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统编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精装版

发布 2023-04-20 07:20:28 阅读 7493

第一单元。

第1课春。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写法。

3.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热爱自然、珍惜青春的情感。

情境导入】同学们,一提到春天,我们眼前仿佛呈现出一派阳光明媚、春风和煦、万物复苏的美丽景象;一提到春天,我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历来文人墨客都喜欢描写春天的美丽景色。今天让我们带着对春天的憧憬和欣喜,一起走进朱自清先生的《春》吧!

新课解读】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学提示及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要注意语调,读出文中春的气息。

2.思考:全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春的?

3.试着划分本文的层次,并归纳每部分大意。

明确:1.略。

2.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

3.本文共10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盼春。

第二部分(2~7段):绘春(总体勾勒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

第三部分(8~10段):赞春。

二、梳理思路——**文意。

1.研读第一部分。

1)作者是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到来的?

明确:“盼望着,盼望着”叠用,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

2)第1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明确:第1段点题,总领全篇,引起下文。

2.研读第二部分。

1)赏析第一幅图:春醒图。

2)赏析第二幅图:春草图。

3)赏析第三幅图:春花图。

4)赏析第四幅图:春风图。

5)赏析第五幅图:春雨图。

6)赏析第六幅图:迎春图。

3.研读第三部分。

三、研讨释疑——重点**。

1.作者是如何调动五官,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绘的?

明确:作者通过眼见(视觉),写出了“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等这样优美的语句;通过耳听(听觉),写出了“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等悦耳的句子;通过面抚(触觉),写出了“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等给人以春风温和的轻柔之感的语句;通过鼻闻(嗅觉),写出了“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这样芳香扑鼻的语句;通过口尝(味觉),写出了“花里带着甜味儿”这样的可口语句。全文这样的句子有很多,无一不是通过五官感受,抓住特点来写景的,使人陶醉,令**连忘返。

2.结尾三个比喻句各自成段,它们的顺序能否颠倒?如果把这三个比喻句合为一段,对表达效果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明确:顺序不能颠倒。因为它们是按照喻体的成长顺序排列的,从“娃娃”到“小姑娘”再到“青年”,形象地点明了春天成长的过程。

最后一个比喻句含蓄而又不失热烈地表达了作者奋发向上、追求美好未来的愿望,并以此作为全文的结束语,所以不能颠倒顺序。如果把这三个比喻句合为一段,那么它们各自表达的春的特点就不鲜明了,会削弱文章语言的表现力。

3.总结本文的主题思想。

明确:这篇写景的抒情散文,用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草木花卉竞相争荣、蜂儿蝶儿鸟儿飞舞歌唱、牧童孩子老老少少抖擞精神做事的种种景象,抒发了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

四、技法赏析——写作借鉴。

1.精巧别致巧构思。

作者匠心独运,紧紧围绕着“春”字,将文章分成三个部分:盼春、绘春、赞春。作者在写景中不忘写人,写人时不忘抒情,画面愈加更迭,感情愈加炽热。

首尾照应,浑然一体,却无斧凿痕迹,构思巧妙,可见一斑。

2.珠圆玉润巧用词。

不管是宏观勾勒,还是细致描绘,本文都是字字珠玑,句句清丽。写山“朗润”,我们似见山之秀;写水“涨”,我们似见水之媚……这些词句,或动或静,或单纯或连绵,都如跳动的音符,共同谱写了春的乐章。

3.文采斐然巧修辞。

作者能将春天描绘得如诗如画,巧妙的修辞立了大功。你看,树上的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多么鲜艳娇美……这些比喻、排比手法的运用,不仅将春天的各种景物描绘得形神兼备,更能引发读者的共鸣,让读者获得美的体验。

4.淳厚温润巧抒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融情于景,有了情的滋润,字里行间都散发着春天的清新气息,这是借景抒情。结尾的三段,则是对春天的直接赞美,是大手笔的激情涌动。

五、多元智能——拓展延伸。

1.成语中的“春”

春光明媚——形容春天的风光景色艳丽多彩。

春暖花开——春天气候暖和,百花盛开。形容春天天气宜人,景色秀丽。

春寒料峭——早春的气候,使人感到乍暖还寒。

春色撩人——春天的景色引起人的思绪和兴致。

春色满园——春天的景色充满整个花园。形容春天万物欣欣向荣的景象。

春意盎然——形容春天的意味十分浓厚。

春山如笑——形容春天山色明媚像人满面含笑似的。

2.古诗中的“春”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汉乐府《长歌行》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春日》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第2课济南的冬天。

教学目标】1.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3.感受济南冬天的“温晴”特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情境导入】同学们,北国的寒冬朔风怒号、冰封雪飘,江南的冬天温柔可人。那么,地处中原的济南呢?它有一番怎样别致的风貌呢?

老舍在《济南的秋天》里曾这样说过:“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济南的冬天》,去见证老舍先生笔下的济南的冬天。

新课解读】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学提示及要求: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思考:济南冬天独具一格的风貌是什么?

3.试着划分本文的层次,并归纳每部分大意。

明确:1.略。

2.济南冬天的“温晴”。

3.本文共6段,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通过对比突出济南的冬天的特点。

第二部分(第2~6段):具体描绘济南冬天的美景。

第三部分(第7段):学写冬天的济南。

二、梳理思路——**文意。

1.研读第1段。

1)济南的冬天给作者的总印象是什么?为什么?

明确:济南的冬天给作者的总印象是“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一是因为“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二是因为“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

2)作者是运用什么方法写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的?

明确:作者是通过把济南与北平、伦敦、热带等地方做对比写出来的。

2.研读第段。

1)文章是怎样转入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景的?

明确:用过渡句“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转到写冬天的山。

2)济南的这些小山有什么地理特征?

明确:“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儿口儿。”写出了济南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

3)作者是怎样写出阳光朗照下的小山特别可爱的?

明确:①用拟人手法:“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用一“睡”、一“醒”,一连串相关的拟人手法,烘托舒适温暖的环境。

②用比喻、拟人手法:“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写出这一圈小山特别可爱。③从人们的感受:

“面上含笑”“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不仅描绘笑容,更突出心理活动。

3.研读第4段。

1)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雪后的山景的?

明确:按照空间顺序,从山上、山尖至山坡、山腰,有层次地写出了秀美的山景。

2)“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雪后山景“妙”在何处?

明确:①妙在雪光、雪色:“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生色;“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雪相映生辉;“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白雪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

②妙在雪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了雪的情态。

3)这段文字用什么修辞手法写了雪后的山景?

明确:①比喻:用“好像日本看护妇”比喻雪后矮松秀美的形态,借矮松写出雪的形态;用“花衣”比喻雪色。

②拟人:“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运用拟人手法,写出动人的雪态。

4.研读第5段。

1)本段写了什么?写出了它的什么特征?

明确:本段承接上文写城外远山,特征是像张“小水墨画”(比喻)。

2)这一段是怎样写城外的远山的?

明确:用城内的“狭窄”映衬城外的“宽敞”,用两个“卧”字,传神、形象地照应了上文“暖和安适地睡着”。用唐代名手画的小水墨画比喻城外的远山。

三笔两笔就勾画出了济南冬天城外远山淡雅的特点。

5.本文第3~5段都是写山的,请概括说明写出了山怎样的特点。

明确:6.研读第段。

1)济南冬天的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①水的暖:作者描写的水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儿热气,写出了水的暖。

②水的绿:作者描写水藻的绿、水面柳影的绿,衬托出水的绿。由水的绿联想到绿的精神,联想到春意盎然的生机。

③水的清亮:作者描写澄清的河水,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2)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①拟人:“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突出水绿的特征。

②比喻:“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突出水清亮的特征。

3)文章的结尾“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一句该如何理解?

明确:这一句是全文的结束语,抒发了作者对“冬天”这个特定季节里的济南的总的观感。这样的结尾,既和开头“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相呼应,又点明题旨,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

三、研讨释疑——重点**。

1.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济南的冬天的?

明确:作者抓住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描写济南的山和水,主要借三幅画来描写济南的冬景。第一幅画描绘了阳光下济南的全景。

第二幅画描绘了雪后的小山。第三幅画描绘了澄清温暖的水。作者以这样三幅美景,描绘出了济南特有的动人的冬景。

2.课文是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济南冬天“温晴”这一特点的?

明确:写“温晴”是从自身感受的角度来写的,采用“曲折行文”的对比方式。北平、伦敦、济南是老舍生活之舟的三个主要停靠站,因此,他拥有评判对比的资格。

通过和北平冬天多风、伦敦冬天多雾、热带的地方的日光毒和济南冬天的响晴做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独有的“温晴”美景,赞赏它是个“宝地”。画面中“寒”与“暖”、“暗”与“明”、“热”与“温”的色调烘托出济南冬天阳光和煦、天朗地秀的总体形象。在结构上是全文的总起,为下文具体描述做铺垫。

2019秋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第三单元 趣味童年 从中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时代少年儿童的学习状况和成长经历,感受到永恒的童真 童趣 友谊和爱。这一切都值得即将告别童年的同学们好好体会 领悟。本单元重点学习默读。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以保证阅读感知的完整性和一定的阅读速度。还要学会在默读中把握基本内容,了解文章...

2019秋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精编

第三单元 趣味童年 从中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时代少年儿童的学习状况和成长经历,感受到永恒的童真 童趣 友谊和爱。这一切都值得即将告别童年的同学们好好体会 领悟。本单元重点学习默读。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以保证阅读感知的完整性和一定的阅读速度。还要学会在默读中把握基本内容,了解文章...

2019秋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第三单元 趣味童年 从中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时代少年儿童的学习状况和成长经历,感受到永恒的童真 童趣 友谊和爱。这一切都值得即将告别童年的同学们好好体会 领悟。本单元重点学习默读。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以保证阅读感知的完整性和一定的阅读速度。还要学会在默读中把握基本内容,了解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