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涛教育常识读后感

发布 2023-09-12 16:36:54 阅读 1294

因为序言。中告诉我:之所以倡导教育常识,是因为那些遍布世界的令人心痛的教育,几乎都与对常识的遗忘、对常识的违背和扭曲有着或明或暗的关联。

例如,不少教师总是津津乐道于教导学生认真读书,好好学习,但自己却不爱读书,不会学习,丧失了自我教育的欲望和能力。反思自己,不正是不少老师中的一个吗?

怀着反思教育常识的紧迫感,我认真读完了这本书,就像作者说的:

我期待的读者,是能够在思考、质疑、实践中完成自我建构的读者。理想的阅读,不是‘六经注我’,而是‘我注六经’。

我抱着这样的态度,尽情地品味作者的智慧。下面对本书的感悟,略谈一二:

1、本书的编排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全书分为人性常识、教育理想、教育过程、教育内容、学生常识、教师常识和教学常识等7章。从各章标题来看,该书的论述体现了一个从大到小、从学理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的发展过程。

该书语言具有散文的风格,每章分为数节,每节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论述。作者或从一个日常用语的释义开始,或从一个日常故事的讲述入手,娓娓道来,引领我们进入他要描绘的世界。但是在这个世界里,他似乎又是一个隐者,需要思考的依旧是我们,是我们用自己的生活注释他的文字,而不是他的文字注释我们的生活。

该书所讨论的,多是严肃的话题,但是并不显得生硬,反而因为散文化的语言,使它在严肃中透着轻灵。2、在教育过程常识。

这一章节中,作者认为是教育即转化,教育的过程是转化的过程,这一观点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作者在文前提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觉得自己讲的很清楚了,但学生还是不明白。

在教师看来,再简单不过的知识和道理,在学生那里却是一片复杂的混沌。这与简单、浮光掠影式的备课有直接关系。备课备什么?

作为一个有着十几二十几年教龄的中年教师而言,课程基本结构和课型把握一般不会有问题,而是我们是否在课堂上使教学成为复杂的思考工作,成为获取知识的活动。

了呢?是否找到了新旧知识的嫁接点和新知的生长点,引导学生十分明确的理解、感觉到和看到那不懂的地方。

并且激发其**的热情?且经历了**的过程?3、在教育内容常识。

这一章节中,作者认为解读教材需要三种眼光:**眼光,教师眼光,学生眼光。反思自己今后的教学,要多运用学生的眼光。

来解读教材。正如书中所说的:这是站在学生角度,从学生成长需要出发的思考---为此,教师需要设想:如果我。

是学生,初次遇到这样的教学内容,我。

是否有兴趣?我。

为什么要学这个内容,给我几个理由。我。

理解这些知识的鱼塘困难和障碍在**?我。

该如何学习,把这些书本中的知识、老师教的知识转化为我。

的知识?联系初中的英语教学:不妨做好以下四点:首先用学生的视角捕捉语言;其次用学生的感受体验情感;再次用学生的眼光链接生活;最后用学生的思维思考问题。

总之,李政涛教授的《教育常识》这本书带着严肃、认真和尊重的态度,引领我们找回和确立常识、倾听和理解常识、再思并创造新的常识。对常识的遵循和坚守是教育工作者的一种基本素养和道德底线。

《教育常识》读后感

今天中午在办公室休息,我闲下心来,拿起 教育常识 本书,慢慢地翻开,读一读,让我感慨良多。我时常思考 究竟自己做一名什么样子的教师?从电视看到关于教育的正面或是负面的新闻,让我常常思索 什么才是爱,怎样对学生的爱呢?联想到我,作为一名聋人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没有成熟的经验,也没有高超的教学技巧,不懂怎...

《教育常识》读后感

在教育中生长。读李政涛 教育常识 有感。谭文华。第一次接触到 教育 与 生长 二词时,在拜读大教育家杜威著作中了解的教育理念。第二次体会教育与生长的内涵,是在 的 教育常识 中。究其内心而言,如若定要让我具体阐述一下对教育与生长的理解与实践总结,我仍缺乏广泛的经验。但研读完全书,却唯独这第九章让我印...

《李吉林与情境教育》读后感

读 李吉林与情境教育 有感。在学校要求的自学专著中,我选了 李吉林与情境教育 来读,并不是想盲从名师,而是想使自己在教学中又更大的进步,在小图书馆偶然发现了介绍李吉林老师的文章,也对她所创立的情境教育还没有更深认识,所以怀着对知识的渴望,带着对李吉林老师的欣赏与敬仰之情来阅读此书的。而读完这本 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