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教育

发布 2023-07-08 16:57:28 阅读 8294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提高民族素质,包括政治道德、文化技能、身心健康等,要促使学生在智力、能力、意志、情感、性格、品质等心理基本特征方面和谐发展,获得健全人格,那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讲究心理卫生,就是学校提高素质教育,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本标志。而我国,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很短,目前还没有形成比较稳定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因而对这方面工作的研究还具有一定的探索性。下面就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谈谈我的一些想法。

一、中学生不健康心理的主要表现。

1、缺乏信仰,政治盲从。现在有的学生一提政治就反感,不愿接受正面教育,因而出现不明事理,不辩真假,学习盲从,在个人追求中一旦出现偏差,便心灰意冷,痛苦失望,自暴自弃等。

2、认识偏差,盲目追求。有的学生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导致行为上的盲目追求。如城市中学生出现的一支庞大的消费群体,常令老师们目瞪口呆。

吃的、穿的、骑的、戴的、抹的、用的无不是昂贵的名牌,他们以名牌为话题,以知晓名牌、穿用名牌为炫耀资本,往往使“工薪族”望尘莫及。

3、压抑和自卑。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在人际交往,家庭生活,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有些学生会产生压抑和自卑,精神上萎靡不振,情绪上消沉低落,失去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4、多疑和妒嫉。学习、生活中常发现有学生不信任别人,受疑心的困惑,在别人成功面前,失去内心平衡,为别人的成功而懊恼,为别人的失败而庆幸,这是常见的妒嫉心理疾病。

5、残酷与自私心理。少数学生存在这种严重的心理疾病,以戏弄别人、暴露、嘲弄和编造别人的流言为快事。把自己的欢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显得极为自私。

二、中学生不健康心理产生的原因。

心理问题的出现,说明中学生心理素质不高。究其原因,与其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社会和家庭有关。中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

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问题时,心理冲突与矛盾时有发生。特别是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幼儿时期,小学时期,家长过分保护的教育方式和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之争迫使学生几乎是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教育的误导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适应能力差、协作精神差、依赖性强且情绪不稳定,进而缺乏独立生活的意志和能力,缺乏面对挫折和困难的勇气,缺乏自我调节情绪与情感的能力,缺乏主动社交的基本态度和技能等等。其具体原因有:

1、社会环境污染。

由于现在有些人社会公德意识的低落,人们对许多有违反道德的行为已习以为常,并因此导致教育上的误导,使中学生对行为正确性的认识模糊,引起说谎、欺骗、偷窃、破坏、对抗等品行障碍的发生;其次,社会上的某些文化娱乐设施成为诱使青少年蜕变的场所,如青少年是电子游戏厅里实际消费的群体。尤其严重的是社会上的一些影视公共场所为了追求票房利润,经常****、**等影视片,不少青少年中毒之后,便开始**、打架、寻求刺激;屡禁不止的黄色书刊,也是使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

2、家庭教育不当。

家庭是家长把品质、行为传给下一代的地方。家长的品质行为是影响学生在学校乃至社会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孩子们的许多知识不全是在学校里学到的,而是从爸、妈那里学来的。

现在不少家庭缺少文化氛围,有的家长工作之余忙于喝酒、赌博,或忙于发财致富,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导致孩子放任自流,走向堕落;有的家长品行不端,行为放纵,对孩子起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更有许多家庭对独生子女采取娇庞态度,使孩子娇生贯养,受不得半点艰辛,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或心理失衡,出现偏激行为。

3、学校管理薄弱。

现在学校主管部门、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衡量一个学校教学质量高低的标准是每年考上多少大中专学生,升学率是多少,学校评价一个教师教学水平好坏的标准是教学成绩在统考范围内的名次。因此,追求升学率是学校和教师不得不做的事,由此也就无形中放松了思想教育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其结果必然导致学生思想品德下降,道德观念模糊。

4、“标异式”犯罪。

现在的中国正处在社会的巨大变革时期,开放的大环境对中学生的人格定位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些青少年由于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认识问题能力差,是非观念淡薄,精神生活十分空虚无聊,出于刺激或希望得到一种标志,使自己与别人有所不同,便选择了“能够显示自己”的行动,做了惊险、冒险的举动、不顾后果,置道德与法律于脑后,酿成了犯罪。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标准与措施。

一)心理健康的参考标准。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尔曼在《**心理学》一书中列举了十条参考标准:

1)有足够的自我安全感。

2)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出适当评价。

3)生活目标、理想切合实际。

4)不脱离实际环境,与现实保持接触。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有善于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能适度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9)在符合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10)在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的前提下,恰当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措施。

1、提高教师的心理教学水平。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是连接过去和未来的桥梁,又是学生身心教育和发展中的主要影响因素。教师在教育劳动过程中抱怎样的态度,表现怎样的道德风范,直接影响着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而这种影响是无形的、潜在的,又是长远的、深刻的,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因此,要提高教师的心理教学水平,一要加强教师的师德修养,对学生和蔼真挚,尊重、信任学生,不说讽刺、挖苦学生的话,不做伤害学生自尊心的事,特别是不疏远有心理困惑和行为问题的学生,积极创**生的氛围。

二是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结合学习内容,训练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记忆、注意等智力心理,提高学生的学习意志,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个性,促进学生非智力心理健全发展。教师要积极改革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激励学生成功,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积极主动,以减轻学生心理压力,消除学生的学习心理障碍。

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或讲座,传授心理学知识。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对心理学知识的了解、掌握和运用。系统学习心理学知识,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和特点,学会心理保障的方法,自觉调节控制情绪,是促进学生心理素质优化的重要措施。心理辅导的主要内容有①认识心理健康 ②考前焦虑辅导 ③适应能力与心理素质 ④自我完善与心理素质 ⑤克服心理问题 ⑥情绪的自我调节 ⑦中学生青春期心理卫生。

3、建立健全心理咨询机构,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心理咨询是指受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咨询人员运用心理学的原理、方法和技巧,对学生的学习、适应、发展、恋爱,择业等问题加以指导和帮助,以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防止心理疾患,对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娇治,以使学生人格成熟完善,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合格人才。为了搞好心理咨询活动,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要设立相关机构,提供物质条件,组建相关的教师队伍。同时也希望家长们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以一个健康的心理去引导自己的子女的心理健康,配合学校和教师共同做好学生和子女心理方面的指导工作。

4、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环境对学生影响是广泛而又深刻的,它能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学校的学习氛围、管理方式、人际关系、文体活动等是影响学生心理的重要因素,良好的氛围有助于培养学生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

5、引导家长协调教育,共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家庭背景、父母的期望值、教育方式、社会方面的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非常严重。我们利用召开家长会和家访,向家长宣传中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改进家长对孩子的思想观念和教育方式,引导家长注重发展学生的特长,不片面追求“高分数”,而要全面发展;鼓励家长采用民主的管理方式,让学生有一定的自主权,尊重人格,不独断专行,不伤自尊心,同时避免过分迁就孩子,或丧失信心,放任不管。

学校和班主任、任课教师、心理咨询教师以及家长应一起共同制定出对学生进行心理**的方案,减少在心理教育方面的失误和不足,密切配合,共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与经验。

1、促进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普遍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通过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心理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改变单凭分数评价学生的发展,教师在各科教学和德育工作中注意渗透心理素质教育,在班级管理中自觉地重视心理素质教育。

2、有效地探索心理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实践证明以下四个结合是切实可行的。

1)学校全员投入与心理教师专门教育相结合;

2)心理素质辅导课程与日常各科教学相结合;

3)集体心理教育、分组心理辅导和个别心理咨询相结合。

4)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3、初步掌握了一些心理辅导规律,实践证明,不同的心理问题需采用不同的心理辅导方式:

1)普及心理卫生常识,采用讲座形式效果最好。

2)对轻微心理障碍,开展集体心理咨询效果最好。

3)严重心理障碍,无论是个别咨询,还是其它任何形式,效果都不理想,启示我们心理障碍预防比**更重要。

4)部份心理障碍,如抑郁症等有较深的隐蔽性,需要家长、学校、教师注意观察学生的日常行为,提早发现,提早**。

5)对解决中学生情绪、情感及早恋问题,心理**效果最好。

6)对学习困难、学法咨询方面,开设系列学法课效果最好。

4、学生掌握了心理健康知识,促进了心理的健康发展,心理素质明显提高。他们在心理素质的以下几个方面都有很大的改观:

1)能正确认识心理健康的含义,意识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2)能正确认识自己,愉快接纳自己。

3)正确认识社会,积极适应社会。

4)能够有意识地控掘潜能,主动地学习。

5)能学会调节,控制情绪,做控制自我情绪的主人。

6)能够正确地理解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7)能面对现实,做好升学、择业的准备。

总之,心理健康是中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是完整健康教育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对日益增多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全社会,特别是学校和家庭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在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还应将心理健康教育融于一切教育活动中,并且教会学生掌握心理调节技术,自行消除心理障碍。

在一个和谐的内外统一合力的作用下,学生的心理健康才有根本的保证。

中学生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是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现象及其产生和变化规律的心理分支。教育心理学得双重任务概括起来说就是为实践服务和进行理论研究。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必须遵循客观性,教育性,整体性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1,观察法,2,调查法,3,实验法,4,问卷法,5,个案研...

中学生心理

主讲 王全民 一 教学目的。1 了解心理发展的概念 特征 2 了解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意义 3 理解中学生的认知发展及其与教学的关系 4 理解学生的人格发展 个性差异及其教育意义。二 教学重点。中学生的人格发展 认知差异 性格差异及相应的教育意义。三 教学时间。40分钟。四 教学方法。讲授法。五 教...

中学生心理

班级活动中学生性别差异的表现与教育管理策略 性别差异,习惯上指性别的心理差异,即男女学生在个性 智能和成就等方面的差异。研究表明 在智力上,男女的智商存在着差异,但不明显。在许多特殊能力面前,性别差异较为明显。在数学 理解窨关系 抽等方面男性占优势,而在言语 形象方面,则女性占优势。一 中学生心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