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秦王扫六合。
1)、秦统一六国的时间: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
时间:公元前221年。
建立者:嬴政(秦始皇)
二)、秦朝的建立: 都城:咸阳。
地位: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集权的封建国家。
巩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
军政大权 统 (1)建立**集权制度****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
三)、一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
的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措郡县制的推行,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施 (2)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3)“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4)修筑万里长城,抵御匈奴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独创性的象征。
5)开发南疆。
秦的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11、“伐无道,诛暴秦”
1、秦1)徭役、兵役负担沉重。
的表现 (2)赋税繁重。
暴3)刑法残酷。
政4)秦二世的残暴统治。
二、 原因: 根本原因:秦的**。
陈直接原因:遇雨误期,按律当斩。
胜时间:公元前209年。
吴地点:大泽乡。
广经过:在陈建立政权,陈胜自立为王。
起结果:失败,原因 (1)秦军强大。
义2)起义军内部**,陈胜、吴广相继被部下杀害。
意义: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
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3、巨鹿之战:公元前207年,以少胜多的战役,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4、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定都长安,称汉高祖。
12、大一统的汉朝。
1)秦的**。
背景: (2)秦末农民起义。
一3)楚汉之争。
文4)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一片荒凉景象。
景1)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
之业生产。治措施: (2)文帝、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
3)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
4)重视“以德化民”
含义:文景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史称“文景之治”
1)国家实力雄厚,经过休养生息,国库充足,兵强马壮。
2)汉初分封的诸侯国势力膨胀,威胁到了**集权。
二、 背景: (3)边境少数民族的威胁。
汉4)诸子百家的各派人物还很活跃,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对**。
武集权很不利。
帝一)政治上: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以削。
的弱大的诸侯国的实力,后来又削去当时半数的侯国。
大措施: (二)思想文化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武帝还。
一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统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
三)经济上。
四)军事上。
十。三、两汉经济的发展。
汉武帝时期,经过这次治理,有八十多年,黄河下游没有发生过大水灾。
1、治理黄河东汉王景主持修河,在以后八百多年里,黄河没有改道。
1)西汉的耕犁,已安装了便于翻土碎土的犁壁,提高了耕。
农具改进: 作效率,比欧洲早了一千多年。
二、农业进步2)使用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
3)西汉使用新型的播种工具——耧车。
北方:小麦。
南北农业的发展状况: 南方:水稻
黄河中下游:“千亩桑麻”
3、丝织业:已经使用提花机,染色的技术高超,织出精美的花纹,呈现出万紫千红的色彩。
4、冶炼技术:东汉的杜诗,发明了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节约人力,提高冶炼质量,比欧洲早一千多年;汉代的铁器数量大为增加,铁制兵器已逐步取代青铜兵器。
措施: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统一铸造五铢钱。
五、加强集权作用:抑制了大商人牟取暴利,大大增加了**的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上。
的大一统。六、商业的繁荣:东西二京,西汉的长安和东汉的洛阳。
七年级历史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七年级历史复习二 班级姓名。第三单元。第9课。1.公元前221年秦王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政治上 经济上作用 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文化上作用 促进了文化的发展。思想上目的 加强思想控制影响 摧残文化,钳制思想。军事上。3 秦始皇采取以上措施后起到的作用。第1...
初中七年级上历史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1 我国陆地面积是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 与欧洲面积最接近 2 我国的四个端点是 3 要求掌握中国的14个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六个国家在地图上的位置。4 我国最大的岛屿是台湾岛,第二大岛是海南岛。最大的群岛是舟山群岛。我国的内海是渤海。5 我国的行政区划分为 共有34个行政区划。p44 45 6...
七年级历史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无答案
第十一课秦王扫六合。1 秦朝建立的时间 建立者 都城 性质 2 秦始皇加强 集权的措施有哪些?1 政治上 2 经济上 3 文化上 4 思想上 5 军事上 3 为了抵御匈奴,秦始皇派大将 负责修筑了西起 东到 的城防,蜿蜒万余里。这就是 万里长城 4 秦朝的疆域广大,东至 西到 北到 南到 第十二课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