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中生长。
—读李政涛《教育常识》有感。
谭文华。第一次接触到“教育”与“生长”二词时,在拜读大教育家杜威著作中了解的教育理念。第二次体会教育与生长的内涵,是在***的《教育常识》中。
究其内心而言,如若定要让我具体阐述一下对教育与生长的理解与实践总结,我仍缺乏广泛的经验。但研读完全书,却唯独这第九章让我印象最为深刻,既如此,我便因而展开,谈一谈我个人对其的理解。
在***的这本《教育常识》中,他提及了一个尤为重要的教育内容——一名教育者的眼光。此处的“眼光”并非是主观意念上的打量,揣测,而要求教师立足于儿童,立足于教育,立足于自我,以一种纵向的发展观,去解读教育。这一种“教育的眼光”并不是教师所特有,也不意味着教师一定拥有,其实我们每一位善于思考,善于立足于思考的人都能具备这样的“眼光”。
带着“眼光”,我们观察变化万千,琳琅满目的世界,**这芸芸万千之存在与生命生长的关系。之所以我这边不用“事物”替代“存在”是因为从哲学的角度出发,“存在”(being)一词更能包容世间万物。这种与生命相联系的“眼光”由***在书中分为两类:
1.“外眼光”:围绕个体成长的外部条件;2.
“内眼光”:围绕个体发展过程,发现并解决问题。我认为,“内眼光”的重要性远大于“外眼光”,其原因主要如下:
1.“外眼光”难以改变。个体成长的外部条件具有一定的客体性与给定性,正如书中提及的具有**词汇暗示表演的戏剧一例来看,无论是剧本本身还是演员,都为客观合理存在的对象,但是观众的选择是主观的。
这时,“内眼光”便能主动让儿童舍身剧外,不购票欣赏此类剧演出。
2.“内眼光”对个体的成长更具备指导意义。当教育者着眼于过程之中,便会发现成长会面临众多的窘境,而正是这时机不一,捉摸不定的窘境为改变带来无限的可能性,引导教育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也许会耗时、耗力、耗情,但从发展的角度出发,一切终是迎上而行。
3. “内眼光”可以更加积极地向“外眼光”转化。两者之间本身就是相互渗透的,我进一步的看法是,“内”更具备转向性。
也就是说,从某种程度而言,当我们成功的解决个体成长的问题时,也在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举个例子:当我们看到孩子在玩手机时,作为家长自己也约束自我,减少将关注与电子产品的时间,这样孩子看到父母的行为后,也会减少自身的相关行为出现。
同时,家庭教育好环境也得到了改变。
综上而述,从教育者的角度出发,拥有良好的教育“眼光”不仅是为了受教育者的良好成长,也帮助教育者自身改进自我,发挥教育力量。当然,以上的观点也只是我的个人理解,如有不足,诚恳地望大家指出。教育之路,始终向前,不忘初心,生长无限。
2023年3月2日星期一。
《教育常识》读后感
今天中午在办公室休息,我闲下心来,拿起 教育常识 本书,慢慢地翻开,读一读,让我感慨良多。我时常思考 究竟自己做一名什么样子的教师?从电视看到关于教育的正面或是负面的新闻,让我常常思索 什么才是爱,怎样对学生的爱呢?联想到我,作为一名聋人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没有成熟的经验,也没有高超的教学技巧,不懂怎...
李政涛教育常识读后感
因为序言。中告诉我 之所以倡导教育常识,是因为那些遍布世界的令人心痛的教育,几乎都与对常识的遗忘 对常识的违背和扭曲有着或明或暗的关联。例如,不少教师总是津津乐道于教导学生认真读书,好好学习,但自己却不爱读书,不会学习,丧失了自我教育的欲望和能力。反思自己,不正是不少老师中的一个吗?怀着反思教育常识...
反常识读后感
在日常生活 投资和工作中,经常会听到有人说 要用常识思考,好似只要运用常识思考就可以做出正确的决策和行为似的。尤其是在投资领域,总有人说只要不利令智昏,运用常识,那些高息揽储 庞氏 垃圾工程等等都将无处遁性。常识真的就这么万能吗?恰恰相反,实际情况是人们被骗常常正是因为他们只运用了自己的常识去考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