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劳动过程的知识含量不高。工业化初期知识、科学、技术不够发达,劳动过程的脑力支出、知识含量不高,简单的、以体力支出为主的、按时间计算的劳动是主要的劳动形式。因此,马克思还不可能对科技创新劳动在创造价值中的独特作用加以系统论述。
第三, 指挥、 管理劳动还不能作为独立的劳动形态。 工业化初期, 随着产业革命和生产力发展, 一边是资产者财富的积累, 另一边是无产者贫困的加深,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创立之初,面对的就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尖锐斗争, 劳动价值论创立的使命就是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不合理性和被新社会制度取代的必然性。
在当时,指挥、管理主要还是资本家的职能,而资本家行使指挥、管理的职能与剥削目的是结合在一起的,而绝大部分劳动者是被指挥、被管理、被剥削的。因此,马克思就不可能把指挥、管理劳动作为创造价值的独立劳动形态来研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的不断推进, 大量新情况、 新问题涌现出来, 社会劳动出现了许多新特点,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有了新的实践土壤。但是,按照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服务性劳动、科学研究劳动、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 经营管理劳动,由于都不直接创造物质产品,都不创造价值。这一原创含义,与现实经济活动存在着巨大的矛盾,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遇到了一系列挑战。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如果整个过程从其结果的角度,从产品的角度加以考察, 那么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表现为生产资料, 劳动本身则表现为生产劳动。 ”他接着说, “这个从简单劳动过程的观点得出的生产劳动的定义对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绝对不够的。
马克思指出, “随着劳动过程本身的协作性质的发展,生产劳动和它的承担者即生产工人的概念也就必然扩大。 为了从事生产劳动, 现在不一定要亲自动手, 只要成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 完成他所属的某一种职能就够了。 ”马克思又同时指出, “但是,另一方面,生产劳动的概念缩小了。
资本主义生产不仅是商品的生产, 他实质上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上面论述表明: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范畴的内涵也是随其研究问题的发展而不断扩大的, 生产劳动这一概念的含义不是固定不变的。
在社会化大生产总体劳动中, 生产劳动的范围不只是直接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还包括不一定要自己动手的科研、管理工作等。
马克思认为, “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这种区分本身,即同劳动独有的特殊性毫无关系, 也同劳动的这种特殊性借以体现的特殊使用价值毫无关系。 ”马克思在考察服务劳动时,曾明确指出,服。
务是“以劳务形式存在的消费品” ,服务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想象的或现实的和一定的交换价值。 ”在今天社会主义条件下,随着第三产业大力发展, 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含义也应当有所发展和变化, 必须**和重新认识服务性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就这部书的历史意义, 恩格斯曾说:“ 自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 没有一本像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 对于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 资本和劳动的关系, 是我们现代全部社会体系所赖以旋转的轴心, 这种关系在这里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说明, 而这种说明之透彻和精辟, 只有一个德国人才能做到,这个人就是马克思,他攀登到最高点,把现代社会关系的全部领域看得一览无遗” 。
资本论》 是一百多年前的著作, 当今世界的形势已发生巨大的变化, 但它的基本理论仍然是今天的人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马克思的思想已经获得全人类的意义,他不仅为 19世纪的人类所拥有,为 20世纪的人类所重视,而且, 作为人类的一笔宝贵的思想遗产,在以后人类各个世纪中,它都将被继承、被发扬光大。
《资本论》读后感
资本论 是德国思想家马克思创作的政治经济学著作,资本论 全书一共有三卷,以剩余价值的概念为中心,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其中第一卷研究了资本的生产过程,分析了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第二卷研究了资本的流通过程,分析了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第三卷则描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分别研究了资本以及剩余价值的...
资本论读后感
资本论 读后感。第一卷第二十章工资的国民差异。虽然很早就听说了 资本论 这部伟大的著作,但是直到这个学期,因为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课,我才有机会第一次接触并阅读了 资本论 因为个人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只读了其中比较感兴趣的章节。我阅读了第二十章关于工资的内容,有了一些个人的想法。马克思说 在第一卷...
《资本论》读后感
伟大源于不断地思考。读 资本论 有感。华丽的封皮上这样写道 这是唯一一本彻底改变了20世纪命运的书,问世百余年被译为70余种文字全球累计销售20亿万册,推动世界的十大思想巨著之一。的确,资本论 就是一本这样让人心怀敬畏的书。然而,正是它不论从学术上还是政治上都带来的巨大成就让我有一种距离感。我能读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