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拣麦穗》七年级语文教案

发布 2023-03-07 00:13:28 阅读 5048

《拣麦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从全文看,作者主要写的并不是童年的趣事,而是感伤农村妇女的命运,感伤一种情怀的失落。

文章以微带感伤的情调,从旧时农村姑娘拣麦穗的特定风情写起,描述了两种梦想的破灭:一是姑娘们拣麦穗时生出的对未来生活的种种美梦的破灭,这可以算是文章的大背景;作者描述这些时,带着难言的悲凉和苦涩的心情,不仅仅因为这些美丽、幸福的梦想将会破灭,更因为这些梦想的主人对于梦想破灭的麻木、顺受的姿态,以及她们从此以后不再做梦、也没有梦想的灰暗人生。另一个是“我”加入拣麦穗队伍后所产生的奇特梦想的破灭,这是一个具体的“个案”,可以看作是对大背景的一个生动却有别样的“注脚”。

这是文章的主体,写“我”和卖灶糖老汉之间的纯真的情谊以及“我”对卖灶糖老汉的思念。从这一部分的描写中我们看到天真幼稚、活泼可爱的小姑娘和充满爱心的老汉两颗淳朴善良的沟通。我们看到了一种充满真诚、没有遭受污染的纯真之情。

虽然“我”童年的梦最终破灭,令人心酸,但是“我”曾拥有的“朴素的疼爱”却引“我”对卖灶糖老汉的深深的思念。与其他农村姑娘不同的也正在这里——“我”的梦虽破了,但“我”还有怀念存在。

本课学生初读课文好像已经懂了,但对各个人物性格思想体会不深,对文中所表现的淳朴的“爱”的主题,出现一些似是而非的模糊思想。课前先通过布置学生收集一些表现“爱”这一主题的词句、小故事及根据课文对话编演话剧,做优秀演员,使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一下高涨。这一课前准备能为学生深刻体会作品各个人物性格特征和文章思想感情奠定基础。

这也为学生发表自己的疑问开辟了方便之门,教学中的登堂入室应该是水到渠成的。

教学目的:一、 整体感知课文。

二、 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体会文中所传达的情感。

三、 感悟贯穿全文的淳朴的人性之美。

课前准备:一、收集一些表现“爱”这一主题的词句、小故事。

二、预习课文,积累生字词,能准确注音。

三、根据课文人物对话,设计一个短小的话剧。

教学过程:课前**歌曲《爱的奉献》

一、导入新课。

由歌曲片断,引出“爱”的话题,引发学生对“爱”的向往和思考,导入新课。

二、交流预习成果。

一) 交流自己收集到的“爱”的词句和小故事。

二) 交流预习过程中自己关注到的生词。

三) 教师多**展示应该让学生掌握的字词。

三、整体感知。

请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教师多**展示问题:

一)尝试复述课文内容。

二)课文已自然分成三部分,尝试给三部分拟上小标题。

要求:学生回答,互相补充,完善。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辅之以鼓励。

教师理解(供参考):

一) 姑娘们拣麦穗备嫁妆;“我” 拣麦穗想嫁“老汉”。

二)姑娘们拣麦穗/我要嫁卖灶糖的老汉/卖灶糖的老汉去了。

或:姑娘们的梦想/我的梦/梦幻的破灭。

四、体会感情。

一)找出自己最欣赏的语句或语段,并说说自己欣赏的理由。

二)按照自己的理解,给找出的语句确定感情基调,有感情的读出来,初步体会文中作者的感情。

三)先在同桌之间交流,再举一二在班上欣赏。

五、问题**。

教师多**展示张洁简介及其作品特色等,让学生能知人**。

教师鼓励学生质疑:同学们是课堂的主人,教室是同学们的地盘,同学们的地盘同学们做主,因而同学们应该在自己的课堂上积极参与,并努力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互相交流讨论,一起努力去寻求解决问题方案,分享成果,让课堂成为自己获得更多知识的场所。

一)在学习小组中,组员把碰到的疑难问题提出,先在小组内讨论解决,最后推举出本组不能解决的“难题”。

二) 教师把学生的“难题”投影在屏幕上。然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研讨解决。

质疑举例:(这些问题,可在学生不知如何切入发问时,做示例之用,也可做课后的思维训练,教师可根据情况做机动处理)

1.文章是写发生在“我”与卖灶糖老汉之间的故事,为什么要在开头用那么长的篇幅写农村姑娘拣麦穗时的梦,能否删掉?

教师理解(供参考):文章先讲述村姑们幻灭的梦,旨在为下文的发展作铺垫。

2.农村姑娘想嫁一个好人家的梦想为何不能实现?

教师理解(供参考):残酷的现实(如社会的习俗、经济上的无奈)逼迫人生的美丽的梦不能实现而破灭。

3.小火柿子有什么象征意义?为什么“我”在看到有喜盈盈感觉的柿子时,却哭了?

教师理解(供参考):“小火柿子”在这里象征了老人对“我”无私的爱在我心中是永远不会改变的。“我”哭是因为老人的离开而哭,老人对‘我’的爱,那是生命中美好的东西,是让“我”永远追忆的,正因为其带给人美好,所以更为其失去而悲伤。

4. 为什么“我”要找回那个烟荷包?这里的烟荷包又象征了什么?

教师理解(供参考):因为烟荷包寄托了“我”童年的全部爱意,是“我”的爱的最好见证。“我”想要找回它表明“我”对逝去的美好的一切仍然抱有不灭的怀念和追求。

5. 文章最后一句写道“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早已不知道被我丢早**去了”,怎样理解?对如此珍贵的荷包,“我”却弄丢了,是否使文章传达的感情大打折扣?

教师理解(供参考):“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的丢失,象征着“我”童年梦想的失落。而我长大以后,“常常想念他,也常常想要找那个皱皱巴巴的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但它“早已不知道被我丢早**去了”。

这说明“我”常常怀念那个失落的美丽的梦,但再也难寻,从而也表现出“我”对扭曲的人生形式的否定,对理想的人生形式的执著追求。

六、拓展延伸。

本文感动我们的不只是一群农村少女丢失梦想后的感伤,课文还有精彩的蕴涵着浓郁地方特色的人物对话,请同学们根据课前准备,首先在同桌之间演练有关对话,然后推选两组同学来进行表演。

要求:一)让学生自由发表对两组同学表演的看法。

二)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表演进行一些评价。

三)教师根据情况做出适当的总结。

课堂小结:今天通过学习《拣麦穗》,我们一起分享了张洁的一段令人伤感的儿时经历,“我”因为丑陋而无人疼爱,孤苦伶仃的“卖灶糖老汉”却用行动来无微不至地关怀着我,感动着我,这份简单的爱却浓烈的爱影响了“我”的一生,也感染了每一位读者。从文中我们能真切的感受到作者对至真至纯的美好感情的渴求和向往,也流露出作者对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情谊的呼唤。

但愿我们每个人心中的那份美好如风霜不倒的火柿子也永远鲜红透亮。

布置作业:写一段自身经历过的至真的情感。

教学思考:本案教学流程设计为整体感知——体会感情——问题质疑——拓展延伸四大板块。整个教学流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由感性到理性的一般认识规律。

教学中教师通过恰当的“导”、“引”,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参与,从课前准备到课堂中对问题组的思考讨论回答,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中,学生在动中学,在学中动,学生能合作、自主、**学习;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达成学习目标。学生之间、师说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符合新课标的课改精神。从教学流程上看学生互动性强,参与面大,学生的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实践能力都得到有效的训练。

另外,教师较好的把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在一起,进一步优化了教学过程,优化教学的时间结构,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七年级语文《拣麦穗》教学设计

拣麦穗 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目标 把握作品的细节,体会其语言魅力。1 引导学生通过鉴赏不同人物拣麦穗的 细节 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作品主题 对农村妇女命运的感伤,对朴素美好情感的向往和追求永存 2 在体会人物情感和 作品主题中,品味文章丰富细腻 精妙动人的语言。3 赏析文章象征...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拣麦穗》教案北师大版

拣麦穗 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主要作品 掌握重点字词。2学习本文生动传神的语言,纯净朴素的语言风格,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感悟贯穿全文的纯朴的人性之美。一。新课导入 继冰心之后,中国文坛又出现了一位熠熠闪耀的女作家 张洁。正如她的名字一样,她的文章如一幅 幽雅淡泊的泼墨山水画 诗情画意被罩...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7拣麦穗》教案 4

拣麦穗 教案。一 导入 张洁是当代著名的女作家,也是我非常喜爱的一位女作家。她曾经说过 文学对我不是一种消愁解闷的爱好,而是对种种尚未实现的理想的追求,愿生活更加象人们所向往的那个样子。那么她向往的生活,追求的理想又是怎样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拣麦穗 这篇课文,走进张洁。二 整体感知 首先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