一盏如何成为一名好老师的明灯,正像书中自序中写的那样 我想做这样的老师。一 孩子喜欢那些喜欢孩子的人书中有苏霍姆林...

《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 读后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 读后感。前段时间读了特级教师闫学著的 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 读了这本书之后,你不由得会产生这样的愿望,我们的教育都是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育,我们的教师都是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一 学生劳动意识。凡是热爱劳动,双手灵巧的孩子,往往聪明好钻研,学习上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