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声现象。
教材分析:本章主要是通过对生活、生产中丰富多彩的声现象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声音在生活、生产和社会等方面的应用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初步**物理规律的能力,以及应用物理规律解释简单现象的能力。本章知识点如下:
1、声音的产生:
物体在振动时发出声音,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
声音是依靠气体、液体、固体物质作媒介传播的,一般而言,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最快,在液体中较快,在气体中传播的较慢。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在15℃气温下,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真空不能传声。
3、怎样听到声音:
1) 声源——空气传播——耳膜振动——听小骨——听觉神经——大脑。
2)声源——头骨、颌骨——听觉神经——大脑。
4、双耳效应与立体声:
声源到双耳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它特。
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5、乐音:乐音是物体作有规则振动而发出的,有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音调:指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也越高。
响度:指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由发声体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
响度越大。音色:是声音的特色,有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
6、噪声:(1)从环保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的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
(2)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由发声体作无规则振动发出的。
噪声的单位是:分贝(db)
7、减弱噪声的途径;
(1)从声源处减弱。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在人耳处减弱。
8、声的利用:
(1)利用声音传递信息。
(2)利用声音传递能量。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知道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速度一般不同。
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
了解声音的特性,知道音调跟频率有关,响度跟振幅有关,音色跟发生体的结构和材料有关。
了解噪声的**和危害,知道防噪声的途径,增强环保意识。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能力。
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字、**、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疾人。
体会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会科学**,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产生声音的条件,影响音调和响度的因素。
2、难点:学会科学**,会设计实验。
课时安排: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课时。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1课时。
三、声音的特性1课时。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课时。
五、声的利用1课时。
复习和总结1课时。
第1课时 1.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好传播的。
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研究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好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它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难点: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难点:组织、指导学生在**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学方法:观察法科学**法讨论交流法。
教具准备:闹钟真空罩音叉水槽铁架台乒乓球细绳。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我们周围的大自然里充满了丰富多彩的声音,泉水叮咚、流水潺潺、鼓声激昂、琴声悠扬,这些语言都是对声音的描绘,对于声音我们还有许多问题不明白,需要我们去**,例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它是怎样传播的?它在现代技术和日常生活中有什么样的应用?
怎样防止有害的声音等等。在物理学中把与声音有关的现象称为“声现象”,我们从今天开始学习声现象,老师激昂和同学们一起进入声音的世界,**声音的奥秘,首先我们学习声现象的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进行新课。声音的产生。
**课本第12页插图1.1-1,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演示:音叉实验。
敲击音叉,音叉发声,但看不见音叉在振动。
将发声的音叉接触用细线悬挂的乒乓球,可见乒乓球被弹开。
将发声的音叉放入水槽的水中,看到水花四溅。
当音叉发声时,用手握住叉股,声音消失。
实验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图1.1-1中,各有什么物体在振动发声?
图1:人的声带图2:空气振**3:工件和砂轮振**4:鸣囊。
思考:用力敲鼓时,发出了声音,却看不见鼓皮振动,用什么方法能证明鼓。
发声时也在振动?
在鼓皮上放上一些碎纸屑。
在鼓皮上放一杯水。
声音的传播。
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由物体传播到远处的?
猜想与假设:声音要传播出去可能需要什么东西作媒介,也可能不需要,在。
真空中就可以传播。
进行实验: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桌面上一端,另一同学敲桌子的另一端。
玻璃鱼缸里盛有金鱼,用木棍轻轻敲击鱼缸上沿,金鱼立即受惊。
教室里的学生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
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真空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注意声音的变化,再让空气逐渐进入,注意声音的变化。
实验结论:(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
2)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
以击鼓为例:鼓面向左振动时压缩左侧空气,使得这部分空气变密,
鼓面向右振动时,又会使得左侧的空气变稀疏,鼓面不断左右振动,空气中就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因此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声速。对着山崖喊话,要过一会才能听到回音;打雷时,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阅读课本:p15最后一段和小数据,并回答以下问题:
注意:声速的单位是m/s(m·s-1)读作米每秒。
问题1:声音在15℃和2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了什么?
问题2:声音在25℃的空气和蒸馏水中的传播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了什么?
问题3:对比表中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结论:(1)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2)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气体中传播得快;
3)15℃的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阅读课本:p16想想做做。
方法1:站在山谷中或高大的建筑物远处大喊一声,记下喊话到听到回声的时。
间,测出人与山谷或建筑物的距离,即可算出空气中的声速。
方法2:百米赛跑时,测出记时员与发令枪的发令地点之间的距离s,再测出记时员从看到发令枪冒烟到听到枪声的时间t,利用v=s/t可以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
方法3:测出海底的深度s,把恰好没在海面下的钟敲响,测出钟声传到海底。
再反射回来的时间t,利用v=2s/t就可以算出声音在海水中的速度。
典型例题。1)关于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发声一定是因为物体在振动。
b、使劲打鼓,使鼓面振动加大,声速将变快。
c、人说话是靠空气振动产生声音的。
d、固体传声比气体慢。
2)我们能听到物体发出的声音,是因为( )
a、有发声体存在b、发声体在空气中振动。
c、发声体在真空中振动d、人看到了发声体振动。
3)敲鼓时,我们听到鼓声,这是因为声音是由鼓面的___产生的,又通过___传到我们的耳中。
在长铁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长铁管的另一端可以听到___次响声,第一声是由___传来的。
小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作业。p
板书设计。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3、声速。1)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2)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气体中传播得快。
3)15℃的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第2课时 1.2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
(2)知道骨传导。
(3)了解双耳效应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让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疾人。
教学重、难点:
1、重点:(1)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
(2)骨传导。
2、难点: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会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教学方法:实验法讨论法**法。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第一章声现象。教材分析 本章主要是通过对生活 生产中丰富多彩的声现象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声音在生活 生产和社会等方面的应用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初步 物理规律的能力,以及应用物理规律解释简单现象的能力。本章知识点如下 1 声音的产生 物体在振动时发出声音,振动...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人教版
物态变化。第1节地球上水的物态变化。一 本节三维目标要求。1 知识与技能。认识水的三种物态。了解水的汽化和液化 熔化和凝固 升华和凝华。了解地球上的水循环现象。了解水对人类生命的意义。2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中尝试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通过观察 或 实验 查询资料,认识自然界形形色色的水。3 情感态度与...
八年级物理上册《汽化和液化》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第三节汽化和液化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汽化和液化两部分内容,是物态变化中互为相反的过程。本节教材的特点是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通过实验的 学生自己能得出沸腾的特点,同时进一步培养了科学 的意识。学生分析 学生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已经熟练的掌握了温度计的使用,对有关生活中的热现象有所了解,能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