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16短文》教案 8

发布 2023-03-15 06:10:28 阅读 6443

一六短文二篇。

文本解读。一、整体感知。

1.《与朱元思书》

这是作者写给友人的一封书信,但与一般书信不同,没有问候的套语和日常事务的叙述,而是一篇由清词丽句构成的写景小品文。该文最早见于初唐人编的《艺文类聚》,这本书在选辑作品时,往往是根据不同专题的要求进行摘录。因此,现在我们读到的《与朱元思书》,也许并非是吴均与朱元思信的全文,而仅是作者描绘富阳至桐庐一百多里富春江上雄奇秀丽景致的一段。

文章很短,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乘船游览富春江的季节、天气情况、行船方式,点出从富阳到桐庐沿途的景色特征:“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引出下文分别就“奇山异水”的具体描绘。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具体描绘“奇山异水”,先写“异水”,后写“奇山”。

作者先总叙了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富春江的美景就是在这样天朗气清的壮丽背景中展开。“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不仅写出了江流宛转,随山形而变,江上小舟,顺流而下,随流飘荡的情形,更表现了作者陶醉于美好大自然的闲适随意心情。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既是作者在百里富春江上的所见所感的概括,也可以说是本文所写山光水色的一个总体特点。下文自然就转入对山之奇,水之异的描写了。

平静的江面,水之澄澈,以至千丈深的水都能见底,游鱼细石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河段,水流又如疾箭,若奔马,势不可当。夸张比喻中,水之异尽现。

两岸峭壁,皆生寒树,层峦叠嶂,争相竞高,直入云天。动态比拟中,山之奇毕呈。然后从听觉写泉音、鸟鸣、蝉嘶、猿叫,生机盎然的大自然交响曲,令人神往。

于是,作者不禁触景生情,自然流露出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最后四句,仍结在写景上。清幽淡雅,余音缭绕。

2.《三峡》

这篇文章虽属节选,但结构严谨,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作者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作者先总写三峡形势,然后分写三峡四季不同的景色,层次分明,互相映衬,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着墨不多,而境界全出,神韵悠然。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夏天,江水漫上丘陵,来往的船只都被阻绝了。“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赞叹“良多趣味”。而了秋天,则“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那凄异的叫声持续不断,在空旷的山谷里“哀转久绝”。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使读者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本文语言精练、准确、富有表现力。如描写三峡春冬之时一段:因为急流下滩,雪浪飞溅,故以“素”字饰湍;因为潭水澄碧,深沉宁静,故以“绿”字饰潭。

而以“绝”字状山,以“怪”字写柏,真是写出了景物的神韵。再如以“清荣峻茂”四字状写了水木山草四种景物的不同特色,遣词造句炉火纯青,精练至极。

二、问题**。

1.关于《与朱元思书》的景物描写。

六朝文人在往还书信中好用景语作点缀,其作用大致有两种:一种是用典型的景物打动对方,例如丘迟的《与陈伯之书》中写的“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就有引起对方故国之思,促其早日归顺朝廷的作用。另一种是借景物烘托写信人的心情,例如六朝人伪托的《李陵答苏武书》,其中“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这一段,就有力地烘托了写信人独居塞外、不得归国的凄苦心情。

由此可见,书信中的景物描写也是有意而为,是服务于书信的宗旨的。至于吴均此书宗旨如何,因不见原信全文,难以臆断。如果仅就这段景物描写而言,其要害当在“鸢飞戾天”两句上,其宗旨可能是自明本志,也可能是对朋友婉言相劝,希望他早日离开官场过隐居生活。

2.关于《与朱元思书》的体式。

本文是一篇骈体文,全篇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骈体文也有一个发展过程。初期的骈体文,多数是偶句,亦称骈句,个别地方也有散句。

有的偶句,字数整齐划一,但并非对仗。到后来发展成“四六文”(亦称“骈四俪六”),对字数和对仗的要求就变得严格起来。本文前两段中,“风烟”两句、“从流”两句、“急湍”两句以及“泉水”以下直至篇末,都是骈句,其余都不是,可以视为初期的骈体文。

3.《与朱元思书》中语句质疑。

桐庐在富春江上游,富阳在富春江下游,作者此番乘舟出游既是“从流飘荡”,则当云“自桐庐至富阳”,而信中作“自富阳至桐庐”,是否笔误,因不了解作者当时实际情况,难以确定。

4.《三峡》的结构安排。

作者先写三峡的整体风貌,然后抓住三峡最有特点的时间——夏天,春冬,“晴初霜旦”,写出了三峡的奔放美、清悠美和凄婉美。

在描写三峡自然景观时,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5.《三峡》的语言特点。

本文多用对偶句式,又兼用散句,使文章读起来收放有致,很有节奏感。语言精练,表现力强,充满生气。

春冬之景:“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秋景:“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素”“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思考与讨论。

一、近代学者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结合《与朱元思书》的景物描写,谈一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设置此题意在指导学生通过景物描写的语句和作者只言片语的议论,感受作者的情感和志趣,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参***:文章表现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表现了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从对山水的描写中,表现了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

在描绘山景时,“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几句感受,不仅衬托出险峰的魅力,更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课文结尾处引用这句渔歌有什么好处?

设置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对三峡的描写比较客观,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没有用语言直接表述出来。但是我们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体会到作者对三峡独特美的欣赏的同时,也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参***:文后引渔歌,从本段说是对前面写景的补充,是借渔歌抒写作者眼见“晴初霜旦,林寒涧肃”景象和耳听“高猿长啸,属引凄异”之声的感受,见此景,听此声,哀伤、悲凉之情油然而生。从全文看,结尾引渔歌与开头的“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呼应,为赴王命,为了生计,渔民、船夫终年在凶险的惊涛骇浪中挣扎搏斗,苦不堪言,危不顾命,自然景物尽管令人赏心悦目,却给劳动人民增加了苦难。

三、唐代诗人李白被贬遇赦曾游三峡,写下了传诵千古的诗篇: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仔细揣摩,诗人和地理学家笔下的三峡有什么不同?

设置此题意在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早发白帝城》和《三峡》都描写了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是游记散文。本题的着眼点不在形式,只要学生能够结合写作背景,从内容角度去思考就可以了。

参***:《早发白帝城》作于李白遇赦东归途中,李白因永王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旋即放舟东下江陵,因此诗的感情是欢快的,与散文中所写“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的调子异趣。

如“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个“还”字,意味深长。因为江陵并非李白的家乡,而李白却俨如回乡。

那样感到兴高采烈,这就隐隐透露了他遇赦的喜悦。“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个“轻”字,也很传神,它固然指船的轻快,也透露出诗人此时心情的轻快舒畅。就全诗而言,诗笔奔放,快船快意,洋溢欢悦豪情,正是当时诗人欢快心情的写照。

《三峡》是描写三峡风光最著名的奇文,而李白以诗的形式表现三峡行舟,亦成千古绝唱,比较这一诗一文,对我们理解诗与散文不同的创作方法是有启发意义的。

教学建议。一、背诵领悟。无论从语言还是从内容方面看,两篇文章兼有写景抒情优秀诗篇之长,熟读之后让学生背诵领悟其情景交融的特点。

二、涵咏品味。这两篇短文均富有诗情画意,意味隽永。应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品的意境,涵咏体会,获得美的享受。

这一环节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把想象中的三峡风光和富春江美景用语言描述出来,可以在课文的基础上作扩展联想,而不要把重点放在文言词汇的讲解上。

三、把握特点。本课所选的两篇文章,无论是三峡四个季节的变化,还是富春江“奇山异水”的描写,都表现了作者观察生活,运用语言的功底。指导学生学会观察,把握景物的特征。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写景不局限于绘形,更主要的是传神。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16短文》教案 7

与朱元思书 学案。教师寄语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让我们尽情地去领略吧!学习目标 1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本文的基本内容并掌握常用的文言词汇。2 通过理解和分析,欣赏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致,领会作者爱慕自然 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3 通过诵读训练,...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16短文》教案 6

与朱元思书 说课稿。一 说教材。与朱元思书 是我们初二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属山水小品,文章以简练隽永的笔墨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大自然画卷。因此,我把 熟读课文,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 品味写景佳词妙句,提高审美能力,及通过想像对美的再创造能力 确定为本节课的活动目标。本文是一篇美文,课文中...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16短文》教案 4

与朱元思书 教案。教学目标 读出本文生动形象 优美传神而富于意蕴的特点。调动丰富的想象拓延本文的意境。了解景物描写的层次 艺术处理方法及作者的感情。重点 赏读基础上熟诵全文 难点 寓情于景 一 导入新课 古人云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们要有仁智之人的修养,就要会醉于山水。好,就让我们跟随散文家吴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