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即将到来了,查字典语文课后练习频道为您搜集了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古诗词赏析复习,希望可以给您提供参考帮助!
闻雁》韦应物,唐代诗人,长安人,以山水田园诗著称。因曾出任过苏州刺史,退职后定居苏州永定寺,故世称“韦苏州”。
首句以设问起。“故园”指诗人的家乡京兆长安,“渺”,渺茫,因遥远而模糊不清。全句的意思是:
家乡遥远,模糊不清,不知在何处?思乡之情不言自明。第二句“归思方悠哉”,诗人直抒胸臆,发出感叹,这漫漫长夜,绵绵秋雨,更使这归思无穷不已,悠然不尽了。
这一句表达了诗人无限低徊怅惘之情。“方”字透出归思正浓,为第。
三、四句高斋闻雁蓄势。第三句“淮南秋雨夜”,点明地点和季节。“淮南”指今安徽淮河以南地区。
当时诗人被贬为滁州刺史。身处异地,又值寂寥的秋雨之夜,“归思”之情更盛。第四句“高斋闻雁来”,诗人独坐高斋,听到了自远而近的雁叫声。
归雁在古诗文中,因来是思乡思亲之物。在凄清秋雨之夜,雁叫声更使诗人思乡情切,夜不能寐,浮想联翩,思绪万端。诗到此戛然而止,对“闻雁”而后的感触不写一字,留下了广阔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想像和思考。
诗人主要生活于安史之乱后的动乱年代里,在宦海浮沉中,看到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但又无力抗争,感到彷徨苦闷,因而在诗中流露了孤寂和低沉的情绪。我们透过渗透在全诗中的萧瑟凄清情调,不难看到在“归思”“闻雁”的背后,隐现着时代的面影,蕴涵着诗人对时代的感受。
所以,这首诗的中心意思应归纳为:诗人通过“归思”“闻雁”的描写,抒发了远宦思乡之情,也蕴涵着诗人对动乱时代的苦闷感受。
池鹤》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
这首七律共有八句组成。首联“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写高高的竹笼里没有伴侣,意思是说,鹤是养在池里的,不是养在竹笼中的,在竹笼中没有鹤的“伴侣”。这突出了鹤的生活环境与众不同,它的品格、风度也不是“群鸡”能比的。
颔联“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是写丹顶鹤的外形特征。“丹砂”又名朱砂,一种红色矿物,可以入药。这里诗人以“丹砂”来比喻丹顶鹤头顶上的朱红色的**。
丹顶鹤的飞羽黑色,两翼折叠时覆于白色短尾上,当它展翅时,白色短尾就看不见了,所以诗人说“晒翅常疑白雪消”,“白雪”比喻“白色短尾”。这一联是写池鹤的色彩美。“恐”和“疑”是人格化的描写。
颈联“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这一联采用反衬手法,写池鹤不仅风姿超凡,而且不会“语声娇”,去讨好别人。诗人把丹顶鹤与鸬鹚相比,意在突出丹顶鹤的风姿和不事权贵的品格。“语声娇”,声音娇媚,以讨好主人,暗喻邀宠献媚。
“苦嫌”,诗人痕恨这种邀宠献媚的行为。
尾联“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写池鹤的鸣叫声美,表现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无奈。池鹤鸣叫时声音洪亮,《诗经鹤鸣》中有“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句,就是鹤鸣洪亮的声音的。
“临风一唳思何事”是个设问句,“怅望青田云水遥”的答句。“怅”,惆怅,不如意。“青田云水遥”,自已向往归隐田园的宁静生活,但是可望而不可即。
一个“怅”字表现出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说明他追求闲适的田园生活。其实,他厌恶仕途生活,追求“青田云水”生活,只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而已。
这首诗用群鸡、鹦鹉等禽鸟映衬丹顶鹤孤高的品格、超凡的风姿,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表现了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无奈,从而表现出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迎燕》葛天民,字无怀,号补翁,南宋人。初为僧,后还俗,居西湖上,所交皆名士。
题目“迎燕”,此前未见。“咫尺春三月”,点明时令。咫,八寸。
用咫尺状春三月,见季节短暂,稍纵即逝,珍惜之情自不待言。接着,将刘禹锡《乌衣巷》“飞入寻常百姓家”句删去首二字,组入本诗首联。虽属借用,但恰到好处。
“寻常百姓”,表明主人身份:非富贵人家,其住宅非雕梁画栋式建筑。那么燕能不迎“入”呢?
主人毫不怀疑。因为“惟有旧巢燕,主人贫亦归”。燕不嫌贫爱富、趋炎附势。
基于对燕这一品质的了解,主人抓紧咫尺光阴,忙着做“迎”的准备。在各项准备中,诗人选择了其中一件:“不下旧帘遮”。
“帘”会妨碍燕的出入,故“不下”;“帘”惟其“旧”,才是“新燕”识别而“入”的标志;“帘”之所以“旧”,还具体表明主人是“寻常百姓”,无财力换上新“帘”。“为迎”句,直抒胸臆,是因;“不下”句,点明做法,是果。用词前呼后应,属对一虚一实,章法错落有致。
这位“寻常百姓”,终于迎“入”新燕。颈联暂撇下主人不写,着力刻画“新燕”:“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
”二句宛若“微雨飞燕”图:暮春三月,杂花似锦,细雨霏霏,燕衔香泥,穿梭来往。“泥香”是“微雨”落花所致;“翅湿”是雨中飞行的结果。
燕筑巢、生育,为追求幸福生活而辛勤忙碌,虽“翅湿”在所不辞,神情跃然纸上。
尾联,以饱含赞赏之情作结。新巢已成,雏燕长大,呢喃起舞,幸福地“相伴过年华”。全诗写了人与燕的关系。
燕的自由自在,正是诗人隐居生活的反映;燕之乐,亦足见诗人之乐。前人谓:“咏物诗不待分明说尽,只仿佛形容便见妙处。
”此诗堪称一例。这首诗不仅生动描绘燕子的生活习性,而且表达了燕子与老百姓的深厚情谊。
写法上,善于捕捉具有特征性细节,以点概面,以静显动,视觉美与嗅觉美交织;似画,而又为画面所不可企及,显示了诗之为艺的特殊表现功能。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诗人李白才高志远,但他的一生却很不得意。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由道士吴筠推荐,应诏入京,供奉翰林院。但由于权贵排挤,不到两年便被玄宗“赐金还山”。
理想和现实的尖锐矛盾,使他长期陷于苦闷之中。这首诗抒写的就是作者因怀才不遇而引发的无尽烦忧。
从题目看,这是一首饯别诗。但诗中并无惜别之语。开头即以两个散文式的句子直抒心中的郁结。
既说“弃我去”,又说“不可留”;既言“乱我心”,又称“多烦忧”。表现出他的忧愤之烈、心绪之乱,以及一触即发、发则不可抑止的感情状态。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两句借景抒情。目接风送秋雁之景,精神为之一振,烦忧为之一扫,感到心与境合的舒畅,酣饮高楼的豪情油然而生。“秋”字点明饯别的季节,“酣高楼”点明饯别的地点和方式。
蓬莱文章”以下四句自成一段,写登楼引发的感慨,也是李白与族叔李去酒酣耳热之后谈话的中心。“蓬莱”,海中神山。《后汉书窦章传》:
“是时学者称东观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周代的藏室、汉代的东观、唐代的秘书省,都是国家的藏书机构。李云是秘书省校书郎,所以诗中用“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
东汉末年建安时期以曹操父子为首的作家,文风刚健,辞情慷慨,后世的文学评论家把这一时期的文学风格称为“建安风骨”,本篇则以“建安骨”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中间”这里指南朝,南朝在汉魏与唐朝之间。李白非常推崇南朝诗人谢眺,这次又是在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的楼上饮酒,因此,自比小谢,就显得非常自然,也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
主客双方谈古论今,雄心勃发,连天上的明月也想摘下来。诗人神驰宇宙的豪情,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在“欲上青天揽明月”这一诗句中十分形象地表现出来。然而,这不过是诗人酒酣兴发时的豪语而已。
当他从幻想回到现实里,就会更加强烈地感到理想与现实难以统一的苦闷。
抽刀断水”以下四句写壮志难酬的悲慨。诗人从高楼上远远望去,溪水如带绕城而过,不尽的流水与无穷的烦忧之间极易产生联想,因而很自然地由排遣烦忧的强烈愿望中引发出抽刀断水的意念。“抽刀断水水更流”是生活中的现象,用来比喻内心的苦闷无法排解,显得奇特而富有创造性。
由于这一比喻源于眼前景,合乎心中情,因此读来感到自然天成。李白一生借酒消愁,自想解脱,但就此“举杯销愁愁更愁”一句,道出了他不能解脱,只能愁上加愁的不得志的苦闷心情。 一句诗中三个“愁”字,足见愁思之多,与开头“多烦忧”相响应。
李白长期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之中,不得不寻求另一种超脱,即“散发弄扁舟”。逃避现实虽然不是他的本愿,便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他的不愿同流合污的清高放纵的性格,都使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最后这两句是诗人对现实不满的激愤之词。
李白的诗,语言朴素,感情激荡,韵味深长,形成独特的“纵逸”风格一。这首饯别诗如歌如诉,情感跌宕起伏,充分体现了诗人豪放坦率的性格和怀才不遇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态。结构上的大跨度跳跃与诗人的情感变化相一致。
渔家傲》这是一首描写北宋西北边边境军旅生活的词。范仲淹作此词时,任陕西经略副使,抗南西复的侵扰。词中描绘边地奇异的秋景,表现作者慨叹功业未立和戍边将士思念家乡的复杂心情。
写乡思离愁的作品,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这首词也是如此。但这首词所描绘的秋景的确与寻常所见的不同。
“塞下秋来风景异”,开头一句先交代所写景象的地域、季节,用一“异”字概括总的感受。如果作者是当地人,就不会觉得眼中的景象有何异处;而范仲淹是苏州吴县人,来到西北边地,自然会感到这里的风光非常奇特。他是否喜欢这里的风光?
词中没有明说,但“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却表达了他的情感:连南飞的大雁都毫无留恋之意,何况是离乡戍边的将士?傍晚时分,四面传来北疆特有的声响,与军中的号角声交织在一起;词人笔下的西北边境的秋景,多么悲凉奇异;而从“孤城闭”字中,也隐隐透出当时军事态势的严重。
下片由写景转入抒情。起句“浊酒一杯家万里”紧承“孤城闭”而来。词人身在荒僻的过境孤城,夜晚难免会起乡关之思,于是借酒消愁。
但一杯浊酒哪能消得了浓重的愁思!何时才能返回家乡?“燕然未勒归无计”,尚未破敌立功,还乡之计无从谈起。
“羌管悠悠霜满地”是个写景句,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词义中见出将士们寒夜戍守的艰辛,以及因“归无计”而“人不寐”的哀伤。这里的“人”指谁?既指身为经略副使的词人自己,也包括广大的戍边士卒。
结句“将军白发征夫泪”最能引发读者的同情和思考:将军为什么深夜不寐、愁白了头发?显然是“燕然未勒归无计”造成的;征夫为什么落泪?
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爱国的情怀,思乡的苦闷,构成了守边将士复杂的心态。
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本是词中常见的结构方式。这一首也是如此。写景围绕“异”字着笔,勾勒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塞下秋景;抒情重在揭示孤城将士内心的苦闷,那种壮志难酬、有家难归的抑郁情怀、写景与抒情的完美结合,表现出一种苍凉悲壮的艺术风格。
天净沙秋思》
这首写景小令选取秋天几个富有特征性的景物,巧妙地组合起来,创造出一种萧瑟凄凉的意境,用以衬托天涯游子孤寂凄楚的心情。
前三句写景的方法很特别:每句都是三个名词性的短语排在一起,短语之间、句子之间,没有任何关联词语,让读者根据前后连贯的几个画面意会“秋思”的主题。“枯藤老树昏鸦”,显然是深秋傍晚的景物。
树是老的,藤是枯的,显得毫无生气;而傍晓时栖息树上的乌鸦却能引起旅人思归之念。“小桥流水人家”,本来是恬静明丽的景物,在境界上似乎与上下句所描写的景象截然异趣,其实不然。因为旅人在荒郊野外见此安适的人家,只会引起“日暮乡关何处是”的愁绪。
第三句“古道西风瘦马”更给人以苍凉之感。一个“古”字唤起人们对古往今来多少过客的不尽联想;“西风”即秋风,既点明季节,又增添悲凉气氛;而旅途劳顿的“瘦马”,使整个画面带有令人沮丧的感**彩。
末两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不仅写景,而且写人。于暮色苍茫中,烘托出一个骑着瘦马,远离家乡、羁旅漂泊的人来。前面一系列景物的渲染,为末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了铺垫。
八年级期语文
宣和中学2011 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质量测查试卷。试卷满分 120分考试时间 120分钟 命题教师 期望值 85分。一 阅读 70分 一 古诗文背诵 10分 1 名句积累 选填10处横线即可 有一位名人说过 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由此我们联想到 马说 的一句话。酬乐天扬州初逢...
八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试题
八年级下册语文其中测试卷。命题人 毛传霞 考试时间 120分钟考试内容 八下1.2.3.4.6.7单元考试分数 120分 2012年4月。一 积累与运用 31分 1 下列加点字注音和字形全对的一项 2分 a 陨落 y 拯救 zh n 狞笑 n ng 义愤填鹰 y ng b 彷徨 f ng 暴燥 z ...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试卷
2008 2009学年度八年级第二学期语文期中考试。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 命题人 考试时间 120分钟 试卷总分 100分。卷首寄语。亲爱的同学,两个月的辛苦耕耘,一定收获不少。请拿起你的笔,仔细审题,认真做答,相信你会有出色的表现。祝你旗开得胜!你的语文老师。一 基础知识积累及运用 23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