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物理知识点汇总

发布 2022-12-30 05:35:28 阅读 9706

科学之旅。

物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声、光、热、力、电等形形色色的物理现象。

第一章机械运动。

一、 时间和长度的测量。

1、 时间的国际单位是秒(s),其他单位有小时(h) 、分钟(min)等。测量工具是钟表。1h=60min, 1min=60s.

2、 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m),其他常用的单位还有千米(km) 、分米(dm) 、厘米(dm) 、毫米(mm) 、纳米(nm)等。测量的工具是刻度尺。 1km=1000m、1dm=0.

1m、1cm=10-2m、1mm=10-3m、1um=10-6m、1nm=10-9m.

3、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使用前观察量程和分度值。②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的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度。

③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④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⑤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4、 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误差不能避免,但可以减小。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是减小误差的有效办法。

二、 运动的描述。

1、 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改变叫机械运动。

2、 参照物: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选的参照物不同,同一物理的运动情况不同。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时,一般选地面或静止在地面的物体做参照物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直线且快慢不变的运动)

直线运动。3、 机械运动的分类变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直线且快慢变化的运动)

曲线运动。三、 运动的快慢。

1、 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

1) 速度物理意义: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2) 速度定义: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 速度公式:

4) 单位:国际单位:m/s. 常用单位:km/s 1m/s=3.6km/h

2、 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

1) 物理意义:粗略描述变速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一某一段路程内的平均运动快慢。

2) 公式:

第二章声现象。

一、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2、 声音的传播:声要靠介质传播,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是声音传播的介质,真空不能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传播的速度不同,固体传声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

声速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常温下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双耳效应)

二、声音三个特性(三要素)是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2、响度:指声音的大小。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还与听者到声源的距离有关,距离越大,响度越小。

3、音色:指发声体发出声音的特色。一般来说,不同的发声体发出的音色不同。音色与发声体材料和结构有关。

4、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次声波:频率小于20hz的声。人耳都听不到。

三、声的利用。

1、声能传播信息,也能传递能量。

2、人耳能区分原声与回声的时间间隔至少是0.1s.最小距离是17m.

3、回声测距的计算公式是。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声音强弱的等级用分贝(db)来表示。

2、噪声的**: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声源不规则振动产生的声音叫噪声。从环保的角度来看,一切干扰人们正常工作、学习和休息的声音都是噪声。

3、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防止噪声的产生。(2)在传播过程处阻断噪声的传播。(3)在人耳处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第三章物态的变化。

一、液体温度计。

1、原理: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使用方法: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待测液体中,不能碰容器壁或容器底;等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温度计玻璃泡不能离开待测液体;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液面的上表面要平。

3、体温计使用前要用力向下把水银甩回玻璃泡里。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数。

二、物态变化。

1.熔化和凝固。

1)熔化和凝固现象: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叫熔化(熔化要吸热);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现象叫凝固(凝固要放热).

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晶体的熔化和凝固总是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和凝固温度。

2)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凝固时的温度叫凝固点。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是相同的。

3) 晶体熔化要吸热,凝固要放热,但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熔化也要吸热,但温度升高,凝固也要放热,但温度降低。

4) 晶体熔化和凝固的条件;

晶体熔化条件:①达到熔点②继续吸热。 晶体凝固备件:①达到凝固点②断续放热。

2. 汽化和液化。

1)汽化和液化现象: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现象叫汽化(汽化要吸热);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现象叫液化(液化要放热).

2)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3)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①液体的温度②液体的表面积③液体表面上空气的流动速度。

4)蒸发和沸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5)液体沸腾的条件:①达到沸点②断续吸热。

6)液化的两种方式:①降低温度②压缩体积。

3、升华和凝华。

1)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升华。升华要吸热。

2)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叫凝华。凝华要放热。

第四章光现象。

一、光沿直线传播。

1、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光线的表示:用一根带箭头的直线表示。

3、光线直线传播的条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4、光的传播速度: 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等于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光在其它介质中的传播速度都小于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在水中为c,在玻璃中为c.

“光年”是长度单位。

二、光的反射。

1、光的反射现象:所有物体表面都反射光。人们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2、光的反射规律:①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及法线在同一平面上;②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3、 光的反射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4、 凸面镜与凹面镜。

凸面镜:以球面的外表面作为反射面,对光有发散作用。(应用:汽车。

三、平面镜成像。

1、 平面镜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律。

2、 平面镜成像特点:①平面镜所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②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③像与物体的边线与镜面垂直;④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⑤像物左右相反。

四、光的折射规律。

1、光的折射现象: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发生偏折的现象。

2、光的折射规律: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及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光从空气斜射入其它透明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其它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或减小而减小).

光从一种透明介质垂直射向另一种透明介质时,传播方向不变。

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也是可逆的。

五、光的色散。

1、白光是一种复色光,白光可以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

2、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它们按不同比例混合可以产生各种颜色的光。

3、不可见的光:红外线和紫外线。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

一、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透镜的种类及作用。

1) 、凸透镜:指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2)、凹透镜:指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2、凸透镜成像规律(u:物距即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 v:像距即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f:焦距, 2f:二倍焦距)

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能呈现在光屏上。

虚像:由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不能呈现在光屏上。

凸透镜异侧成实像,同侧成虚像。1倍焦距分虚实,2倍焦距分大小。

二、 眼睛和眼镜。

1、 眼睛成像原理与照相机原理相同:眼睛上角膜和晶状体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外界物体通过眼睛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 近视眼的成因及矫正。

1) 近视眼成因:晶状体太厚,对光的会聚能力太强,来自远处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面。

2) 近视眼矫正办法:配近视眼镜(凹透镜).

3、 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

1) 远视眼成因:晶状体太薄,对光的会聚能力太弱,来自近处的光会聚在视网膜的后方。

2) 远视眼矫正办法:配远视眼镜(凸透镜)

三、 显微镜与望远镜。

1、 显微镜: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物镜是投影仪原理,目镜是放大镜原理。

2、 望远镜:物镜是照相机原理,目镜是放大镜原理。

第六章质量与密度。

一、 质量。

1、 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 单位:国际单位是千克(kg),常用单位有吨(t),克(g),毫克(mg)等。

换算:1t=103kg 1kg=103g 1g=103mg

3、 性质: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固有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和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4、 测量质量的工具:天平。

5、 天平的使用方法:

1 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②将游码置于标尺最左端零刻线处;③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正**;④被测物体放左盘,向右盘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直到天平横梁恢复平衡;⑤被测物体质量等于右盘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所对应的刻度。

注意:加减砝码要用镊子,放砝码要先大后小,潮湿物品、化学药品和粉末物品不能直接放在盘子里。

二、 密度。

1、 密度的定义: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

2、 性质: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同种物质的密度还跟状态有关。

公式: ρ推导公式:v= m=ρv

4、单位:主单位是千克/米3(kg/m3),常用单位是克/厘米3(g/m3). 1g/cm3=103kg/m3

四、密度的测量。

1、原理:

2、测量工具:天平和量筒。

3、固体密度的测量:先用天平测出质量;再用排水法测出体积(规则物体可用刻度尺)利用计算出密度。

4、液体密度的测量:先用量筒测出体积,再借助烧杯用天平测出质量;利用计算出密度。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汇总

一 机械运动。1 刻度尺测长度。基本单位 米,m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 1米,课桌的高度约0.75米。2 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 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 量程和分度值 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 2 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例如 1,926m,准确值为1.92m,估读值为0.0...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上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第七章力 1.力是的作用,力的作用有推 拉,提,压,举,碰撞,摩擦,吸引,排斥等,力的种类有力的作用是的,有施力物体,就一定有 如 书对桌面的压力 施力物体是 受力物体是 力的作用效果是 改变物体的 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运动的。的改变,运动的的改变,以及运动的和的改变...

物理知识点八年级上

第一章声现象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声音的产生,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声音也就停止。发声的音叉振动看不清,把音叉放入水中,看溅起的水花,或者把乒乓球用细线拴住贴在音叉上,观察乒乓球被弹开。这样放大了振动。这种物理现象本身难于观察研究,而是通过它表现出来的现象来认识的方法叫 转化法...