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观沧海说课稿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发布 2023-02-27 12:00:28 阅读 7412

15.观沧海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我是李秀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观沧海》下面我将从教材、目标、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第一方面:说教材。

观沧海》是河大版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该单元展现的是几位作者对生命的不同体验。《观沧海》是一首古体诗,主要写了曹操登上东边的碣石山上去**大海。表达了曹操的雄心壮志、博大的胸怀、远大的抱负。

第二方面:说目标。

一、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三项:

在研读教材和对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三个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做到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2.让学生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3.让学生感受诗中曹操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在审美中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为什么要确立以上三个目标,而不确立其它目标呢?其理由如下:

它们较全面地体现了新课程所大力倡导的三维目标。大家可看出,上述三个目标在“三维目标”中既各有侧重,又有相融的一面。目标1侧重的是技能目标,目标2侧重的是知识目标,目标3侧重的是情感目标,也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将围绕着重音、停顿、句调等方面进行指导,让学生体会如何朗读;让学生分析诗中的“景”,进而体会景物中蕴涵的“情”。所有这些体现了“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以上三个目标,抓住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特点。

遵照叶圣陶所说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的思想,有必要通过本诗的教学使学生深入理解借景抒情的手法,然后把这一技能迁移到其它诗词的阅读中。因此我确立了教学目标2;我为什么要确立教学目标1呢?是因为任何诗歌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诵读,以读感知,以读品味,是其基本原则;以读带讲,读中点拨是其基本方法。

我为什么要确立目标3呢?大家知道,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性质之一。巢宗祺在解释人文性时说:

“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学生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事实上,对学生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乃至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是通过一篇篇课文的教学来实现的,其中课文是载体,审美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我认为《观沧海》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和思想教育的典范作品。

为什么这样说呢?《观沧海》是曹操在消灭了吕布、袁术以及袁绍主力后,于建安十二年(即公元207年)北伐乌桓,追歼袁绍残部,经过碣石山时所作,诗中描绘了诗人在登临碣石山时所看到的波涛汹涌的大海图景,又利用诗歌的重要特点——想象,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观美景,抒发了诗人消灭北方割据势力,统一北方的雄心壮志。当然,曹操要实现这一壮志,当时要做的事还很多,比如刘表还未消灭,但我们知道,后来的曹操不仅统一了北方,还雄心勃勃地想征服江东乃至全国,赤壁之战就是最好的诠释。

因此,通过本诗的教学,一方面可让学生感受曹操的博大胸怀和远大理想,另一方面也教育学生像曹操一样,胸有大志,才能更好地报效祖国。二、说重点、难点。

我把本诗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借景抒情的写法,即教学目标2;教学难点确定为景物描写中如何蕴涵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和理想,即教学目标3。原因有二:

从课本的编选意图与课文的特点来看,《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明白这一点,需要指导学生体会“诗言志”、“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文学主张,体会诗不是为写景而写景的,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这一本质特点。

从学生的认知情况来看,学本诗时,学生虽已进入初三下学期,但是因为他们大多来自农村,没见过大海,与曹操的时代相隔较远,很难体会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所寄寓的“志”:大海吞吐日月星辰,象征曹操所具有的消灭北方割据势力,统一北方的豪迈气概和雄心壮志。第三方面:

说学法。

学法上,我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指导思想,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具体采用的学习方法是以朗读为主‘让学生在阅读中养成动手动脑的良好阅读习惯。此外我准备用多**手段辅助教学。

第四方面:说教学过程(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七个环节展开。)环节1导入新课,预计用时3分钟。

激情导入。激发兴趣。课前,配以背景**《三国演义》片头曲,以营造。

出三国时期战乱纷扰的乱世局面。同学们,一曲《三国演义》片头曲,把我。

们带进了诸侯割据、群雄逐鹿的三国时期,适逢乱世,但也是英雄辈出的时期。曹操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可谓是政治家;他以少胜多战胜袁绍,平定北方,可谓是军事家;他借诗歌抒发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远大抱负,不愧为诗人。

今天我们就走近曹操,学习他的一首《观沧海》。课题)

环节2作者简介预计用时2分钟。

地——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人。字——孟德,小名阿瞒。封号——魏武帝。

成就——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军事著作和《蒿里行》、《观沧海》、、短歌行》、《碣石篇》、《龟虽寿》等不朽诗篇。

环节3朗读预计用时15分钟。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为引导学生开展独立的阅读实践,教师以多**展示名家范读,之后学生齐读、自由读等多种读书形式。

以读代讲,进一步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解决本课的教学难点。

环节4背景介绍预计用时3分钟。

在公元207年,曹操在北征乌桓胜利后。凯旋而归的路上,带着豪迈的情怀,登上了碣石山,以歌言志,抒发了博大的情怀。

想象:请学生闭上眼睛想:此时你就是曹操,你刚打败了袁绍的残余部落,打败了乌桓,在回来的途中你经过了碣石山,面对波澜壮阔的渤海,你想做些什么?

明确:认为大海就是我的,我已经统一了北方,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我的心里也很不平静,大海这种(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正是自己此刻的真实写照。

环节5研讨分析预计用时15分钟。

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沧海,即大海。也就是**宽阔无比的大海。诗人登上东边的碣石山上去**大海。

教师:此时的曹操所向披靡,得胜而归踌躇满志,意气昂扬,雄心勃勃,气。

板书。吞山河,一副得志的形象。哪个同学能从神态方面来扮演一下曹操在**大海这种“得志”的形象。(学生扮演,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意气昂扬、气吞山河”的气势)

2.从刚才的扮演来看可知,此时此刻的诗人在**大海?我们从诗歌中那个字可以知道?(观)他看到了哪些景物?

学生可能回答:海水、山岛、树木、百草(可能还有日月、星汉)3.从刚才同学们描绘的画面我们知道:

海水、山岛、树木、百草是诗人所看见的;而日月、星汉是诗人所想象的。在诗歌中的那个词语我们能看出来?学生:

若。教师:“若”仿佛、好像的意思,是诗人想象出来的,不是真实的图景,是虚景。却写出了一副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气派。那种天连水、水连天,浩浩荡荡无边无际的壮观景象。

4.教师:这里使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想象、夸张)

5.请同学们在读诗歌,看看哪些是写景的句子;哪些是抒情的句子;抒发了诗人怎样的一种情感?

教师明确:写景的句子: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抒情的句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环节6课堂总结,预计用时3分钟。

通过教师的梳理总结,使本课知识要点化,系统化,给学生以强化记忆。帮学生确立远大的志向。

环节7布置作业,预计用时2分钟。1、背诵并默写全诗。2、课下搜集有关曹操的资料,写一篇对曹操有关人物介绍及评论。

好处:既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又可以发挥学生想象力,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第五方面:

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附板书:观沧海。

曹操(“观”为字眼,统领全篇)

第六方面:说教学反思第七方面:说问题预设实景:大海、山岛草木、天空(视觉、听觉)虚景:日月星辰建功立业雄心壮志写景抒情。

各位评委老师:以上,我从教材、目标、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七年级语文观沧海

教学设想。初一学生诵读古诗的通病是急于成诵 读的速度太快,节奏感不强,这就不利于感悟与理解。要改变这种状况,须从读诗的节奏训练人手。这篇课文有多种诗的体式,节奏型各不相同,用来进行这种训练以养成良好的诵诗习惯,将使学生终生受益。古诗的节奏一般按音节划分。四至七言句的节奏型依次是 x x x x如 东...

七年级语文《观沧海》教学设计

观沧海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 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 豪迈的气慨。2 体会宏伟壮丽的景象。3 写实与想象。教学重点 目标1 目标2。教学时数 一课时。教学过程 自主性学习 1 学生课前预习,扫清文字障碍。指名两位学生来朗读,注意节奏 语调 情感。读完后请其他同学来指出读错的字词。2 朗读,初步整体感知...

七年级上册语文《观沧海》教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 观沧海 教案。七年级上册语文 观沧海 教案。导语 观沧海 是曹操苍凉慷慨写景抒情的一首优秀作品。这首诗描绘了祖国河山的壮丽,表达了作者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下面是其教案,欢迎参考。教学设想 观沧海 是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的名篇,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秋。当年五月,曹操率军北片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