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尽信书不如无书。斜塔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西欧人信奉多年的“真理”在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落地之时轰然倒塌。
千年“真理”尚且如此,更何况是面对着有主观能动性的孩子。教育是充满创造性的活动,不是一成不变的,用不变的理论来面对变化着的孩子,用千篇一律的方法来面对独具特色的人,那样,教育也只能成为生产机器的机器。因此,青年教师们我们需要用一种审视的眼光和高度来研究教材,做好对教材的多元解读、创造性解读,非照本宣科。
同时,秉持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观,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正如冷老师十几年如一日的坚持,读书、教书、反思。
冷老师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诠释了教育的真谛、教师的使命与责任,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指引着教师们的前进方向:一天天读书,一天天教书!
一天早晨,捧着这本书在地铁里阅读,被崔永元和教师们的精彩对话所吸引,一不留神竟坐过了站。北京十一学校的教师,确实够有魅力的。
十一学校始终不断地在进行着教育教学方面的改革和创新,将自己的优秀教师遴选出来,为他们举办教育教学思想的展示活动,让更多的人们从不同的视角来了解十一学校的变革,了解教师们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学校将该活动冠名为“课堂里走出教育家”,每次都邀请崔永元来主持,从2023年到2023年,先后有11位教师通过这一平台展现各自的风采。
每位教师的展示基本上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学校为这位教师精心拍摄的大约10分钟左右的**,生动活泼地再现校园生活、课堂教学、师生活动以及教师在教育改革中孜孜以求的探索和实践;二是教师的主旨演讲,向大家阐述自己的教育观念,遇到的各种难题以及破解难题的途径和方式;三是亲情互动,邀请教师的子女、家属以及学生、同事、老师等来到展示现场互动交流,从更多的细节凸显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崔永元以他一贯的机智幽默、亲切活泼的主持风格,为这一活动增添了不少的色彩。
一、阅读的意义。
名师成长的路径各不相同,但还是有一些共性的东西是很值得大家借鉴的。对阅读的重视,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就是名师所具备的共同特征。
十一学校的这些名师在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的过程中,也不约而同地谈到了阅读。王笃年老师认为,自己能够立志做一名中学教师,就是因为“阅读成就了我”。在上大学期间,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对他的人生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参加工作之后,他在系统研究苏霍姆林斯基重要著作的同时,有进一步研究布鲁纳的《教育过程》、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等系列教育名家经典著作,也因此确立了自己化学教学的基本原则。
在课程教学领域有了相应的基础之后,王笃年老师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皮连生的《学与教的心理学》,以及加涅、奥苏贝尔等认知科学的相关理论,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探索。闫存林老师更是“希望我的学生能够喜欢上阅读,爱阅读的孩子永远是永福的。”为了帮助学生养成动身阅读的良好习惯,他做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尝试,包括给学生推荐阅读书目,在“豆瓣”上创建读书平台,和学生一起聊与阅读相关的话题,在课堂上朗读经典作品让学生从中感受文章所带来的多元理解,带领学生将相关的作品进行改编并演出,在亲身实践中体会作品的韵味……
教师自己喜欢阅读,并且以身作则,才有可能让学生也爱上阅读。十一学校的这些优秀教师,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并身体力行,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表率。
十一学校取消行政班,建立起一个个学科教室之后,学生每人一张课表,可以只有支配的时间多了,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多了。但时间就像手里的沙子,要想将其抓牢控制住很不容易,如何有效地利用时间、如何提升阅读的质量也是各学科的老师们一直关注的重点。他们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规划,从一节课的规划到一天的规划,从一周的规划到一学期的规划,着力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
一个具备自我管理能力的人,自然也会不断调整自己的阅读策略,提升阅读的品质,让自己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的今天,人们已经很难用自己所掌握的这些现有知识来面对未来、应对未知世界的挑战。而养成阅读的习惯,其实就是为我们自己、也为学生提供了一把打开未来之门的钥匙。
二、改变的力量。
教师讲、学生听,这样的教学模式是如此的熟悉,以至于大家并不觉得它有什么不妥。但这习以为常的教学究竟有多大的效果,是否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有多少教师对此做过深刻的反思呢?一个班级几十个学生坐在教室里,他们有不同的学习基础,有对学科不一样的兴趣和志向,但却要在相同的时间里做相同的事情,这本身就凸显出整齐划一的课程教学管理与风格迥异的学生个性发展之间的突出矛盾。
而解决这一矛盾的基本途径,一是小班化,二是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节奏开展学习,而不是始终跟着老师亦步亦趋。
十一学校在几年前开始了这样的探索和实践。取消行政班级、学科按照不同程度分层、建立一个个的学科教室……学校最担心学生在这样的变革**现混乱和迷茫,并为此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最终发现最难改变的其实还是教师自己。班级里的学生少了,按理可以因材施教了,但教师们还是喜欢从头讲到尾;有的老师看上去关注到了学生的实际,也做出了相应的安排,但很多都是教师自己一厢情愿的安排,学生并不认帐。
在这样的过程中,优秀教师的引领作用就显得非常关键了。王春易老师在学校的课程教学改革中,也有很多的迷茫。她33岁就成为特级生物教师,对生物课程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总是能够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学生。
但现在课堂不再是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了,改革把自己最好的一面踩到脚底下去了,而展示给学生的都是自己不成熟的那一面。面对这样的情况,她哭了很多次,流了不少泪,但她坚信,教育改革的这个方向是对的,我们不能再向过去那样对学生的成长大包大揽,一定要给学生的自我成长搭建更多的平台。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自己必须首先改变。
为此,她一次次地问计与学生,在朝夕相处的过程中感受学生的展示需求,从而调整自己的教学手段和策略。看到学生会阅读了、会做笔记了、会画图了、会反思了、会提问题了,她就觉得是自己获得了新生一般。她的一段演讲让我印象深刻:
“以自我为中心的教师都要改变,越是爱讲,越是会讲的老师越要改变。为什么?因为教师讲得越多,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就越少;教师讲得越清楚、明白,学生自主钻研、思考、**的意识就越弱,到最后,学生也就失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曹书德老师在语文课堂上的改变,更是值得老师们学习。遇到非常聪明的学生,你说一件事情他立刻就会给出答案,在课堂上根本安静不下来,这样的境况相信很多老师都经历过,曹老师给他设计单独的学习计划,让他自主学习,通过个别辅导来解决个体与集体之间的矛盾。布置同一题目要求学生完成某种类型的作文,是教学的一种常态,到了曹老师这里也有了很大的改变。
有学生不喜欢借景抒情类的文章,但对科幻类的作品非常喜爱,他就鼓励学生科幻作品;有学生非常喜欢推理类的作品,他支持学生的这一喜好,赞同有相同志趣的学生成立读书小组,就推理类作品展开研究,并鼓励他们创作推理类的**……改变统一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统一的作业要求,这些针对学生实际的变化和处置,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记得有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教师一点点的改变,就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对此,我深信不疑。
三、做事的标准。
一件事情是否值得去做,衡量的标准很简单,即看是否有利于学生。如果这件事情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就要好好去做,如果不利于学生成长那就不能去做。
翻转式学习:21世纪学习的革命》一书的作者在书中讲了这样一件事情:在他还是一个年轻的物理学教授时,曾经非常努力地讲授了一系列激动人心的课程,深受学生的欢迎,他自己也引以为豪。
但有一天,有一位毕业生来到了他的办公室,语气中透出愤怒和悲哀,“你把我的生活给毁了!”“这是怎么回事?”“我上大一时选了你的课。
因为你把物理学讲的那么趣味横生,我才决定选物理学作为专业,直到上了高年级我才意识到,自己实际上对这个科目兴趣不大,我得才能和目标在别的方面。就是因为你,我的整个大学都被浪费了。”
如果有学生这样来和你交流的时候,不知道你会怎样想?周志英老师对此曾感慨的说:“优秀的教师更有可能让学生迷失自我。
”在很多时候,学生就是因为“亲其师”然后“信其道”的,我们也常以此来评判一位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但因为很多中学生很不是非常明晰自己的志向,缺少生涯发展的规划,教师也很容易把学生带到他自己并不擅长的发展道路上,会给他今后的发展到来麻烦。学生仅仅“信其道”是不够的,更为重要的是要“明其志”,帮助学生梳理自己的志向与所信的“道”是否相匹配,让学生避免在成长的道路上走弯路,这才是真正的有利于学生,真的在做“以为人本”的教育。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读书笔记
做出色的教师 不跪着教书 读后感 不跪着教书 是吴非老师的一部教育随笔,这本书由许许多多的短篇组成。接下来,将谈一谈这本书其中的几个片段给我的启发。一 爱心。这本书的第一辑 永不凋谢的玫瑰 中第一篇随笔 永不凋谢的玫瑰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校园的花房里开出了一朵硕大的玫瑰花,全校师生都非常惊讶,每天都...
不做教书匠读书笔记读后感
在拿到 不做教书匠 的那一刻,我的脑海中就浮现出一个疑问 如何做,才不算是教书匠呢?带着疑问,我开始细细品味起此书,书中管老师利用一个个鲜活灵动的小故事给我们谈人生 讲教育,在阅读的同时,我也逐渐感受到管老师所说的 不做教书匠 就是要求我们广大教师要用心做事,不做教书匠就是要求我们教师心中要有教育的...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最近读了江苏省特级教师吴非老师撰写的教育随笔 不跪着教书 看到书名的时候我感到非常好奇,教书和跪着是什么关系呢?带着这份好奇我细心地阅读了吴非先生写的这本书。书中没有什么高深的观点,也没有那些晦涩难懂 拒人千里的理论,而是对教育现象的反思或教学随想,是和同行或学生的对话。那充满真真切切 实实在在的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