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和经验,编出9的乘法口诀,理解9的乘法口诀的意义。
2.引导学生**找出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记口诀。
3.能运用口诀进行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
4.在编口诀、找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初步学会与同伴合作研究问题的本领。
教学重点:理解每一句9的乘法口诀的意义,明白口诀的**。
教学难点:发现规律并利用规律来记忆9的乘法口诀。
教学过程:导入。
一、情境引入。
外国小朋友凯蒂来到中国学到很多的手艺,今天她又来到同学们中间,将学习什么手艺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出示情景图。
师:请看大屏幕仔细观察,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生可能交流:我们要剪这样的9串。一串灯笼有9个。
一行趣味剪纸有9幅。一共有4行。
墙上有6串小鱼。墙上一串有9条小鱼。
师:大家找到了这么多的信息,我们一起整理一下,教师点击课件整理信息。
师:根据每组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点击课件,在信息下出现问题)
生可能提出:一共可以剪出多少个灯笼?
趣味剪纸一共有多少个?
墙上一共有多少条小鱼?
活动。二、**新知。
教学第一个红点问题:一共可以剪出多少个灯笼?
1)我会填。
师:(看大屏幕)要剪这样的9串,一共可以剪出多少灯笼?实际上在求什么?
生:9个9是多少?
师:要求9个9是多少,我们要知道1个9是多少。
生:1个9是9. 师:在图中这1个9在**?谁来指一指。
师:2个9是多少?
生:2个9是18. 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9+9=18。
师:3串可以剪出多少灯笼,谁会算?
生1可能交流:我们可以推算两串灯笼个数是18个,三串灯笼的个数是18+9,等于27个。
师追问:这样推算可以吗?谁能接着推算?写在书的50页上。
生2:4串灯笼是27+9,等于36。
师:剩下的我们一起来算一算,5串灯笼的个数是36+9,等于45
随着学生依次说得数,教师点击课件出示结果,完成**。
学生交流汇报,这些数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2)编口诀。
师:我们齐心协力完成了**,9串灯笼一共有81个灯笼。前面我们学习了不少口诀,接下来你能根据**里这些得数编一编9的乘法口诀吗?请大家独立尝试,完成课本52页填空。
师:看大家都在认真完成,谁愿意到前面展示你编的口诀?
生3展台交流。
师:你们也是这样填的吗?小朋友们看(屏幕显示9的乘法口诀)老师也编好了9的口诀,和你们编的一样吗?
生可能交流:一样。
3)记口诀。
师:9的口诀编好了,只有把这些口诀记熟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问题。为了能更好地记忆,我们可以先找找这其中的规律。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看看谁最先有所发现?
学生独立观察思考,教师组织交流。
生1可能交流:竖着看,每个算式的第一个数依次加1,第二个数都是9,得数依次加9。
师:这个同学的眼睛真亮,大家发现了吗?(教师点击课件,显示这个规律)
教师追问:如果我记住三九二十七这一句,忘了下一句可以怎么办?
生2可能交流:二十七再加一个九就是四九三十六了。
师:这个办法可以吗?其他的同学还有别的发现吗?
生3可能交流:我发现得数中两个数字加起来都等于9。
师:这个同学又有一个新的发现,我们请他举一个例子来说说。
生3可能继续交流:比如说三九二十七,27十位上和个位上的数加起来就是9。
师:大家觉得呢?(教师点击课件,显示规律)还有别的规律吗?
生4可能交流:答案里十位上每次都加l,个位上每次都减l。(点课件)
生5可能交流:五九四十五和六九五十四的两个数字位置相互交换了。(点课件)
师:这样的情况还有吗?
生可能交流:36和和和18。
师:我们一起**了9的乘法口诀中蕴含的规律。你能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方法,快速记忆9的口诀吗?
4)悟口诀。
师:你认为哪句口诀最容易记?
生交流。一九得九,九九八十一。
师:哪句最难记?
生:四九三十六。
师:谁帮他想个办法?
生:记住三九二十七再加一个9就是36了。
师:如果我不记得三九二十七了怎么办?
生:记住五九四十五再减一个9就是36了。
师:你的办法太好了,如果我都不记得了怎么办?今天老师教大家用手指来记忆口诀的方法,想学吗?
生:想。师:看9的乘法口诀还藏在同学们灵巧的双手上,如果你不记得了,可以用你的手指来帮助你。
练习。三、自主练习。
师:以上我们学习了9的乘法口诀,你能灵活运用吗?比一比,谁用得准,算得对!请看第一题。
1.基本练习:把口诀填写完整。
三九() 六九() 二九() 五()四十五七九()九八十一() 九得九()九三十六()
师小结:看来大家的口诀记的很熟练,那计算能力怎样,想试一试吗?
2.看算是说口诀并计算。
讲授。四、回顾反思。
师:同学们,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回想一下,你有什么收获?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
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学生可能回答:我学会9的乘法口诀了。我会运用口诀了。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
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
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师:让我们满载着收获,下课休息一下吧。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综合练习
一 对的打 错的打 8 7 读作56除8等7。3与3 6用的是同一句口诀求商和积。本书分给4个同学,每人分得5本。4 每一句乘法口诀都能写出两道不一样的除法算式。5 钝角比直角大。6 一个角的两条边越长,这个角就越大。个7相加的和是13。是4的5倍。9 计算2 9 18和3 6 18用的是同一句乘法...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测试
一 填一填。22分。2.40 5 8 读作。3.写出乘法或除法算式。4个5相加 9乘2被除数是35,除数是7 4.把56个平均分给小红和7个小朋友,每人分 个 5 里最大能填几?6第18个是 7.画 的个数是 的2倍。8.在 里填上 或 9.一个角有 个顶点,条边。10.按规律填数 二 算一算。30...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
解题思路 1.如果在问题中只出现 倍 这个字,要明确解此题要么用乘法,要么用除法。看最后的问题,求小数用除法,求大数用乘法。2.如果一个题中有 倍 这个字并且最后的问题 现谁比谁多,谁比谁少或者一共这几个字,那么这种题要分两步来做。比谁多,比谁少的问题第二步用减法。一共或者原来有多少的问题第二步用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