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一年级语文期中试题

发布 2023-03-28 13:13:28 阅读 1715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模拟考试。

高一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苏轼的意义。

李泽厚。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亲切喜爱的对象。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

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的重要人物,道理在**呢?我认为,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则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这上与杜、白、韩,下与后代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均无不同,甚至有时还带着似乎难以想象的正统迂腐气。但要注意的是,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

这后一面才是苏之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苏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且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他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

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前者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除了出家做和尚。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

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

正是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求超脱而未能,欲排遣反戏谑,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苏轼在美学上追求的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

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矫揉造作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了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无怪乎在古今诗人中,就只有陶潜才是最合苏轼的标准,才是苏轼所愿顶礼膜拜的对象。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把它看作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

千年以来,陶诗就一直以这种苏化的面目流传着。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轼传达的就是这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偶然的感喟。

尽管苏轼不断地进行自我安慰,时时现出一副随遇而安的“乐观”情绪,但与陶渊明、白居易等人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无怪乎同样具有敏锐眼光的朱熹最不满意苏轼了,他宁肯赞扬王安石,也决不喜欢苏东坡。他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

苏东坡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却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直到《红楼梦》中的“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更是这一因素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成果。苏轼在后期传统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其实就在这里。

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把进取与退隐的双重矛盾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他是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

b.与杜、白、韩及后代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一样,苏轼有时还带着让人似乎难以想象的正统迂腐气。

c.苏轼诗文中表达出来的“退隐”心绪既有对政治的退避,也有对社会的退避,后者比前者更深刻。

d.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充分透露出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

2. 下列各项中,不能说明苏轼在中国文艺史上的意义的一项是( )

a.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亲切喜爱的对象。

b.苏轼的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

c.苏轼在美学上追求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和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并把这一切提到了哲理高度。

d.苏轼的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文艺成就不如屈、陶、李、杜,然而在中国文艺史、美学史中却比上述几人具有更大的意义。

b.苏轼即使能退避政治也无法退避社会,这使他陷于一种要求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伤感的境地。

c.苏轼认为陶潜诗文中所表现的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是艺术的真谛、艺术的极峰。

d.相对于苏轼,朱熹更赞赏王安石,因为王安石的思想对当时的社会秩序不具有破坏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

举手拍马鞍,嗟叹使心伤:“自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果不如先愿,又非君所详。

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

府吏谓新妇:“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久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

新妇谓府吏:“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执手分道去,各各还家门。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

府吏还家去,上堂拜阿母:“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

阿母得闻之,零泪应声落:“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

府吏再拜还,长叹房中,作计乃尔立。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

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

府吏闻此事,心知长别离,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4.关于这两段诗中词语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君既若见录”,“同是被逼迫”中,“见”“被”同义。

b.“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中加点词都为偏义复合词。

c.“逆以煎我怀”中的“逆”字与“难以逆料”中的“逆”同义。

d.“何意出此言”,“君尔妾亦然”三个加点字意思不同。

5.对这四段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由诗中可看出焦仲卿有忠于爱情,绝不妥协的刚强一面,又有恪守母命,谨遵孝道的懦弱一面。

b、由诗中可看出焦母蛮横霸道的性格,她既以偏见委屈儿媳,又根本不去听儿子的恳切陈情。

c、焦仲卿之所以不能保护自己深爱的妻子,除了性格懦弱之外,还与封建礼教的种种束缚有关。]

d、焦母之所以能一意孤行,依丈的是封建家长制度的权威,焦母的行为具有封建时代的典型意义。

6.诗中极力渲染郡守家操办婚事的热闹豪华气派,其作用是什么?分析有误的一项( )

.目的是造成紧迫感,使矛盾进一步激化。

b.目的是与后面的悲剧结局形成强烈对比。

c.表现刘兰芝不为富贵所动的崇高品格和坚贞不移的节操。

d.目的是侧面揭露郡守的剥削罪行。

7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 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久间。

2) 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传?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8-9题。。

雨晴 王驾高。考。资。源。网。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8、本诗前两句是扣住什么来写春景的?这样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5分)

9、前人评价“却疑春色在邻家”为“神来之笔”,你认为这句诗“神”在何处?(5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那河畔的金柳在我的心头荡漾。(徐志摩《再别康桥》)

2)恰同学少年书生意气***《沁园春·长沙》)

3)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荆轲刺秦王》)

4)子曰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高一年级语文期中试题

一 30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苑囿 y u 檄文 x 晤风 w 殒身不恤 y n b.饿殍 pi o 泯灭 m n 坍塌 t n 风流倜傥 t c.繁冗 y ng 采撷 xi 惩创 chu ng 睚眦必报 z d.隽永 ju n 潸然 sh n 梦魇 y ...

高一年级语文期中试卷

班级姓名学号。所有试题均写在答题纸上。基础知识。1 为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1 百舸争流2 怅寥廓。3 浪遏飞舟4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2 下列四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作别沉淀斑斓剩菜残羹。b 凋敝草霉废墟形容枯槁。c 蔚蓝眩耀贫瘠抑扬有致。d 溶解慰籍急燥良晨美景。3 下面各组词有一...

高一年级语文期中试卷

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说明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 卷首语 进入高中,你是否已略知语言的品味?你可曾学会理性地思考?你一定感悟到祖国语言的准确 优美和富有表现力,分析过中外文明的异同,吸收了文化大餐的营养。下面,请拿起你的笔,写下你的认知 你的感悟 你的思考 你的收获 一 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